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傳席:現在應該提倡文人畫,當下很多文人畫格外俗氣,如何避免出現這一現象呢?我認為找一個切入點,臨摹一個古人,即強調學古的目的在于求變、創新,真正學古到位就會做到古為今用,貴氣典雅。多讀書也是文人畫脫俗的一個重要途徑,二者結合起來,畫就會高古不俗。董永智的畫文氣足,高古不俗。
尚輝:把董永智的作品定義為文人山水畫,實際上這是當代一個很重要的命題。現代文化人的知識系統特別獨立和細微,這讓今天的文學家幾乎很難跨越成為真正的書畫家。我們今天所認定的傳統意義上的文人畫是以文養畫,強調它的書卷氣、文氣和詩意,對藝術家來說,文人畫最重要的審美價值在于寄托、在于養性,而不在于專業繪畫的畫面效果。
董永智的山水畫用筆很“硬”、用墨很“枯”,作品中的符號化語言也很有特點,幾乎每幅畫的近景都有一些漩渦狀的紋路,并且這些螺旋紋是對稱的。這種巴洛克式的卷曲紋飾有一種奇幻感,體現了藝術家自己對想象力的重新發揮。董永智的山水畫并不是對景寫生,而是帶著一種想象,利用中國山水畫的特殊透視法——高遠法,排布畫面的高山、流泉和溪水,并構成了畫面的回環結構。畫面中,即使是近景的漩渦紋也一定與流水的曲線相結合,這樣的處理方式使畫面看起來不是風景的真實表達,而是更多地追求某種裝飾意味。此外,董永智的山水畫里還有很多傳統的成分,借用王蒙的點子皴,把中國古代山水的形進行精神上的升華并重新演化。他的畫對當代中國山水畫有啟發作用。
張廣志:董永智的作品給人一種別出心裁的新意,它的“新意”更多地體現了當代文人的情懷,以及對時代的理解和感受。董永智很注重對中國傳統繪畫的觀察和研究,作品追溯起來它的韻味、構圖、筆墨是傳統的,但卻有自己的符號和特點。例如畫面中的螺旋紋與山勢的走向、泉水的流向相組合,即興而發又巧妙合理。
中國畫向何處去?對于這一問題,董永智的作品給我一個啟發。他從一位文人轉向繪畫,豐富的文化修養讓他可以更好地通過繪畫來抒發自己的情感、來表現自己的情懷,這也表現了藝術家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于洋:董永智是一位有勇有謀的畫家?!坝隆痹谟谒麑鹘y本身的突破。自宋元至今,中國山水畫傳承了諸多程式化的規條、家法和忌諱,面對這些束縛,如何在相對正宗的體系里尋求自己的藝術樣貌、風格乃至樣式?董永智從自己的角度尋找到了自己的語言。他一方面深入傳統,體悟傳統筆墨的“古意”,再結合帶有一定裝飾感和象征意味的太極皴圖式,使作品的皴法、章法、筆墨既不失現代意味,又極具新意。
“謀”在于董永智的展覽從策劃角度是有一定想法的。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的節點上,董永智在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舉辦展覽,從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視野來看,中國山水畫應該肩負著推廣中國文化的重要使命,對此我也建議董永智可以走出國門,真正畫一畫“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風貌。
張瑞田:當下有很多作家都在寫字和畫畫,他們的作品真的有價值從而得到美術界的專家認可嗎?對我來說,董永智的畫我理解起來是有難度的,難懂的原因在于他有創新性,我只能以他的小說敘事角度為切入點,通過里面的沖突和情節來理解畫面的涵義。
作為一位作家,能在如此繁雜的構圖里表達自己的性情、色彩和世界,應該說他是下了一番苦工、費了一番心思。對于董永智的藝術創作,建議他不要放下文學工作,文學與繪畫互相支撐,不斷地創作是作家和藝術家生命力的表現。
任軍偉:看了董永智的作品讓人有神清氣爽的感覺。作為一位作家,他對中國文人畫有著深刻的認識,尤其是對展覽主題“中國風·文道畫意”有著非常清晰的論述。在我看來,董永智的“文道”即“詩中有畫”,是通過對自然山水“畫意”的理解來實現內心世界的表達,追求的是一種理想山水的境界,最終達到“畫中有詩”的意象表達。從董永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秀美的風神,感受到深厚文學積淀所賦予作品的古氣。董永智非常善于從“文道”中獲取“畫意”,他的作品無論是構圖還是筆墨表現都富有自己巧妙的構思和創意,不管是山石的抽象表達,還是點景人物的筆墨才情,都有藝術家比較鮮明的個性標簽??傊?,董永智的作品是新時代文人畫家情懷和意趣的表達。
續鴻明:作為一位有個性的當代作家,董永智在書畫領域的創作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個案。十余年來,他通過傳統山水畫的創作寄托自己的“文心”,就像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里面所說“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在我看來,董永智的繪畫體現了他對自然山水、對中國儒釋道文化高遠境界的表達。創作之余,他還對中國繪畫進行梳理和研究,作品中也有很多古代繪畫大家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