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支玲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在信息技術日常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現階段的小組合作學習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對這些問題以及如何組織調控進行了探討,合理運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組織與調控
小組合作學習是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常用的組織形式,也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形式,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解決信息技術學習中的問題和困難,培養學生合作交往的意識和能力。但這種教學組織形式還存在如“散沙狀”“速成化”“一言堂”等問題,需要教師發揮引導作用,加強組織與調控,使學生在合作中真正成為“同學”,從而最大化地提升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益。
一、信息技術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經常使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但實際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經常會出現課堂學生“散沙狀”、合作研討“速成化”、交流發言“一言堂”、教學管理“放羊式”等情況和問題。
(一)課堂學生“散沙狀”
信息課堂由于電腦設備的擺放,學生座位分散,進行小組討論時,由于該年齡段學生缺乏自控能力,課堂秩序混亂,學生發言七嘴八舌,探討的問題甚至與課堂無關。盡管教師可以通過教師機控制學生的屏幕,但部分學生還是存在玩鍵盤、鼠標等情況,無所事事,在小組合作討論時濫竽充數。
(二)合作研討“速成化”
現在,信息課堂中大多數的課堂合作討論都是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三五分鐘后就開始班內分享小組討論結果,而對于以實踐為主的信息課堂來說,小組討論的時間更是大大縮短。這樣“速成化”的合作研討,對學生和課堂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學生在短時間內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匆忙展開討論,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在組內進行討論后來不及吸取其他人的有效觀點來完善自己的想法。又或者,有的學生正在表達自己的觀點,但由于時間有限,他的表達就會被打斷,從而影響學生的積極性。這樣“速成化”的小組合作學習不僅不能讓學生的能力得到提升,還會浪費時間,剝奪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
(三)交流發言“一言堂”
小組合作學習需要小組中的每一位成員都積極參與到小組活動中。但事實上,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或是在班內交流的過程中,發言更多的是那些勇于和善于表達的學生,他們的學習能力較強,所以,他們在討論、展示過程中都主動承擔了更多的職責。他們通過每次組內主導、班內表達的機會,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能力。相反,能力相對薄弱的學生在組內交流過程中,思維較慢,以致“被迫禁言”,從而也不愿意為自己的小組做出任何的努力,認為小組中有沒有自己的參與都無關緊要。在潛移默化中,這些學生就會失去獨立思考、自由表達的機會,導致班內兩極分化更大。
(四)教學管理“放羊式”
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學生大多是以學號對應電腦編號就座,分組也是采用就近結合的方式進行。這樣的分組方式是不合理的,當教師讓學生進行討論時,看似討論熱烈,很多學生實際卻在談論與課堂無關的話題,而可能由于時間有限,教師也不會對此干預太多。總體來說,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計劃安排、調控等組織不夠,僅僅是在各個小組之間游走,以致有的學生在課堂小組活動時開小差。
二、信息技術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
雖然小組合作學習主要是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索學習的一個過程,但為了課堂教學的有序開展,為了學生高效地利用好小組合作的時間,教師還是需要對小組合作學習做好組織工作,完成前期分組的安排以及教學的調控。
(一)分組:關注意愿與能力
在平時的信息技術課堂上,筆者會關注學生的能力以及意愿,通過自主競選,選出有能力的組長,再根據組長和學生的意愿,相互選擇組合成一組。
1.組長競選
組長并不是教師指定的學優生,而是通過自主競選、學生評選的方式選出來的。勇于參加競選的一定是善于表達或能力較強的學生,雖然與教師內心的組長人選大致相同,但是,由教師指定與通過競選、評選的方式選拔出來的組長,效果是不一樣的,后者能讓組長更具信服力,也尊重了所有學生的意愿,有利于課堂小組活動的開展。
2.組員自選
教師只需要確定每組的人數要求,然后就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與自己關系較好的同學或想與之組隊的組長成為一組。這樣的伙伴型分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但分組一定會出現某幾個組人員超額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進行干預。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充分了解學生,將不同性別、不同學習能力、不同性格的學生進行合理調整,讓每個小組的學生盡量各具特色、取長補短,以便在分組時保障組內學生之間的和諧性。
為避免固定的小組產生固定的思維模式,新學期,教師可以重新進行分組。
(二)規則:關注紀律與分工
1.分工多元
合理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分工并明確責任,是保障小組合作效率的關鍵因素之一。沒有分工的合作學習,會出現雜亂無序的現象,導致合作沒有成效,教學活動很難正常進行下去。
2.分工方式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前,組內的分工是進行合作的重要前提。在不同時期,小組合作學習需要采取不同的分工方式。
在小組活動初期,教師可以按編號進行分工。所謂“編號”,就是給每組的學生編排序號,如1號、2號、3號、4號等。教師每次布置小組合作任務時,可以將任務分為1號同學負責收集素材、2號同學負責交流展示等,這樣有利于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分工合作、互幫互助。在每個人都有相應任務的情況下,不愿意思考、想濫竽充數的學生也不得不去思考、去完成自己承擔的小組任務,養成良好的小組分工合作習慣,有利于后期小組學習活動的開展,更有利于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養。
在小組合作后期,學生對組內的角色以及任務有一定的分配能力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由分工,而且,每次活動或每節課學生擔當的角色還可以進行輪換。這樣,每個學生在不同的方面都能得到鍛煉。小組內除組長外,還可以設置記錄員、收集員、匯報員等,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不同的責任分工可以保障每個學生都是組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他們在活動中有一種歸屬感,提升主體意識,提高合作效率。
3.規則清晰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充分滿足學生自主性和選擇權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有相應的規則對其進行約束。教師可與學生共同制訂合作規則,讓學生明確小組合作時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有了規則,就能避免一些問題的發生,保障小組合作學習能有序進行。
(三)過程:關注合作與分享
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軟件技能的習得,還要關注學生素養的提升,以及合作意識、分享意愿的培養。
1.合作意識的培養
如果學生沒有很強的合作學習意識,那么,小組活動是無法開展的。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滲透合作的重要意義,不僅要表揚取得成果的小組,還要表揚合作開展得好的小組,并且有意識地設置一些需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的項目,讓學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
2.分享意愿的培養
由于現階段的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在家處于獨寵地位,缺乏分享意識,他們的想法只愿意放在心里。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對其他同學的發言,無論對與錯,都要給予更多的包容,所有同學都有分享的機會。教師對有進步的學生要及時給予鼓勵,讓學生都愿意分享、都敢于表達。
三、信息技術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調控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并非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開展課堂活動,而是要充當調控者的角色。教師可通過導學單、流程圖等方式幫助學生合理架構學習思路;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討論內容并適時進行適度干預;在合作學習活動結束后,對學生各方面的表現給予恰當的評價。
(一)合理支架
學生本來就是有想法、有創造力的群體,在他們組成小組進行頭腦風暴、思維碰撞后,會產生更多的可能性。從教與學的關系來看,教學方式決定學習方式,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可通過導學案、流程圖的形式合理構建支架,讓學生有目的地整理討論思路,為小組合作提供基礎保障。
(二)適度干預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有效地對各個小組進行監控和干預,有效調控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并不是教師置身事外的一個教學活動。教師要作為一名調控者,全面觀察各小組的討論進程,以及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還需要不時地參與小組學習,對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不能解決的重要問題進行有效的引導。當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進行順利時,教師應予以鼓勵。作為信息技術教師,一堂課的內容要在一周內給多個班級進行授課,教師可以記錄下每個班級的討論情況和討論時間,從而合理調整自己的教學環節,完善優化教學設計。
(三)恰當評價
每個學生的內心深處都渴望被尊重和認可,合理的評價對于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可以采用教師評價、組內自評、組間互評等方式結合進行,從信息技術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等多個角度積極地采用科學合理的多元化評價方式。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優劣,取決于能否用好評價機制。進行評價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自己,自我激勵和促進,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小組合作學習。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能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放手,但并不意味著“放羊”。教師需要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加強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幫助和管理,不斷創新小組合作學習的具體方式,從而全面提升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效能。
【參考文獻】
[1]邢巖.以小組合作方式促進學生自主發展[J].現代教育科學,2011(2).
[2]陳火德.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5(20).
[3]張羽.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對策[J].新課程,20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