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慶
(河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河南是名副其實的“中原糧倉”“國人廚房”,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占全省總人口42.9%的鄉村人口,僅創造了9.5%的生產總值。發展河南蔬菜優勢產業,是加快實現河南農民增收的可行途徑。
2021 年,河南蔬菜播種面積2637.11 萬畝,居全國第一位;蔬菜產量7428.99 萬噸,居全國第二位;蔬菜作物播種面積占全部農作物播種面積的12.44%。蔬菜年產值2048.66 億元(不含西瓜、甜瓜、食用菌),占第一產業總產值的19.51%,占種植業總產值的31.21%,是小麥產值的2.17 倍,蔬菜在河南農民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河南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降水豐富,農業資源優勢明顯。豫南地區屬亞熱帶北緣,氣候溫暖,冬季和早春氣溫較豫北地區高3℃~4℃,具有發展早春露地綠葉蔬菜的優勢。豫中北部屬暖溫帶,冬季較東北地區溫暖,被專家認定為全國最適宜發展設施農業的地區之一,尤其是秋延后和早春設施栽培具有明顯優勢。河南扶溝塑料大棚優質黃瓜、滑縣和蘭考大棚優質甜瓜就是很好的范例。河南要發展設施栽培,把設施蔬菜產業做大做強。
河南小麥種植面積8000 萬畝左右,夏糧收獲后麥茬復種蔬菜是提高農民種植業收入的有效途徑。20 世紀90 年代,河南麥茬番茄、麥茬辣椒、麥茬大蔥、麥茬茄子、麥茬大白菜收到了很好的種植效果。目前,臨潁、內黃、柘城麥套小辣椒的大面積發展,形成了夏季抓糧食生產、秋季抓經濟的良好局面。河南應發揮夏糧收獲后的土地資源優勢發展蔬菜產業。河南發展麥茬蔬菜種植較河北、山東有土地優勢,較山西、陜西有水資源優勢,較安徽有夏季降雨少的氣候優勢,較河北、山東、山西、陜西夏秋蔬菜南運銷售有交通優勢。因此,河南應借助麥茬蔬菜優勢發展新興名優蔬菜。
河南地形西高東低,東西海拔高差在千米以上,夏季高山氣候涼爽,地下水資源豐富。夏季在高山、塬上露天條件下,番茄、辣椒、菜豆、白菜、蘿卜生長良好。三門峽陜州區、靈寶,海拔600 米以上就有近百萬畝土地適宜發展夏季蔬菜栽培。豫西高山夏季涼爽,較中東部地區溫度低4℃~5℃,適合蔬菜生長,生產的蔬菜遠銷云南、四川。豫西高山發展高山蔬菜,較云南、貴州有交通運輸和土地平整優勢,較內蒙古、寧夏夏季蔬菜東運銷售有交通優勢,較甘肅、陜西、山西有水資源優勢。因此,應發揮豫西高山蔬菜優勢,形成新興名優蔬菜產品。
蔬菜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露地蔬菜人均管理面積5 ~10 畝,設施蔬菜人均管理面積1 ~3 畝。蔬菜生產是安排就業的重要途徑,勞動力也是蔬菜產業發展的基礎。河南有充足的農村勞動力,2022 年鄉村從業人口4239 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省外輸出1276.05 萬人,這是發展勞動密集型蔬菜產業的優勢。
河南蔬菜品種資源豐富,歷史名優蔬菜眾多,包括中牟大蒜、溫縣山藥、淮陽黃花菜、杞縣胡蘿卜等。隨著蔬菜產業的發展,河南發展形成了一批新興名優蔬菜,包括扶溝大棚黃瓜、滑縣大棚甜瓜、新鄉大棚番茄、靈寶日光溫室西葫蘆、鹿邑芹菜、淅川小辣椒等。已經形成的歷史名優蔬菜和新興名優蔬菜是河南蔬菜產業做強的基礎。
從蔬菜銷售市場看,由于西北、東北設施蔬菜面積增加,河南5 月上市的露地蔬菜沒有外運優勢,5月上市的大棚果菜優勢也在下降,早春果菜上市期要提早到4 月份及以前,才能保持市場優勢。因此,現有早春露地蔬菜要向塑料大棚覆蓋轉變、現有的塑料大棚要向外覆蓋保溫塑料大棚轉變、發展保溫性能良好的日光溫室、發展具有內覆蓋保溫性能的智能連棟溫室,是河南設施蔬菜基地的設施發展趨勢。
充分利用豫南土地與氣候優勢,從水稻-油菜、水稻-小麥種植模式轉型到水稻-結球生菜、水稻-早春結球甘藍、水稻-早春大白菜、水稻-早春花葉菜以及春甘藍、春花菜種植模式,面向全國建設豫南早春菜基地。以十字花科、菊科蔬菜為主的豫南早春蔬菜基地具有明顯區位優勢,相對于長江流域,豫南早春菜基地蔬菜春季抽薹晚,可銷售到黃河以北和長江以南地區。相對于黃河以北地區,豫南及南陽盆地冬季和早春氣候較溫和,二年生蔬菜可露地越冬,蔬菜生產成本、品質和價格優勢較為明顯。
河南常年夏糧小麥種植面積8000 萬畝左右,秋季玉米播種面積4500 萬畝、花生播種面積2200 萬畝、小辣椒播種面積260 萬畝、大蔥播種面積150 萬畝,再減去其他秋季復種作物,有500 萬畝左右可以擴大麥茬蔬菜優勢產業。充分利用河南小麥收獲后的土地優勢,在不減少小麥-玉米、小麥-花生等糧油面積前提下,擴大小麥-辣椒、小麥-番茄、小麥-茄子、小麥-大蔥、小麥-大白菜、小麥-洋白菜等種植模式。夏秋南方多雨,晚秋北方溫度低,河南發展麥茬、建設秋淡季蔬菜基地具有明顯優勢。按照每畝3000 元糧菜復種純效益,發展500 萬畝小麥復種蔬菜栽培,可為河南農民增收150 億元。
充分利用豫西高海拔地區夏季氣候涼爽的優勢,發展夏季大白菜、結球生菜、結球甘藍、夏蘿卜、越夏番茄、越夏辣椒、菜豆等不耐炎熱的蔬菜,建成面向河南乃至我國中東部地區的夏季蔬菜生產基地。
“番茄沒有番茄味,黃瓜沒有黃瓜味”是消費者對蔬菜產品風味品質的詬病,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蔬菜育種過于追求高產、抗病、耐運輸、耐貯藏的目標,導致一些風味品質性狀基因丟失;二是栽培上追求高產,不合理地大量施用化學肥料,不科學地大量灌水,特別是大量施用氮素嚴重影響了蔬菜的風味品質;三是不適當的設施栽培,過分追求反季節栽培,在不適宜的地方和季節難以種出優質蔬菜產品。因此,蔬菜生產要把提高蔬菜質量放到首位,包括嚴抓產品安全質量,保持產品營養質量、著力提高口感和風味質量,努力提升產品外觀質量。
在蔬菜品種方面,設施果菜品種、露地花椰菜和青花菜等蔬菜,國外品種占比50%以上,存在價格高和“卡脖子”問題。在蔬菜商品苗培育方面,河南商品化育苗產業發展滯后,設施栽培條件下果菜類蔬菜商品蔬菜苗僅占市場需求的11.5%,面對300 億株以上的市場需求量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優良品種是保證蔬菜品質的內因,要把蔬菜品質放到首位,選擇優質多抗的蔬菜種子,并且要加強優質品種的選育;要實現菜農自育苗向專業化商品苗的轉變,充分發揮商品化蔬菜苗品種純正、整齊、健壯、無病蟲、抗病的優勢。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實施的蔬菜工廠化育苗工程效果很好,建議加大支持力度。
從設施結構看,現有設施建造材料抗災能力差,保溫材料保溫性能差、設施空間結構小、溫光性能調控能力弱。需要提高抗災能力,適應機械操作,改善環境調控性能,提高農事操作和環境調控的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在栽培水肥利用方面,要實現從“大水漫灌、大量施肥”向“精準灌溉、定量施肥”的轉變;在病蟲害防治方面,實現由主要依靠化學防治向農業、生態、生物、物理、生理綜合綠色防控技術的提升。提高灌溉用水、化肥和農藥的利用效率,實現節本增效、減少面源污染,實現種植標準化。
蔬菜采后要實現從原材料銷售、常溫運輸向產地分級、清洗、包裝、預冷冷鏈運輸的升級。
實踐證明,在多種新型經營主體中,家庭農場和村集體主導的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是比較適宜的蔬菜生產組織方式,有利于實現蔬菜生產的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綠色化和品牌化發展。
從品種、生產資料投入、標準化技術應用、采后的清洗、分級和冷鏈運輸等全產業鏈角度,培育一批區域蔬菜品牌,通過品牌保證食品質量安全,實現產品訂單化生產和增值,打造區域蔬菜品牌,對蔬菜產業健康發展及經濟效益提升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