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宗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積極看待老齡社會,積極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階段,是仍然可以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重要人生階段。”兩個“積極看待”深刻揭示了積極老齡觀的內涵,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了科學指導和根本遵循。老年大學作為老年人學習、活動的重要陣地,在引領老年人踐行積極老齡觀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不容推辭的責任。因此,筆者認為,老年大學精神的提煉應生動體現新時代積極老齡觀。鑒于此,將我心中的老年大學精神概括為“學系終身、樂于傳承、為之風范、慧老惠世。”
“學系終身”即老年教育本系終身教育體系之中,老年大學(學校)要服務好終身教育的最后崗位。這既是對老年大學的要求,是對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歷史重任的堅定履行,也是對千百萬老年人的要求,學系終身是老年人積極融入社會的具體體現,也是踐行積極老齡觀的重要內容。因此,學系終身的精神應該成為老年大學精神的組成部分。
“樂于傳承”即老年大學要發揮在老年教育方面的積極作用,引領學員在學習中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傳承新時代文化思想。學習不已,傳承不止,廣大學員要在學習傳承中不斷提升個人素質,豐盈自身的精神世界,始終保持與時俱進、蓬勃旺盛、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既使個人身心得到愉悅、收獲快樂,又共同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強大合力。“樂于傳承”已成為老年大學師生員工的共同心聲和實際行動,自然也是老年大學精神可貴的本色所在。
“為之風范”即廣大老年學員要重視講風度、做垂范、發余熱、作貢獻,在老有所為中樹長者風范、做風范長者,不斷按照習總書記所要求的“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發展目標努力前行,切實成為國家的寶貴財富和社會的穩健力量。“為之風范”已經成為老齡化社會中的中國特色和夕陽風采,也應成為新時代老年大學精神的重要內容。
“慧老惠世”即老年大學一貫重視以智慧助老和服務社會來提升老年學員素質。這些年來,各級各類老年大學(學校)通過科技強教幫助老年學員增慧添智,闖過一系列數字技術難關,融入信息化、智能化新時代,并使其在老有所學之后,主動參與社會、服務社會,形成了“慧老惠世”的繁榮局面。“慧老惠世”是新時代老年教育的新生機和積極老齡觀的新光彩,也是老年大學精神的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