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欣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電影已成為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近年來,我國電影業迅猛發展,許多電影走出國門,受到國外觀眾的無數好評,這為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和推廣注入了無限動力。本文采用生態翻譯學視角研究電影《人生大事》字幕翻譯,介紹生態翻譯學基本理論,探索國內字幕翻譯現狀,剖析電影《人生大事》譯者在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上的適應性選擇。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人生大事》;字幕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32-009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2.030
電影藝術作為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承擔著傳播和推廣文化,促進世界人民友好交流的重要責任。字幕翻譯的質量是影響文化對外傳播效果的關鍵因素。
由中國導演劉江江執導的電影《人生大事》于2022年上映至今,獲得了無數國內外觀眾的好評,成為了2022年中國電影的票房黑馬之一。這部誠意之作斬獲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金雞獎最佳男主角、微博電影之夜年度最受歡迎影片及其他多個獎項提名。《人生大事》這部電影是少見的喪葬題材的電影,講述了從獄中釋放的莫三妹,與“熊孩子”小文的意外相遇,兩個陌生人從最初的“死對頭”,到后來漸漸相處出父女般的情感,共同學習生死的意義,展現了人性的溫暖和善意。在這部電影中,殯葬師被稱為“種星星的人”,逝去的親人會化成天空中閃耀的星星,照亮思念他們的家人。這是《人生大事》給出的關于死亡的回答。無獨有偶,2017年皮克斯電影《尋夢環游記》亦是以死亡為主題,向觀眾傳達著“生命的終點不是死亡,而是被人遺忘”。中西兩部電影,展現出了相似的生命體悟和情感共鳴,這也是向世界推廣中國電影文化的有利基礎。
《人生大事》還是一部以武漢方言為特色的電影,人物的臺詞具有濃烈的地域色彩,這增加了外國觀眾的理解難度,也給字幕翻譯者帶來了一定挑戰。本文將從生態翻譯學角度研究該方言電影的字幕翻譯。
一、生態翻譯學簡述
生態翻譯學由我國胡庚申教授提出,起源于2001年,發展于2009年,是一種生態學途徑的翻譯研究,具有跨學科研究性質。生態翻譯學以達爾文進化論中的“適應/選擇”學說為哲學依據,即譯者要適應翻譯生態環境,要接受翻譯生態環境的支配。“翻譯生態環境”指原文、譯入語及譯出語所呈現的整體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相互聯系的整體[1]。因此,譯者在進行翻譯活動時勢必會受到語言環境、社會背景、文化傳統等外在因素的制約。雖然譯者在翻譯活動具有主體性,即具有選擇的權利,但更要明確自己時刻處于一定的生態環境之中,勢必要去適應該生態環境,與之達到協調統一。
該理論提供了對翻譯各方面的全面解釋:1.翻譯過程是譯者選擇和適應的交替循環過程[2];2.翻譯實質是譯者適應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3];3.翻譯方法是“三維”轉換,包含語言維、交際維、文化維的轉換[4];4.翻譯標準是多維度轉換程度、讀者反饋、譯者素質,最佳翻譯是“整合適應選擇度”最高的翻譯[3]。
二、字幕翻譯研究現狀
在中國知網(CNKI)上以“字幕翻譯”作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發現有關文獻達2322篇。字幕翻譯開始于2001年,于2005年開始逐漸加速增長,2014年數量達到最高值,共計412篇。研究的熱點主題集中在“字幕翻譯”“電影字幕翻譯”“翻譯策略”“目的論視角”等等,文獻來源多分布在《海外英語》《電影文學》《英語廣場》等期刊上。不難看出,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中國影視文化的對外交流正在迅速增加,對字幕翻譯的需求也在不斷加大。字幕翻譯是中國電影向外推介必不可少的條件,其功能是跨越語言障礙,向外國觀眾傳達影片信息。不同于一般的文本翻譯,字幕翻譯具有其獨特的特征和限制:1.瞬時性。電影字幕在屏幕上都是一閃而過的,停留時間極為短暫,觀眾沒有很多的時間去反復揣摩,所以字幕一定要簡潔流暢,清楚易懂,減輕觀眾的理解壓力。2.大眾性。電影作為一種大眾傳媒藝術,面對的是各個不同年齡層、教育背景、文化環境的廣大人民。所以字幕翻譯需要充分考慮各類人群的接受度,盡量做到通俗易懂,雅俗共賞。3.時間和空間限制性。字幕通常位于影片畫面的底部,且要求與影片內容同步,不能遮擋電影畫面,所以字幕必須做到簡潔,切忌冗長啰唆[5]。漢字一字一音,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比英文更加節省、簡潔,因此字幕譯者通常使用縮減的翻譯策略[6]。
電影中一般包含許多具有濃厚文化色彩的詞語,因為不同語言民族文化上的空缺和不可替代性,所以字幕翻譯不僅要實現語言層面的轉化,更要做好文化層面的轉化。譯者作為文化交流的中介,其主要目標是縮短文化差距,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7]。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開始使用方言,方言是中國本土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內容,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目前我國對方言字幕的研究還比較有限,尚未形成規范的系統模式,不過還是出現了許多有意義的積極探索。席曼[8]利用翻譯轉換理論研究電影《老炮兒》的方言翻譯研究,電影中涉及諸多北京方言的翻譯,需要利用轉換方式進行英譯。侯丞銳[9]利用目的論研究方言電影《無名之輩》和《羅曼蒂克消亡史》的字幕翻譯,尋求方言字幕翻譯的理論依據,旨在更好地將方言電影中的中國特色呈現在外國觀眾面前。
三、生態翻譯學指導下《人生大事》字幕翻譯
(一)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
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一般體現在詞匯、句式、語法等方面。譯者要熟悉中英語言之間的差異,綜合考慮翻譯生態環境,盡量選擇合適的用詞和句子,使臺詞意義傳達清晰完整。
例1:
原文:你媽媽也真是的,非挑這個時候走。真是越忙越添亂。
譯文:Your mother just has to pick this time to go huh? As if we weren't busy enough already.
分析:原文是小文舅媽抱怨小文奶奶走得不是時候,家里本來事情就多,現在還得料理老人的后事。在第一句話中,譯者變換了句型,將原文中的陳述句改成了一個以“huh”結尾的疑問句,加強了小文舅媽不滿的語氣。在第二句話中,譯者的翻譯非常簡潔,并沒有按照原語的思路譯成“我們很忙,她還給我們添亂”,而是轉化了語言表達方式,譯成“好像我們還不夠忙似的”,這一句話同樣使語氣更加強烈,體現出小文舅媽的不耐煩和不樂意。譯者通過轉變句型和語言表達方式,將人物自私、冷血無情的性格展現得淋漓盡致。
例2:
原文:我記得你老娘手上有個祖傳的金戒指呀。
譯文:Where's the gold ring on your mother's finger,the heirloom?
分析:原文是小文舅媽在收拾婆婆遺體時發現她手上的金戒指不見了,向自己丈夫發問的話。譯者省略了“我記得”三個字,直接改用一個疑問句,更加口語化,也更加簡明扼要。“我記得”只是中文的一種說話方式,用以引出話題,重要的部分是后面的具體內容,而不是在于“我記得”本身,所以刪去不譯并不會影響意思的表達,反而更簡潔,更符合英語的語言特點,體現了譯者在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
例3:
原文:沒有抓到現行,不能瞎說。
譯文:Don't make false accusations against us unless you catch us red-handed.
分析:原文是莫三妹被冤枉偷竊后,其中一個圍觀者說的話。“抓到現行”指在做不好的事情時被別人當場發現。“瞎說”結合語境指胡亂指控,冤枉好人。這里譯者在詞匯的選擇上十分巧妙,“red-handed”在英文中正是指“當場,在犯罪現場”,“make false accusations”也和此處情境中的“瞎說”完美對應。同時,譯者將兩個短句合二為一,實現了漢語意合性語言特點向英文形合性語言特點的轉化。譯文既精煉簡潔,又完整傳達出了原文的意思。
(二)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
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主要體現在文化信息層面,主要包含日常用語、方言、俗語等等。外國觀眾與我們所處的文化背景是有很大差異的,如果翻譯不當,可能會造成外國觀眾對電影內容的不理解甚至是誤解。跨越文化障礙,盡可能向目的語觀眾傳達電影中的精神和文化內核是譯者面對的一大挑戰。
例4:
原文:不好意思啊,我剛才說話有點沖。
譯文:I'm sorry,I was a bit agitated in my speech.
分析:原文是莫三妹給女朋友熙熙發送的微信語音中的話,在這之前莫三妹抱怨對方天天不接電話,不回微信,之后又迅速后悔向對方表達歉意。“沖”一般指“不顧一切,一直向前”,常見的說法有“沖鋒,橫沖直撞”,表示一種動作,在這里顯然并不是這種意思。它是個多音字,在這里讀第四聲,是一種方言,指人說話不禮貌,語氣很強硬。譯者用“agitated”一詞點出了莫三妹當時說話語氣的激動。
例5:
原文:不就是你女朋友給你戴綠帽子了嗎?
譯文:Getting cheated on by your ex?
分析:“戴綠帽子”是在中國流傳已久的民間俗語,諷刺妻子或女朋友出軌、不忠。這里的“綠帽子”并不是綠色的帽子,具有一定的引申意義,這往往是外國觀眾在中國文化方面的知識空缺之處。所以,譯者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直接表達出其本質內涵,有助于外國觀眾的理解。
例6:
原文:粒粒皆辛苦。
譯文:Every grain is the fruit of hard work.
分析:原文是莫三妹教育小文不要吃掉在桌子上的食物,小文說外婆告訴她“粒粒皆辛苦”。這是一句耳熟能詳的古詩,出自唐代李紳的《憫農二首》,指每一粒米都是農民辛苦勞作得來的,勸誡人們珍惜糧食。譯者在這里保留了漢語中的句式結構,同時增加“the fruit of”,明確了邏輯關系。
例7:
原文:這個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
譯文:There are all kinds of birds in a forest.
分析:原文是有一個老先生找莫三妹幫他辦一場荒誕的活人葬禮,莫三妹的朋友勸其謹慎,莫三妹表示“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這是中國的一句諺語,指樹林子大了,里面就會有各種各樣的鳥類,比喻在復雜的大環境下,什么樣的人都有。這句話意思表達比較淺顯,譯者就算采用直譯的方式,外國的觀眾基本上也能理解。所以,基于此,譯者選擇盡可能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蘊。
(三)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
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即譯者要關注交際意義的傳遞,挖掘字幕背后的交際目的,靈活處理翻譯方式,為外國觀眾掃清理解障礙,讓目的語觀眾獲得和源語觀眾同樣的觀影體驗。
例8:
原文:咬老子。
譯文:Damned bastard bit me.
分析:原文是小文舅舅想把小文帶到北京撫養,小文不愿意,用力咬了舅舅一口,舅舅疼得罵出了臟話。“damn”一詞經常出現在英語口語中,指該死的,討厭的,表現出說話人的憤怒,“bastard”指混蛋,討厭的家伙。譯者通過添加這兩個詞,生動地展現出小文舅舅被咬后的氣憤,口不擇言。原文中的“老子”是一種方言,代表“我”,用來侮辱對方,發泄情緒,英文中沒有與之直接對等的稱呼詞。其實,作者添加了“damn”“bastard”已經體現出了人物在發泄情緒的感覺,所以此處將“老子”直接處理成“me”也未嘗不可。這種譯法不僅實現了語言層面的轉化,還完成了交際層面的轉化,清楚地向觀眾傳遞了人物的情感。
例9:
原文:你下巴上是長了個洞嗎?
譯文:Do you have a hole in your jaw where food leaks out?
分析:原文是小文在吃飯時狼吞虎咽莫三妹教育她的話,小孩子嘴小又吃得急,食物從嘴里掉了出來。這是一句非常形象且生活化的話語,中國的孩子在小時候應該都聽父母說過這句話。如果只按照字面意思翻譯,外國觀眾可能會認為孩子受傷了,下巴上破了個大洞,這就完全偏離了原文的意思。譯者通過“have a hole in your jaw”保留了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說法,同時添加了一個定語從句“where food leaks out”作出解釋,有助于觀眾的準確理解。這一譯法充分體現出該譯者具備交際層面的適應性選擇思維。
四、結論
在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變得愈加頻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現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文化的對外推廣和傳播是提升中國影響力的一大重要抓手。講好中國故事,打造更多精品力作,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是每個中華兒女的責任和使命。本文在生態翻譯學的指導下研究了電影《人生大事》的字幕翻譯,發現譯者在語言、文化和交際層面都采用了適應性轉換的翻譯方法。譯者在翻譯時能夠綜合考慮中國電影字幕英譯的生態環境,既要適應外國觀眾的語言文化差異,又追求盡可能保留中國傳統的文化意蘊,將我國生動、多樣、富有人情味的語言特色和民間文化傳遞給海外的觀眾朋友。本研究一方面論證了生態翻譯學理論的合理性,另一方面為中國方言電影字幕英譯提供了又一次有益的探索。希望今后有更多的譯者、翻譯研究者能加入中國電影字幕翻譯研究,構建系統性的理論范式,推動中國電影和中國文化“走出去”。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的哲學理據[J].上海科技翻譯,2004,(04):1-5.
[2]胡庚申.適應與選擇:翻譯過程新解[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04):90-95.
[3]胡庚申.從譯文看譯論——翻譯適應選擇論應用例析[J].外語教學,2006,(04):50-55.
[4]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29(06): 11-15+92.
[5]劉佳.目的論視角下《流浪地球》字幕英譯問題研究[J].海外英語,2019,(15):156-158.
[6]李運興.字幕翻譯的策略[J].中國翻譯,2001,(04): 38-40.
[7]楊洋.電影字幕翻譯述評[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93-97.
[8]席曼.翻譯轉換理論下《老炮兒》的方言翻譯研究[J].文學教育(上),2020,(06):132-135.
[9]侯丞銳.目的論視角下方言電影字幕翻譯的研究[D].上海財經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