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2日,以“山河之上:‘沙與‘畫的對話”為主題的“首屆中國沙畫文化產業高峰論壇”在云南省陸良縣舉行。
本次論壇系“沙繪世界·爨魅陸良:中國陸良首屆沙畫藝術節暨爨文化旅游節”主體活動系列之一,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指導,中國文聯民間文藝藝術中心、曲靖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陸良縣委、陸良縣人民政府主辦,北京文聯業務主管的北京沙畫協會協辦,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羅宏才任總策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沙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李韜、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沙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王義任執行總策劃。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侯仰軍,中國文聯民間文藝藝術中心主任徐岫娟,中共陸良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應華,中共陸良縣委常委、副縣長馮建磊以及有關專家、學者和相關媒體出席了此次論壇活動。馮建磊與趙應華分別代表中共陸良縣委、縣政府致開幕辭與閉幕辭。羅宏才主持此次論壇并進行全場學術點評。
來自上海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敦煌研究院、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戲劇學院、深圳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武漢工程大學、南京傳媒學院、陜西省美術博物館等30余所大學、博物院(館)及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參與了此次論壇。經論壇組委會組織專家組評審通過,代表15所大學、博物院(館)及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進行了主旨學術報告。2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沙畫藝術家、企業家及相關行業的專家學者旁聽了此次論壇。
論壇分“歷史、特征與傳播、交流”“資源、產業與品牌、路徑”“創意、融合與呈現、收藏”“科技、設計與數字、體驗”四個單元。
第一單元內容為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王廷信的《沙畫的藝術特征及沙畫產業的可能性——以動態沙畫為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沙畫藝術委員會主任滕愛民的《沙畫表演的舞臺創意呈現》、西安外國語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李杰的《“一帶一路”沙畫推廣與學科建議》、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馮梓豪的《西方沙畫藝術發展趨勢和對中國的啟示》。
第二單元內容為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副所長丁小勝的《敦煌文化資源賦能沙畫產業發展的路徑與模式》、上海戲劇學院藝術管理系主任兼《藝術管理》雜志執行主編董峰的《作為文化產業的陸良沙畫》、中國文聯民間文藝中心研究員兼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特聘教授劉德偉的《構建中國沙文化藝術之鄉》、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原所長徐清泉的《推動陸良縣打造傳播沙畫沙雕及爨文化品牌的分析和建議》。
第三單元內容為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聯合創始人、藝術總監及廣州美術學院新美術館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艾海的《中國沙畫藝術的創意空間和發展路徑》,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第一書院院長、上海社科院文化產業創新學科首席專家劉軼的《從三種“實”出發:曲靖本土傳統文化與沙畫藝術等產業的融合及相關問題》,陜西省美術博物館收藏研究部主任、青年理論家委員會主任白林坡的《美術博物館視閾下沙畫藝術的社會化傳播》。
第四單元內容為武漢工程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桂宇暉的《文化與自然共生與發展的關系和路徑》、南京傳媒學院副院長袁曉黎的《數字文旅視覺下的沙畫藝術創意》、北京電影學院數字三維動畫與游戲研發中心主任劉躍軍的《沙畫藝術與元宇宙電影國際傳播》、深圳大學藝術學部副主任王方良的《基于設計思維的沙畫文化體驗思考》。
茲將四個單元15位專家學者學術報告主旨的觀察綜述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揭橥披露:
國際、國別、區域、專題沙畫文化起源與歷史建構及相互比較和交流借鑒
點評認為,沙畫是美術或藝術范疇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征與重要的價值與意義。由于受多種因素制約影響,國際、國別、區域、專題特別是中國沙畫文化起源探索與歷史建構,以及對沙畫藝術的學科定位、規律判斷、價值評價和人才養成、業態培養與發展趨勢推測等問題的多向研究迄今未深入開展,學科基礎十分薄弱,這與國際沙畫藝術發展趨勢特別是歷史悠久、資源豐厚、亟待釋放潛能、表達文化自信的中國沙畫文化產業發展勢頭形成較大的反差,亟待矯正、補充與修復、改觀。
馮梓豪從近代世界沙畫史中占重要地位的美國原住民商業沙畫歷史研究主題入手,認為美國原住民沙畫商業化起源應在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20年代才初具商業價值,而真正成型則在20世紀50年代沙畫永久保存技術產生之后。但不管在哪一個發展階段,社會政策和大眾審美都曾對沙畫藝術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約在20世紀70年代前后,美國動畫沙畫商業化雛形產生,只是因為傳播成本過高而擱置。流媒體出現后,動畫和動態沙畫開始風靡。遺憾的是,由于特殊歷史背景與國際環境和其他復雜因素的限定及影響,中國與西方基于沙畫藝術主題可能發生的多種交流受到了歷史性的窒礙。
“沙畫藝術特征”理論討論與應用實踐
王廷信提出“沙畫藝術特征”理論,主要觀點是動態沙畫具有儀式性,在儀式支配下通過藝術家的表演為觀眾提供觀賞價值。沙畫藝術家為觀眾提供的觀賞興趣主要體現在奇幻性、變化性、表演性、自由性等方面。
與王廷信主要觀點相通的滕愛民、劉軼、艾海等都對“沙畫藝術特征”理論進行了擴充與闡釋。滕愛民推崇沙畫藝術的表演性、觀賞性特征,認為“沙畫繪畫的過程就是表演”,沙畫藝術表演性、觀賞性兩種特征在沙畫藝術特征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進而從學科歸屬維度觀察識別,將沙畫表演歸結為舞臺表演藝術,提倡沙畫表演者需要掌握一定的舞臺表演技巧,遵循一定的舞臺表演規律,屏幕、音樂、燈光等舞臺燈光技術和繪畫者的形體表演尤其應適時發生有機的協調與配合。劉軼認同沙畫藝術儀式特征,但不贊成將沙畫藝術特征觀察識別流于表象化,提出在合理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祭祀儀式精神理念基礎上,超越對自然崇拜的原始儀式,塑造當代中國沙畫藝術新儀式程式。艾海青睞沙畫藝術創意空間,主張應完整詮釋沙畫表演本質、規律與特征,借重“沙畫藝術特征”將沙畫與舞蹈結合,利用舞蹈者肢體語言和沙畫多變特性獲得獨特的表演效果。
點評指出,“沙畫藝術特征”理論的提出與應用實踐討論,呈現從理論研究視域至應用實踐境地的清晰聯動脈線,具有重要歷史與現實意義,應進一步深入、擴充與總結、提升,以有效支持不斷增長的沙畫藝術產業的發展需求。
區域文化資源賦能沙畫藝術帶動區域文化產業持續發展
丁小勝闡釋敦煌文化資源與敦煌區域沙畫資源之間的血緣關系,認為敦煌藝術是支持、豐沛沙畫藝術創作的重要源泉,作為敦煌保護虛擬工程的“數字敦煌”有條件、有責任為沙畫藝術提供更豐富的創作素材和環境氛圍營造支持。
李杰著眼西安外國語大學在“一帶一路”倡議體系中占有重要地緣、語言與教育、傳播等優勢視角,提出應發揮優勢,服務國家戰略,以“沙畫”為媒介推動“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建設沙畫專業培訓體系,推動沙畫藝術的國際化傳播。
董峰聚焦陸良區域沙畫產業及爨文化資源,提出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三個原則,即沙畫產業的發展應建立在沙畫事業的群眾基礎之上;沙畫產業的發展應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沙畫產業的發展應緊密與陸良爨文化資源融合起來。
劉德偉啟示陸良應發揮區域自然資源、人文環境與社會基礎優勢,積極申報沙文化藝術之鄉,并指出依托歷史考古、生態環境及文化空間和民間傳承發展沙畫藝術的具體路徑。
徐清泉強調文化產業的品牌效應,認為陸良彩色沙林和爨文化及目前既有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是良好的品牌塑造資源,具有優越開發潛力及品牌傳播區域性基礎。但不應忽視該品牌塑造存在人口基數偏低,新業態、新創意策劃研發、項目化、專業化招商運營及相應品牌傳播尚處于亟待研發、設定、啟動、推進階段,謀劃和推動沙文化及爨文化實現文創產業繁榮缺乏人才、資金和先進理念等劣勢。
點評指出,區域文化資源賦能沙畫藝術帶動區域文化產業持續發展,是目前沙畫文化產業面臨的重要歷史命題,但實施區域沙畫文化產業持續發展,須注重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切忌簡單模擬與跟風浮夸。陸良縣依托區域文化資源通過沙畫藝術節暨爨文化旅游節推動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思路清晰、路徑準確,只是目前尚未從理論上闡釋彩色沙林資源與爨文化資源之間的邏輯關系,另外在軟、硬環境建設方面尚需作出更多努力。
數字技術與創意設計助力沙畫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
桂宇暉集聚“文化與自然共生與發展的關系和路徑”學術命題,認為陸良的“沙”既是自然遺產,也是可供創造的母體,擁有豐富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強調藝術家聚焦區域自然和文化資源,介入普通地區的地域文化發展規劃;在設計中要充分認識地域文化發展科學內涵,須從空間、文化、主體、功能、活動、目標等“六維屬性”進行空間載體、建設主體、利益主體、主要功能、行為準則和價值導向剖析。
袁曉黎、艾海、丁小勝、劉躍軍、王方良等分別從不同角度參與了數字技術與創意設計助力沙畫文化產業發展路徑選擇的討論。
袁曉黎強調陸良沙畫產業的發展路徑,須注意把控以創意助力沙畫非遺文旅、爨文化加持陸良品牌魅力和數字科技賦能沙畫藝術的三個維度。艾海提議要充分結合多媒體技術,增加作品的立體感和互動性,為創作更豐富多樣的沙畫作品提供新的可能性。并提出形成IP接軌國際、打造沙畫主題樂園、開展創意沙畫競賽與展覽,以及加強地方文化融入與推廣等一系列設想。丁小勝認為應以敦煌文化資源為中心,規劃沙畫產業過程中用多媒體技術預演沙畫,將AR和VR技術和沙畫藝術相結合、沙畫藝術和體驗式項目相結合的技術路線。劉躍軍圍繞數字技術觀察沙畫藝術發展,提出“用一幅巨大的沙畫來裝飾沙漠地區的天空”的設想。王方良基于設計思維展開沙畫文化體驗思考,建議采用以受眾為中心的設計思維:即使用雙鉆模型,要從南頭古城發展案例獲得啟示,從物質層面、行為層面、精神層面三個層面提高沙文化體驗價值,將雙鉆模型具體化。
點評指出,助力沙畫文化產業發展,須以準確闡釋創意設計文化主題為基本前提,以切實帶動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為目的,以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以契合國家相關規定為準繩。
沙畫藝術批評機制與沙畫藝術價值評估體系的建立
滕愛民呼吁強化對沙畫藝術傳播行為的約束與規范,注重沙畫表演藝術品格塑造路徑的選擇。白林坡指出要充分重視美術館收藏、研究、展示、培訓、推廣功能,開展動態沙畫的推廣與傳播。他建議策劃設計數字沙畫展覽,重視對固態沙畫作品的收藏、展覽與價值評估,并率先將作品“樣本”選擇理念注入沙畫藝術品的收藏、評估。
點評指出,日趨勃發的沙畫藝術產業,亟待建立行之有效的沙畫藝術批評機制與沙畫藝術價值評估體系,依據美國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等互動儀式鏈理論可以看出,沙畫表演儀式互動性的重要性,沙畫表演儀式過程中須具有中國特色的互動品質塑造,重視互動方式選擇、互動效應批評與評價。同時,發展沙畫藝術產業應將國際藝術市場普遍認同的資質博物館收藏、權威藝術批評機制干預以及穩定藝術市場交易記錄三條標準作為中國沙畫藝術作品價值評估標準。博物館收藏沙畫藝術作品的選擇,在參照以上國際標準的同時,須充分注意中國沙畫藝術作品的獨特表現力及意象品格,建構符合中國文化特色的優秀樣本推廣、選擇標準。
在整體論壇總結點評時,羅宏才強調,2023陸良“首屆中國沙畫文化產業高峰論壇”的舉行,是中國美術史、藝術史,特別是沙畫藝術史發展進程中的一件大事。盡管尚存在種種缺陷與不足,但對今后更高規格沙畫文化產業高峰論壇的舉辦,提供了有益的參照依據,開啟了沙畫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