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翔



策劃實施“素人策展計劃”是我們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打造“人民美術館”的一個重要實踐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后,我們就在思考和探索如何用我們的具體工作來踐行。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美術館的老專家老藝術家回信中明確提出“人民至上”的辦館理念,更加堅定了我們的信心,也為我們的實踐指明了方向。
作為上海唯一的國家重點美術館,我們認為,一座美術館和它所處的城市息息相關,美術館是城市文化建設當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城市品格、城市精神非常關鍵的一個內涵點。美術館對于城市文化的貢獻,不僅在于學術上的建樹和成就,更主要的是美術館的發展怎么樣和城市的發展相呼應,它的專業活動怎么樣能夠賦能城市文化建設,它的藝術教育怎么樣能夠提升市民的文化素養和滿足市民的審美需求,這些都是我們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要問題。所以從這一點來看,美術館的基本陳列和臨時展覽固然是有學術專業上的追求,同時也要兼顧對于城市文化建設有直接的有效的推動和促進。美術館是它所在城市的城市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應該是城市活力的發動源之一。它是一個藝術磁場,既讓所有熱愛美的人們心向往之,同時也會開拓人們的眼界、啟迪人們的思維、激發人們的靈感、催生人們的創新力。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的最重要的資源就在于這座城市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文化環境和文化傳統,其中包括了市民對于美和情調的自覺追求的生活方式。美術館不應該單純追求超凡脫俗的學術境界,不應該單純追求脫離大眾的高高在上的藝術權威形象,而是要把自己主動地融入到城市文化建設的潮流當中,融入到百姓生活當中,同普通百姓一樣作為城市發展建設的親歷者、見證者。它不僅用它的展覽來審視、回顧城市的歷史文脈,同時也和觀眾一起對城市發展的未來進行憧憬。
國有美術館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業務就是社會美育。它的基本實現途徑是公共審美教育。國有美術館需要為全社會的美育作出自己應該有的貢獻,它要為覆蓋全社會、覆蓋全年齡段的人民服務,它具有鮮明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一直在探索社會美育的新的方法和途徑,多年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工作思路和做法。這兩年更是在館校結合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尤其是2023年,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和上海市虹口區教育委員會進行合作共建,聯手開設了美術館現場美術課程。在美術館現場,師生們通過生動有趣、沉浸感和體驗感十足的現場美術課,不僅能夠感受到藝術原作的魅力,也學到了觀展禮儀。這是一次多維度的開放式的文化藝術課程,是學校課堂教育之外卓有成效的綜合教育,這是課堂教育的一種有效補充。目前,美術館現場課已經從美術課拓展到思政現場課和歷史現場課,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美術館現場課的設立不僅為社會美育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同時也為美術館本身培養了大批未來的觀眾。
國有美術館固然是應該為美術家服務、為美術圈服務,但如果僅限于此,很容易形成小圈子文化,或者成為高高在上的學術壁壘,也很容易讓我們在堅持學術水準和品位的理由下,脫離社會、脫離百姓、脫離世俗生活。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要打造人民的美術館,我們要思考的一個深層次的問題,是我們怎么樣在工作當中更好地去體現人民性?所以,我們在策展的時候,就有意識地考慮了普通觀眾的需求,而不是僅僅考慮專業人士;當然這樣做還不夠,因為如果還是從我們自身的立場出發,對于究竟能不能滿足普通觀眾的需求其實也未可知。所以我們要更好地了解觀眾,而不是一廂情愿地代替觀眾的想法,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我們工作的人民性。我們嘗試通過三個途徑來實現我們工作的人民性要求:第一是我們為觀眾提供更好的服務,包括更高質量的展覽、更好水準的藝術教育、更良好的觀展體驗以及相應的配套服務;第二是我們把優質展覽輸送到社區、輸送到居民樓道、輸送到小區停車棚、輸送到居民樓電梯里;第三是我們把策展權力讓渡給人民,把普通百姓吸收到策展隊伍中。
我們在2023年實施了“素人策展計劃”項目。我們讓普通百姓作為展覽的主要策展人,從他們的視角來策劃和布置美術展覽,讓他們真正成為國有美術館的主人。我們把這個項目看作是人民城市理念的藝術實踐,我們要打破美術館的固有壁壘和既定模式,拆除美術館無形的勢力圍墻,真正讓百姓享受美術館的美術服務,讓百姓對美術館有話語權,讓百姓有權力支配美術館的資源,讓百姓來策劃實實在在的為人民服務的展覽。
素人,是指沒有受到美術專業訓練,沒有美術背景的普通百姓。素人策展,是指讓百姓來做策展人,給每人配一名我館學術部年輕策展人作為助理,在將近兩萬件館藏作品中選取作品做成展覽。素人策展計劃2023年是第一季,以后每年辦一季。
整個策展時間從今年2月持續到7月,歷時將近半年。挑選素人以及和素人交流溝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用其中一位素人策展人的話來說:這是一個相互“折磨”的過程。幾乎每個素人都對自己的藝術鑒賞力毫無信心,更不用說策展。每一位素人選哪些作品,對每件作品做怎樣的理解,對每個展覽空間如何安排,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步驟,都要充分溝通,而且在溝通過程中,要始終尊重素人的想法,而不是說服素人接受專業意見。
素人對于藝術品的解讀很多時候讓我們專業策展人感到意外,他們更多是從自身生活經歷、情感經歷來解讀藝術品,而這種解讀往往和作者原意并不一致。藝術品進入公共空間,意味著獲得了獨立的生命以及重新解讀的機會,素人策展人賦予它們以新的意義,而這種意義正體現出藝術品的公共性。素人策展,其實就是借藝術作品來言說百姓的成長過程、情感生活和人生感悟。五組六位沒有美術背景的素人,分別是醫院重癥監護室護士長金軼靜、注冊分析師潘敏立、退休教師高曉梅、大學教授周俊鶴和鄭晶、物業經理汪建平。
金軼靜每天面對的是重癥病人,卻依然保持開朗陽光的性格,她把自己的展覽空間命名為“把平凡過成一幅美麗的畫”。潘敏立從職業的角度對作品進行解讀,她將展覽空間命名為“藝術就是人生的K線圖”。高曉梅對民間藝術有獨到理解,她將展覽空間命名為“為有源頭活水來”。周俊鶴和鄭晶夫婦以他們留學經歷和工作性質出發選擇作品,他們將展覽空間命名為“追光人”。汪建平從人生經歷出發,選取了鄉村建設、城市發展題材的作品,將展覽空間命名為“我的城”。
素人的藝術人生故事,既是自身的經歷,也從各個側面反映出一座城市的發展、一段歷史的進程、一個時代的變遷以及一種人生的理想、一束人性的光芒。
“素人策展計劃”不是心血來潮的玩票,也不是嘩眾取寵的游戲,而是對公共藝術的一次當代詮釋。每個人對于藝術都有自己的鑒賞力、判斷力。素人經過策展活動,不僅挖掘出了藝術潛力,提升了審美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們的藝術自信心,激發起了他們對真善美的自覺追求。
“城·人知美”是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的目標和使命。我們相信,美術館是安放情愫、充實精神、滋養心性、升華品格、激發靈感的理想之地?!八厝瞬哒褂媱潯辈粌H是美術展覽,也是百姓實現藝術夢想的舞臺。素以為絢,我們真誠地歡迎每一位觀眾參與到這個項目中來,成為下一位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