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學生;網絡成癮;班級干預;建議
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在社會生活和生活領域普及率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網民”的隊伍,使“網民”群體飛速膨脹,而其中不乏正處于身心發育尚未完全的中學生。通過《人民日報》的有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網民每周平均上網時間為29.5 小時,網絡游戲用戶數更是達到了驚人的5.32 億,而自各類短視頻平臺興起之后,上網人數更是突破了9.5 億的大關,中學生占比更是高達26.9%(數據來源:《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學生無論是生理層面還是心理層面都處于發育階段,無法抵御互聯網中復雜的思想和文化侵蝕,因而探索中學生網絡成癮表現,消除互聯網對中學生產生的消極影響,發揮信息時代互聯網的正面作用,保障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成為當代社會急需解決的熱點問題。
二、網絡成癮的概念及其具體的類型劃分
(一)網絡成癮的概念
所謂網絡成癮即網絡使用者長時間和習慣性地沉浸在網絡環境中,對互聯網產生一種莫名的依賴,以至于其無法分清想象與現實之間的區別,是一種難以自我解脫的心理行為和精神狀態。其最初由美國的精神學家提出。
(二)網絡成癮的具體類型
1. 網絡色情成癮
這一類型是中學生最容易出現的,其具體指的是中學生沉迷于互聯網中一些有關于成人話題的“特殊網站”或者是角色扮演等,長時間沉迷于不良圖片、影視作品、不良的網站以及網絡上一些帶有色情元素的文學作品,繼而在網絡中虛擬交往或者沉迷于網絡性愛等,其對于中學生身心影響作用最大。
2. 網絡關系成癮
這一類型指的是中學生沉迷于網絡世界上的虛擬交友,通過微信、QQ、MSN、微博等一系列不需要面對面交流的文字平臺來滿足自身的社交欲望,其多發于對自我認同感不強的中學生群體中。
3. 網絡強迫行為成癮
這一類型網絡成癮多發于自控力不強且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的中學生群體,指的是上網者寄希望于逃離現實世界的學習或生活,而執著于互聯網中的某一種行為。
4. 信息收集成癮
互聯網世界有著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其便捷性和易得性等特征使學生能夠低成本地獲得各種信息,無論這些信息對于學生本身有用或者沒用,有益或者有害,尤其是在各種短視頻平臺如雨后春筍在互聯網出現后,信息收集成癮現象在中學生群體中迅速發酵,情況也愈發嚴重。
5. 網絡游戲成癮
網絡游戲是造成學生群體沉迷網絡的主要原因之一,應試教育使得學生身上的課業和身心壓力越來越大,而中學生無論是心理層面還是生理層面發育都尚未發育成熟,因而其往往會寄希望于通過向外界尋求幫助來獲得足夠的心理安慰,而網絡游戲的出現能夠讓其獲得驚險刺激等更為豐富的心理體驗,且操作過程的復雜又會使學生心里獲得足夠的滿足。
三、網絡成癮對于中學生成長與發展的影響
互聯網在能夠使人受益終身的同時,也同樣能夠對人造成潛在而持久的影響。
(一)危害學生的身體健康
首先,沉迷于互聯網會使學生長時間地端坐在電腦前目不轉睛地觀察電腦屏幕中內容的變化,這樣會使得其視力急速下降,繼而誘發近視眼等眼科類的疾病,而同時中學生正處于生理上的成長關鍵期,其骨骼在這一階段快速發育,而久坐于電腦前容易使其彎腰駝背,甚至是出現骨骼畸形的問題。除此之外,沉迷網絡的中學生常常會通宵上網,而這就容易出現因作息不規律而造成身體的損耗,繼而對形成網癮的中學生造成由內而外的身體傷害。
(二)容易造成學生學業的荒廢
作為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希望,中學生是未來承載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有生力量,其承擔著繼承和弘揚社會主義事業的責任,中學生在現代社會需要實現更為全面的發展,如果因網絡的癡迷使其將有限的注意力和精力轉移到虛擬世界中,加之身體健康等方面的原因,最終導致他們學習能力低下,發展出現偏差,部分網絡成癮學生會產生厭學、棄學的心理,出現逃學現象,甚至于徹底地放棄學業,造成學業上的荒廢,會對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三)容易損害中學生的精神狀態
對精神和心理的損害是網絡成癮對中學生造成的另一大消極影響,長期沉迷于虛擬世界中理想化的人際交往環境、游戲等會使得其無法適應現實社會的生活,對現實報以悲觀的情緒,從而出現自我封閉的問題,使其在真實生活中感受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溫暖,只能感到內心的空虛、孤獨,容易滋生暴躁、抑郁、厭世等更為嚴重的心理問題,使其只想逃離真實的社會生活,繼而在不斷的思想侵蝕過程中發生不可挽回的嚴重后果。
(四)容易誘發各種不良的行為
游戲是造成中學生網絡成癮的主要原因,而網絡游戲為了迎合學生舒緩心理壓力的要求,會出現大量的暴力、色情等元素,而中學生對于不良思想和信息的抵抗力不強,在長時間的接觸過程中,會下意識地將游戲中的場景帶入到現實中,以錯誤的價值觀來標榜現實生活,于是乎,部分中學生開始效仿游戲中的搶劫、打架斗毆、偷盜欺騙等各種不良的行為來滿足自身的心理需求,繼而引發嚴重的后果。
(五)容易導致人際關系的惡化
互聯網能夠迎合不同學生的心理需要,為其構建出理想化的社交環境,而在滿足感的驅使下,部分中學生會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網絡上的虛擬社交中,適應了網絡世界的人際交往,使其無法在現實中與其他健康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只想逃離對于不符合自身心理需求的社交環境,而這也容易造成學生對網絡的依賴,從而造成其在現實中與家人、朋友關系惡化等問題。
四、造成中學生出現網絡成癮現象的主要原因
(一)外部原因
1. 社會因素
互聯網是隨著信息技術發展而衍生出的一種產物,具有高度的開放性,信息來源難以有效監管。因此,中學生在享受互聯網便利的同時,也會接觸到更多低俗、媚俗的網絡文化產品。由于中學生尚未擁有正確的是非辨別能力,這些文化產品可能對學生的身心和思想造成了惡劣的影響。此外,隨著互聯網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網絡作為其生計來源。為了獲取高額的利潤,一些網吧或游戲開發商無視其中的中學生,未對“網民”群體中的中學生進行有效辨別。這導致監管與控制的松散,出現了社會責任缺失的問題,也讓越來越多的中學生開始沉迷網絡。
2. 學校因素
學校是除家庭之外學生所處時間最長的環境,也是教育學生的主要陣地,因此學校因素是造成中學生網絡成癮的最主要原因。雖然說素質教育已經實行了相當長的時間,但實際上仍然無法擺脫應試教育模式的束縛,沉重的課業壓力使學生身心負擔過重,而互聯網的娛樂性有效地迎合了中學生的身心特征,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寄希望于通過互聯網來減輕壓力。此外,現代社會將核心素養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指標,而學校教育具有較大的片面性,在信息技術教學方面,僅限于技術培養,忽視了網絡安全教育及網德的培養。學生與教師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學習成績較差,不良的校園環境和教師對學生網絡游戲行為的態度等,都容易造成學生逃避、和厭學心理問題的產生,進而使其寧愿沉迷于互聯網來逃避現實。
3. 家庭因素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與孩子日常相處方式、生活習性和方式,特別是家長所秉持的家庭教育觀等,都會對學生的網絡成癮行為造成一定的影響。中學生剛剛擁有自我意識,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正處于心理上的叛逆期。而在家長的眼中,他們僅僅是尚未成長的孩子,因此雙方之間容易發生言語沖突、肢體沖突等問題。這樣緊張的家庭氛圍使得家長對于孩子的一切行為都抱有歧視態度。有些學生在初期并未出現網絡成癮行為,而家長錯誤地制止激發了學生的逆反心理,進而使其出現了嚴重的成癮傾向。此外,家長過分干涉或保護學生都是造成學生網絡成癮問題,這些都從側面正證明了家庭因素對于學生成長具有重要影響。
(二)內部因素
1. 心理因素
初中生已經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生命個體,因此不同的目標個體會在各個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差別。而這就使其容易在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遇到不同的困難,加上其在面對不同問題時思想認識的不同,部分中學生就會在互聯網這樣虛擬的環境中尋找慰藉和成就感,將無法宣泄的情緒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表達出來,借此來逃避現實生活。這使得他們產生了在網絡中才能遇見所謂的“知心人”,這些行為完整地體現了心理學中的心理補償等概念,讓學生獲得了更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2. 個性因素
網絡世界最顯著的特征是隨意性、開放性。在互聯網環境中,學生無需顧及其他人的感受,自身的情感和性格能夠得到充分的釋放,這對正處于走向成熟期,對于未來成長和發展十分迷惘的中學生來說,使他們能夠獲得足夠的快感和滿足感。這相比其他因素,中學生的個性因素更容易使他們沉迷于網絡世界無法自拔。
五、對于中學生網絡成癮問題的班級干預策略
課堂是中學生除家庭外最重要的學習和生活的場所。因此,作為班集體中的一員,學校、教師、伙伴都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出現網絡成癮問題的學生脫離網癮者的隊伍,獲得身心的健康發展。而在這一過程中,則必須意識到班級干預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措施來執行,其需要與社會、家庭、學生個人協同合作,才能徹底擺脫對互聯網的依賴。
(一)做好網絡成癮問題的預防
對中學生來說,網絡成癮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認知能力的不足。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認識互聯網,引導其學會如何正確合理地使用互聯網豐富自己的生活。同時,做好相關網絡法律法規條款的宣傳,讓學生能夠在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下瀏覽互聯網,增強自身的網絡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而學生在班級有效的互聯網宣講過程中也能形成自我保護能力,提高對互聯網的認識,從而保障網絡上的自律,降低出現網絡成癮問題的概率。例如:主題班會是班級日常管理工作的常用形式,而為了有效地預防中學生出現網絡成癮問題,教師可以在每周或每天的固定時間組織學生參與有關互聯網問題的主題班會,利用多媒體視頻讓學生直觀了解互聯網會對其成長和發展產生的危害,并宣傳有關互聯網健康的法律法規,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在互聯網世界中的真實經歷,繼而為學生套上思想上的“緊箍咒”,增強網絡法律和道德意識,盡可能地避免其出現網絡成癮的問題。
(二)加強師生、生生間的交流溝通,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網絡成癮問題的出現主要還是因為學生在學校學習和生活過程中感到不適應,沒有獲得足夠的心理滿足,感到校園生活的空虛。同時,由于家庭生活沒有及時彌補這個缺陷,最終使其出現了互聯網成癮的現象。因此,作為班主任應當豐富中學生的校園生活,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轉移精力和注意力,將目光從互聯網中抽身出來,從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獲得身心上的滿足,盡可能地減少中學生對網絡的依賴,而在設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班主任也需要充分考慮到班級內學生在性格、能力、認知水平上的不同,利用分層化的活動設計讓學生獲得更為豐富的活動體驗,滿足其心理需求,推動其健康快樂地成長。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去當地的敬老院幫扶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實現身體勞動的同時,男生也可以從老人的口中聽到一些過去從而接觸到的故事,比如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一些仁人志士為祖國的獨立和繁榮作出的貢獻,繼而實現愛國情緒的激發,促使其將有限的精力和注意力投入到對社會主義建設工作中,更好地承擔起社會責任,獲得更為全面的發展,而對于女生來說,其也可以通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獲得鍛煉,進而實現綜合的素質的提升,而在這樣的實踐性活動中,學生也能夠充分了解其成長的意義,而在活動過程中,其也會更顯所能,協同合作,發揮自身的優勢,獲得更好的發展。
(三)注重如何治療學生的網癮
1. 發揮班主任工作的專業性
對中學生來說,由于網絡的便捷性和信息的豐富性,對學生具有莫名的誘惑。因而部分學生一旦接觸網絡就開始陷入其中無法自拔,而學校是其重要的學習和生活場所,因而作為教師應當及時發現學生思想和心理的變化,如果發現出現對于網絡過于依賴的學生,就要通過有效的治療措施幫助其戒除網癮,而治療措施不僅包括心理和思想治療,同樣也包括學生行為的約束,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網癮是一種心理上的疾病,而班主任作為專業的教師,其不僅擔負著文化教育的職責,同樣還需要利用班級日常管理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和道德修養,班級干預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因此班主任要加大對解決學生網癮問題的工作形式和內容研究,除要完成班級干預外,家長也要給予學生更多地關心和愛,從而滿足其情感要求,使其能夠有效地脫離網絡成癮問題,實現身心的健康發展。
2. 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
對學生來說,其學習和心理狀態除受到主觀認識的影響外,更重要的是受班級氛圍感的制約。因而在解決學生網絡成癮問題的過程中,作為教師要利用好這一點,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及學生的親身經歷等讓其他同學明白互聯網是一個魚龍混雜的環境,利用宣傳標語,教室中的黑板報,掛畫等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了解互聯網,認清互聯網的利與弊,學會正確使用互聯網,實現身心的健康發展。
六、結束語
互聯網,是科技革命給人類帶來的最重要的禮物,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其為人類社會創造了更多的價值,但與之相伴的是“雙刃劍”作用的出現,對中學生來說,能夠造成其網絡成癮的因素多種多樣,因而作為班級管理者,必須深化對班級干預措施的研究,探索其新的執行路徑,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劉立國 吉林省榆樹市五棵樹鎮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