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 李一鳴 汪嘉偉 岳光(黑龍江科技大學)
在邊疆地區發展屯墾戍邊事業是黨中央根據國際國內環境、邊疆地區特殊形勢而做出的重要決策。作為強化邊疆治理的重要途徑,在屯墾戍邊實踐中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正確處理屯墾和戍邊的關系,有效推動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增加民族團結、鞏固國家邊防,發揮屯墾戍邊的重大政治價值。
在長期的屯墾戍邊實踐中,屯墾行為具有較強的經濟屬性,而戍邊行為則具有較大的政治價值,屯墾行為為戍邊行為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戍邊行為為屯墾行為提供了環境保障,屯墾行為與戍邊行為的辯證統一推動了邊疆地區屯墾戍邊事業的持續發展。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屯墾戍邊實踐表明,所謂戍邊就是維護邊疆地區社會穩定和保衛國家邊防安全的行為,所謂屯墾就是為戍邊行動提供物質保障而進行的生產建設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為實現國家領土完整、邊疆國防安全、民族團結發展、邊疆經濟繁榮,中國共產黨根據屯墾戍邊歷史實踐提出了在東北、海南、新疆等邊疆地區進行大規模屯墾戍邊的邊疆治理戰略舉措。作為黨政軍企合一的特殊社會組織,生產建設兵團是由邊疆地區原地轉業軍人、復員軍人、知識青年、大中專畢業生、技術人員等組成,在維護國家利益、民族利益與集體利益的崇高追求下,其放棄了在城市或其他經濟較好地區的工作,甘愿選擇到邊疆地區接受惡劣自然環境、薄弱經濟環境的挑戰,并在“不與民爭利”的思想指引下,建設兵團在荒漠、戈壁與荒山里開墾土地、引水造田、筑渠灌溉、植樹造林、發展農業、開創農工商一體化發展格局。
創建生產建設兵團是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消除敵對勢力消極影響、推動邊疆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繁榮的重要戰略,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國防安全、文化交流的重要部署。在兵團屯墾戍邊實踐中,屯墾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國家利益與民族利益為訴求,不怕艱苦、不畏辛勞、勇于開拓、敢于創造、自力更生、積極進取,在最艱苦、最困難、最貧困的邊疆地區扎下根、安下心,為建設邊疆、保衛邊疆而不懈努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屯墾戍邊事業中,屯墾人培育了顧全大局、為國分憂的高尚情操,始終將國家利益、整體利益與集體利益置于地方利益、局部利益與個人利益之上,始終將長遠發展、放眼全局、不計安危、不計得失作為兵團發展理念,始終將維護民族團結、尊重民族文化、維持少數民族利益作為生產生活的基本思路。
在屯墾戍邊區域選擇上,選擇不與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爭水、爭地、爭利的偏遠地區、荒漠地區、戈壁地區等。在屯墾戍邊實踐中,主動為國分憂、勤儉節約、自力更生、互幫互助,在“三年困難時期”向山東、河南等重災區支援其節省的4000萬公斤糧食,抽調干部與技術人員赴西藏組建農建團、赴大慶進行機械化農場的規劃設計、赴酒泉支持鋼鐵廠建設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伊塔”事件后,采取“代耕、代牧、代管”的工作方式,恢復伊塔地區的生產生活秩序、重建邊境地區的基層組織,以鞏固邊疆國防、確保社會穩定、建設邊疆經濟、維護國家統一等,切實履行屯墾戍邊的歷史使命。因此,顧全大局、為國分憂是屯墾戍邊實踐政治價值的重要體現。
屯墾戍邊事業以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為主要職能,以維護邊疆地區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平發展為主要任務。兵團始終牢記黨中央賦予的維穩戍邊特殊使命,充分發揮安邊固疆穩定器作用,勇當維穩處突的先鋒和鞏固國防的衛士。
新中國成立初期,海南農墾建成了中國最大的天然橡膠生產基地,創造了在北緯18度以北成功大面積種植天然橡膠的奇跡,為減輕國家和人民負擔,保障部隊供給,保衛邊疆安全,保證國防及工業建設的需要做出了積極貢獻。上世紀50年代,新疆徹底粉粹了國外勢力分裂中國、破壞民族團結的陰謀,但中國始終面對著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維護邊疆安全和平的重大挑戰,因此,加強邊疆地區國防建設,鞏固邊疆地區國防安全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而工農業生產又為邊疆地區國防建設與國防安全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有效保障了邊疆防衛事業的有序進行,在重要歷史時刻,兵團以高度組織性、紀律性與協同性,充分發揮維穩戍邊的關鍵作用,推動了邊疆地區的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
在屯墾戍邊實踐中,兵團形成了高度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與安全意識,嚴守政治紀律、政治規矩與政治思維,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與國家利益,著力解決事關邊疆地區社會穩定的根本問題、關鍵問題、長遠問題與基礎問題,著力于構建增進多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反對一切分裂勢力的牢固陣地,著力于培育維穩戍邊、反分裂斗爭與民族多元融合的長期意識,科學處理兵團城鎮化建設與維穩戍邊的關聯性,以“訪惠聚”為平臺加強兵團基層連隊與邊境團場建設,切實提升兵團的屯墾戍邊職能。兵團以兵地融合、全面發展、統籌規劃、綜合施策為思想,將邊疆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作為屯墾戍邊工作的戰略目標,調整社會結構、傳播先進文化、服務邊疆民眾、推動民族團結、優化經濟布局,形成一支符合兵團維穩戍邊發展需要、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基本規律、適合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高素質職工隊伍,以充分發揮生產建設兵團的特殊作用與特殊職能。
生產建設兵團不斷釋放發展活力、發展優勢與戰略作用,探索、豐富與發展“黨政軍企”合一的特殊組織形式,不斷創新兵團經濟體制、市場機制與發展模式,動態處理屯墾行為與維穩戍邊的關系,使兵團成為安邊固疆的穩定器;不斷推進兵地融合,著力改善兵團民生、推進兵團管理體制改革、鞏固兵團發展基礎、把握兵團發展機遇,切實維護邊疆社會穩定大局,切實履行兵團的屯墾戍邊責任,為建設平安邊疆、穩定邊疆、繁榮邊疆貢獻力量[1]。因此,在屯墾戍邊實踐影響下,屯墾人自強不息、艱苦創業、開拓進取、奉獻服務,不斷推進兵團事業繁榮發展、不斷提升兵團社會經濟事業的發展活力、不斷優化兵團社會經濟發展布局,全面凸顯了屯墾戍邊實踐在維護社會穩定中的重要價值。
“一手拿槍維穩戍邊、一手拿鎬建設邊疆”是早期屯墾戍邊工作的真實寫照,擔負著兵團轄區的巡邏警戒、維穩戍邊的國防任務,成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鞏固邊防安全、增進民族團結、實現社會穩定、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20世紀50年代,北大荒十萬官兵和知識青年在執行屯墾戍邊雙重任務中,面對北大荒艱苦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生產條件,逢山鑿路,遇水架橋,改造了亙古荒原,將北大荒變成北大倉,為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大力援助地方生產建設,帶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兵團充分發揮兵團“生產隊、工作隊、戰斗隊”三大任務,推動屯墾職工與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的團結合作,共同建設邊疆與防衛邊疆。這是邊疆生產建設兵團凸顯屯墾戍邊職能的重要基礎,也是兵團發展壯大的環境基礎。在具體的屯墾戍邊實踐中,兵團根據“為邊疆各族人民多辦好事,不與民爭利,堅持民族團結”的指示,將團場駐扎在資源稟賦薄弱、自然環境惡劣、生產生活條件低下的邊境地區、荒漠或戈壁地區等,忍受戈壁荒原的貧困與孤寂、饑餓與嚴寒,為全疆經濟發展做好事、辦實事,在屯墾戍邊事業有序進行的同時,推動邊疆地區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經濟的不斷繁榮、第三服務業的持續發展等。“十三五”時期,兵團通過持續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共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400余個(項),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00余個,服務帶動農戶1.6萬戶以上,舉辦各類培訓班800余場次,培訓基層技術骨干1500余戶,培訓職工(農民)5萬人次以上,為兵團農業產業提質增效、鄉村振興和社會事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贏得了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群眾的廣泛支持,促進了邊疆地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實現了邊疆地區民族團結與共同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考察,強調“要加快推進兵團改革,深化兵地融合,打造城鄉和諧的田園式家園,充分發揮兵團作為安邊固疆穩定器、凝聚各族群眾大熔爐、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示范區的功能和作用,努力形成新時代兵團維穩戍邊新優勢”[2]。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充分發揮其“建設大軍、中流砥柱、銅墻鐵壁”的三大使命,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協同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月”活動,將民族團結工作、為人民服務工作、邊疆民眾共同繁榮工作視為兵團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兵團定期開展民族政策、法律法規、政策理論的宣傳教育工作,不斷強化反分裂斗爭的意識形態培育工作,塑造了一大批民族團結先進典型,將兵團建設為“穩定器、大熔爐、示范區”,成為新疆地區社會穩定發展、長治久安、民族團結的關鍵力量。因此,兵團等屯墾戍邊主體不與民爭利、白手起家,堅持民族團結、奉獻服務,堅持資源共享與共同發展,堅持捍衛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積極地影響與感染著全疆各族人民,取得了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積極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