毛成興
武漢紡織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202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22年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首次突破千萬大關,達到1076萬人,比2021年增長167萬人,規模與增量都創歷史新高,2023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158萬人。由此可以預見,2024屆畢業生依然會面臨不斷攀升的升學和就業壓力。為了向學生提供更好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及相關服務本文在與部分學生訪談的基礎上面向W高校工科類專業2020級本科生(2024屆畢業生)進行了關于畢業意向的問卷調查與分析。
調查以W高校工科類2020級(現大三)本科生為研究對象,于2023年2月進行線上問卷調查。使用Stata16.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不同組間的差異使用Pearson卡方檢驗方法。本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201份,其中男生占69.15%,女生占30.85%;城鎮戶口占40.30%,農村戶口占59.70%。調查樣本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調研樣本的基本情況
1.畢業意向總體情況分析
(1)學生畢業意向主要集中于考研,就業的意向較弱
如表2所示,在201個樣本中,有77.60%的學生選擇“考研”,12.40%的學生選擇“就業”,9%的學生選擇“暫未確定”,1%的學生選擇“其他(如參軍、創業等)”。由統計數據可知,2020級本科生當前階段的畢業意向主要為考研,就業的意向比較低,仍有18名學生暫時沒有明確的畢業意向。

表2 畢業意向分布
(2)學生畢業意向的選擇因學業基礎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
表3可見學生畢業意向選擇(不包含“其他”類型)在不同人口學特征和學業基礎中的差異。列聯表獨立性卡方檢驗顯示,畢業意向在性別和戶口類型方面沒有顯著的差異(p>0.1),而在學業基礎方面有顯著的差異(p<0.1)。具體而言,沒有待重修課程的學生選擇考研類別的比例高于有待重修課程的學生;沒有待重修課程的學生選擇就業和暫未確定類別的比例低于有待重修課程的學生。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在選擇暫未確定類別的有待重修課程的樣本中,有60%的學生“擔心不能按期畢業”或“對未來比較迷茫,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統計結果表明,相對于當前階段學業基礎較差的學生,學業基礎較好的學生對自身的學習能力更有信心,繼續升學深造的愿望更加強烈,直接就業的意愿更低。

表3 畢業意向選擇的差異檢驗
(3)絕大多數學生的畢業意向選擇具有自主性
社會化(socialization)理論認為社會化是個體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語言、規范、價值觀等社會行為方式和人格特征,適應社會并積極作用于社會、創造新文化的過程。通過社會化,個體學習社會中的標準、規范,價值和所期望的行為[1]。基于該理論,學生的畢業意向選擇應該會受到社會、家庭、同輩、學校、科技以及傳媒等方面的影響。在選擇“考研”和“就業”類別的181個樣本中,進一步調查了學生所作選擇的影響因素。統計結果顯示,有85.90%的學生是基于“個人發展需求”;61.50%的學生是基于“社會就業形勢”;34.10%的學生是基于“家庭期望”;有18.65%和8%的學生分別是受到“朋輩影響”和“學校或教師影響”而作出選擇。由此可見,絕大多數學生的畢業意向選擇具有自主性,而且會考慮社會環境和家庭的因素,這與已有的研究結果一致[2]。
2.基于畢業意向為考研類別的樣本分析
(1)大部分學生對本學院最近一屆畢業生考研情況有所了解
學院往年的考研情況對學生考研意向的確定,目標院校和專業選擇以及備考過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筆者調查了選擇考研類別的學生對本學院最近一屆畢業生學生考研情況的了解程度,僅有5.8%的學生是“非常了解”;75.6%的學生為“一般了解”;仍有18.6%的學生“不了解”。統計結果表明,大部分的學生對學院最近一次的考研情況有所了解,僅有少數學生深入了解了具體情況,還有約五分之一的學生沒有關注。
(2)約三分之一的學生確立了擬報考的院校
對于理想院校的選擇,37.2%的學生“已經明確”擬報考的院校;58.3%的學生“還在甄選”;還有4.5%的學生“尚無想法”。統計結果表明,僅有少數學生尚未考慮報考院校的選擇,超過95%的學生對報考院校有初步的想法或者已經確立目標。
(3)約六分之一的學生制定了詳細的備考計劃
對于備考計劃的制定,16%的學生“有,且很詳細”;74.4%的學生“有,但不詳細”;還有9.6%的學生“暫時沒有”制定備考計劃。統計結果表明,當前階段約有六分之一的學生已經制定了比較詳細的備考計劃,還有約10%的學生只是確立了考研的目標,但尚未制定備考計劃。
3.基于畢業意向為就業類別的樣本分析
(1)絕大部分學生傾向于選擇企業單位
對于不同的就業類型而言,有84%的學生選擇“企業單位”;有12%的學生選擇“考公或考編”。統計結果表明,絕大部分學生傾向于選擇企業單位就業,僅有約十分之一的學生傾向于選擇考公或者考編,可能的原因是相對于文科類專業,工科類專業可選擇的考公或考編的崗位較少,因而更傾向于選擇企業單位就業。
(2)絕大部分學生的專業對口意向不強
對于在就業時是否考慮專業對口而言,僅8%的學生表示“會”考慮專業對口;有28%的學生表示“不會”考慮專業對口;還有64%的學生會“視情況而定”。統計結果表明,絕大部分學生在就業選擇時不會刻意追求專業對口,具有多元化的需求。
(3)約三分之一的學生選擇在家鄉所在縣(市)就業
對于就業意向城市而言,有24%的學生選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有28%的學生選擇“W市”(樣本學校所在城市),有36%的學生選擇“家鄉所在縣(市)”。統計結果表明,約五分之四的學生沒有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作為就業首選地,這一結果也與近年來高校畢業生適應就業新趨勢、新動向及就業觀的轉變相一致。即非一線城市、縣城、基層,成為近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熱門選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也逐步成為很多高校畢業生認可的就業方向。
(4)約二分之一的學生意向月收入為5000至7000元
對于期望的月收入而言,48%的學生選擇“5000至7000元”;40%的學生選擇“7000至9000元”;12%的學生選擇“9000元以上”。上述統計結果略高于麥可思研究發布的2021屆本科畢業生平均月收入5833元。
(5)薪資待遇是學生在找工作時最看重的因素
學生選擇的在找工作過程中最看重的前五項因素依次分別為:薪資待遇、所在城市、所屬行業、晉升空間以及工作壓力。其中,薪資待遇是學生在找工作時最看重的因素,這一結果與《2023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的結果一致。
(6)絕大部分學生對就業還沒有明確的規劃
對于目前為就業所作的準備而言,僅有12%的學生“有明確的規劃”;有40%的學生“有大概的規劃”;還有48%的學生“思想準備已完成”。統計結果表明,僅有約十分之一的學生確立了明晰的就業規劃,約有二分之一的學生只有就業的思想準備。
4.基于畢業意向為暫未確定類別的樣本分析
在暫未確定畢業意向的學生中(占比為9%),有55.6%的學生“有初步想法,沒有最終確定”;有38.9%的學生“對未來比較迷茫,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有16.7%的學生“擔心不能按期畢業”;有16.7%的學生“尚未考慮畢業意向”;有16.7%的學生“個人意愿與家庭期望尚未達成一致”。統計結果表明,在暫未確定畢業意向的學生中,仍有約一半的學生還沒有初步的想法。
第一,要在學生入學教育階段,用數據和案例強調學業成績對職業選擇的重要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要使學生意識到學業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個人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專業知識技能,會間接影響其職業選擇的范圍和用人單位的意向,良好的學業基礎能夠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和機會。第二,要積極引導學生確立畢業意向,規劃大學生涯。清晰的發展目標有助于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身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增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目的性,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第三,以考研促學風,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調查結果表明,有77.60%的學生選擇“考研”,而考研成功需要學生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而,可以借助考研的契機,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第一,優化課程體系。當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側重在低年級階段開設,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認知,明確職業發展方向,而大三大四年級的學生在職業咨詢指導方面的需求更大,也是容易迷茫和焦慮的時期。因而,可以考慮構建“分時段,有側重”的課程體系。如在大一、大二階段開設職業探索和職業素養等基礎課程,在大三、大四階段則重點開設職業規劃和求職技能等課程。同時,可以為畢業階段的學生提供簡歷制作等專項輔導和個性化職業咨詢等服務平臺。第二,豐富課程內容。當前學生接受的職業規劃教育主要以學校開設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職業素養》課程為主,以講授理論知識為主要授課形式。未來可以考慮增加課程課時,豐富授課形式,如聘請校外專家學者、企業高管、職業規劃師以及優秀校友等作為兼職導師,開展專題講座,以幫助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開闊視野,了解行業動態和未來發展趨勢,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并及時作出決策。第三,增加實踐環節。本次調查研究的數據顯示,有部分學生尚不太了解自己所學的專業將來可以從事哪類工作,因而有必要提高職業規劃課程中實踐環節的比重,比如通過組織實習、參觀企業、舉辦職業體驗活動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與職業相關的體驗和機會,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學專業和行業,增加實踐經驗,提高就業能力。
第一,學校在“訪企拓崗”的基礎上,深入開展社會需求調查和畢業生就業狀況跟蹤調查。實現高校與企業的有效對接,促進學生找到合適的工作,企業招到合適的人才。如了解企業的專業人才需求缺口、招聘時更加關注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養;了解用人單位對學校畢業生的評價反饋;了解在崗畢業生對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意見和建議。第二,輔導員和班主任要持續跟蹤關注,及時了解學生訴求,積極引導學生將目標轉化為行動。如重點關注學業壓力較大的學生,了解學生的困難和訴求,有針對性地及時為學生提供幫扶,避免“積重難返”的現象發生;適時組織高年級考研上岸或高質量就業同學開展考研和求職經驗分享、邀請專業課教師開展專業重點知識輔導講座,以增強學生落實行動的信心;指導學生根據畢業規劃和自身實際情況細化目標和任務,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第三,家庭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的重要影響因素,且當下大學生慢就業、緩就業的現象也需要引起家庭的足夠重視。調查結果表明,在暫未確定畢業意向的學生中,有16.7%的學生是因為“個人意愿與家庭期望尚未達成一致”。因而需要加強與重點學生家長的聯系,幫助學生確立清晰的職業規劃,樹立積極的就業觀,提高“家校育人”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