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39 歲,作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技師,我一直有一個理想,就是做一個“藥到病除”的“汽車醫生”,為了這個理想我愿意付出青春、激情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做一個永遠奔馳在“產改”道路上的追夢人。
在從事汽車制造一線工作的20 年里,所有的時間我都放在了汽車維修、調試、檢驗、質量問題分析等技術環節,以高頻次的實踐磨煉自己的技術。每一項讓人羨慕的技術背后,是經驗的日積月累和工作方法的不斷創新。在2020 年新冠疫情暴發后,質量中心水密封測試設備出現故障,損壞的配件需要從德國訂購,而正常訂購周期長達6 個月,疫情期間更是無法保證,整個考核計劃被迫叫停。針對這個緊迫的問題,我主動請纓。經過仔細觀察,我采用身邊常見的材料重新制作了結構件,提高了結構的韌性。同時,通過分析故障的產生條件,對整體結構進行了優化,將故障率直接降低為0,用時僅4 小時。
技術如果能夠結合實際工作發揮作用、創造價值,才能實現價值輸出。當我看到自己設計的為解決生產痛點問題而制作的工裝、各種柔性的試驗支具,應用自研的高效清膠方法、各種創新成果實現了行業內重大突破,為公司創造經濟效益的時刻,我深刻體會到奔馳在“產改”之路的喜悅與無窮動力。
我想,對于每一名專業技術人員,把自己的技術與企業發展、行業發展融合在一起,才是向著工匠之路邁進的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