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雪菲,謝正峰
(嘉應學院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廣東梅州 514015)
在城鎮化進程加速發展的背景下,城市建設項目開展得如火如荼,耕地保護的任務越發艱巨。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城鎮化及交通網絡構建正在不斷的滲透其中,耕地作為農戶生產、生活主要來源的功能也隨之發生改變。對于如今的農戶而言,在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和城鎮建設的相互作用影響下,耕地對于農戶的生產、生活作用減弱,對耕地其他方面的價值期望功能的權重則不斷增加。在當前城鎮化建設與耕地保護的矛盾中,農戶作為耕地保護的直接實施者,其本身對于耕地保護的意愿及行為選擇會直接影響到耕地保護的效果。在加快構建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大背景下,梅州市已建設完成第一條高速鐵路——“梅汕高鐵”,高鐵的開通加速了市內沿線城鎮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流動。南口鎮上所設的梅州西站目前作為梅州近城區范圍內唯一的站口,高鐵站建設以來,當地的社會經濟及農戶生活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農戶有了更優質的生活水平和更多樣化的生產生活選擇,耕種土地不再是當地農戶主要的生產方式。此外,梅州西站的建設帶動了一系列的基礎設施和配套建設,南口鎮建設用地需求在未來將會不斷增加,耕地面積則會面臨銳減的威脅,當地耕地保護形勢嚴峻。
國外對耕地保護問題的研究起步較早?;诓煌膰?相比較中國而言,絕大多數西方國家人地關系沒有那么緊張,國外學者研究耕地保護時更側重于耕地生態保護問題與耕地非農化過程對環境的影響。國外學者把農戶耕地保護意愿的影響因素劃分為兩大類: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其中主觀因素包括感知行為控制、情感因素、行為態度、道德責任感等[1];客觀因素包括農戶個人特質、資源稟賦(耕地面積、耕地所有權)、經濟收入、相關政策等[2]。國內學者當前對耕地保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耕地保護補償機制的構建、實施績效及公眾參與的行為研究[3-7]。 其中對于農戶參與耕地保護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農戶耕地利用行為的分析,梁流濤等[8]對經濟發達地區不同兼業類型農戶的土地利用行為和效率進行實證研究分析;二是農戶耕地保護意愿研究,如周小平等[9]比較分析了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地區農戶耕地保護意愿的研究;三是農戶耕地保護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如楊鋼橋等[10]認為,農地流轉市場發育程度和農戶農地流轉的市場參與程度對不同類型農戶農地投入行為都有影響。關于農戶耕地保護行為,國內學者做了大量的實地研究,然而不同地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特點存在很大的差異,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發展瓶頸的制約因素不同,農戶的認知水平和行為特征也存在很大差異。從現有文獻來看,對欠發達的客家地區的農戶耕地保護研究仍是一片空白。
2.1 調研區域概況梅縣區位于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上游,梅州市中部。東鄰大埔,西界興寧,南連豐順,北接蕉嶺;東北與福建省上杭、永定毗連,西北與平遠接壤,中部環接梅州市梅江區,在廣東省內屬于典型的山區欠發達城市。全區總面積2 482.86 km2,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盆地、丘陵、山地分別占總面積的22.5%、55.4%和22.1%。 南口鎮地處梅縣區西南部,距梅縣區人民政府12.8 km,轄區總面積262.5 km2,其中山林面積1.85萬hm2、耕地面積2 400 hm2、城鎮面積2.5 km2[11]。梅州西高鐵站的開通讓梅縣區由一個普通的縣區變成為出市、出省通道的“橋頭堡”。同時梅縣區將不可避免地占用一定數量的耕地,南口鎮為梅縣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墾造水田、土地復墾及宜耕后備土地資源開發的主要分布地,對全縣糧食需求安全起著重要的作用,肩負著耕地保護的重任。
此次調研遵循隨機抽樣原則,課題組于2021年4月在南口鎮共計發放了16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50份。調研采用“一對一”訪談+問卷的形式展開,調查人員為嘉應學院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背景,并在調研前接受過調查研究的相關知識培訓,可確保調研所得信息的準確性。
2.2 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調研樣本中男性占比45.33%,女性占比54.67%,在目前南口鎮地區的耕地耕作當中,女性的比例在逐漸增大。這一現象符合當前農村的基本特征,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將自己的孩子托付給老人照顧,照顧孩子的大多數為女性群體,在照顧孩子的同時她們無法同時兼顧過多的工作事務,更傾向于在家附近做農活事務來平衡自身生活和生產的關系,這一類農戶大部分大都以農業為主要職業。樣本農戶中職業為農業的占比最多,為40.00%,其次是以非農為主的兼業,約為31.33%。年齡為60歲以上的人群占比最大,約為48.67%。越來越多的農戶在城鎮化建設和高鐵建設推進的影響下,傳統的生產、生活觀念也在發生改變,他們在尋找經濟效益更加高的生產生活方式,有的以農業為基礎尋找創新點,有的將目光直接轉向了非農業。大部分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年齡集中在60歲以上,這一人群外出務工的條件變得較為艱難,是農戶在耕地保護方面的主力軍。
從調查樣本農戶文化程度看,小學及以下的人群占比最大,為51.33%,其次為初中,占38.67%。農戶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學及初中階段,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因此導致農戶對耕地保護的政策法規知識欠缺,進一步影響了農戶落實相關的耕地保護思想和措施。多數人家庭人口是7~10人,占50.00%;家庭中務農人口多數為2人及以下,約占90.00%;受調查者的家庭總收入多數為>8萬~10萬元,占46.67%,其次為10萬元以上,占24.67%;農業收入多數為1萬元以下,占81.33%;非農業收入多數為6萬元以上,占68.00%。大部分的被調查者家庭擁有耕地數量小于0.067 hm2,這與南方農村以山地、丘陵為主,導致人均耕地面積普遍較少有關。
3.1 耕地保護意愿調查結果顯示,96.7%的農戶表達了愿意保護耕地的態度,從個人主觀的角度來說農戶對耕地保護的意愿比較強烈。農戶與耕地的關系雖然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在逐漸發生改變,但二者的聯系仍有著長時間的習慣性積淀,這種聯系對于目前仍在農村生活的當地農戶來說,保留得更加完整、更加深厚。但就目前存在的大量農民外出務工導致村內耕地閑置的突出問題,表明農戶在耕地保護上大多數只停留在思想層面。面對耕地保護補償標準低、補償難以保證落實、耕種收益低等現狀,農民盡管意識上有強烈的保護意愿,但行動上卻與之相悖。調查發現,48.67%的被調查農戶年齡在60歲以上,90.00%的被調查農戶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由于年齡和文化程度水平的限制,加上對現有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政策、耕地產權存在認知程度不夠和概念模糊混淆的情況,導致農戶在耕地保護上多數停留在主觀層面,難以具體落實到執行層面。

表1 樣本基本特征
3.2 耕地保護意愿影響因素通過建立Logistic二元回歸模型研究欠發達地區農戶耕地保護意愿的影響因素,將農戶是否愿意參與耕地保護作為因變量。結合當前耕地保護意愿的實踐及已有的研究成果為參考,將影響農戶耕地保護意愿的因素分為以下幾個方面:農戶個體情況,包括農戶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家庭結構與家庭收入、是否獲得過補償;家庭擁有耕地情況,如耕地數量與耕地質量;農戶的認知及態度情況,包括對政策制度、產權、耕地保護重要性及現狀等的認知及態度。具體變量選擇及賦值見表2。

表2 模型變量選擇及賦值
模型運行結果顯示,在0.05的顯著性水平通過了檢驗,R2為0.59,表明該研究選擇的模型呈現出的整體擬合效果較好,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貧w結果顯示,眾多自變量中,有3個變量通過顯著性檢驗(表3),分別是家庭總收入、非農業收入和耕地數量,均與因變量呈正相關關系。表明農戶個體情況及家庭耕地情況與農戶的耕地保護意愿具有顯著相關關系。一方面,農戶家庭總收入越高,其保護耕地的意愿越強。從被調查農戶的家庭收入結構可以看出,非農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較農業收入比重大,因此表現出家庭非農業收入越高農戶的保護耕地意愿越強。對于農戶而言,非農業收入越多則更有經濟能力對耕地進行保護性投入,耕地保護意愿更加強烈。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說,農戶首先必須保證其收入滿足自己生產和生活的需求后,才去關注耕地保護的相關工作。另一方面,家庭擁有耕地數量越多,其保護耕地的意愿越強。結合訪談調研發現農戶只有對事關自身利益的事務才表現出較大的積極性,當其家庭擁有的耕地數量越多,越希望全社會都能積極投入到耕地保護工作當中。

表3 耕地保護意愿影響因素模型的回歸結果
對梅縣區南口鎮農戶展開的實地調查分析結果表明,隨著高鐵站的開通,該區域城鎮化建設在未來會得到加強,農用地非農化將會給該區域耕地保護工作帶來巨大的挑戰。雖然城鎮化建設不斷滲入當地農戶生產生活中,仍有96.7%的被調查農戶表達了愿意保護耕地的態度,并且認為耕地保護有較好的前景?;貧w分析結果顯示,影響農戶耕地保護意愿的因素主要來自農戶的個體情況和家庭耕地情況。一方面,農戶家庭總收入越高其保護耕地的意愿越強烈,即使是欠發達地區農戶的家庭非農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較農業收入大;另一方面,家庭擁有耕地數量越多,其保護耕地的意愿越強。一定程度上說明農戶對于耕地保護工作對提高耕地收益有積極作用這一事實存在著共識,在事關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上表現出較大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