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年
中國早就有撰寫美術史的傳統,第一本系統畫史《歷代名畫記》系晚唐張彥遠著,寫于公元9世紀,早于西方最早的傳記體美術史——瓦薩里著《著名畫家、雕塑家、建筑家傳》700年。但古代的書畫史屬于舊學,美術史作為中國的一個現代學科,是20世紀才有的,屬于隨著西學引進和新文化運動而興起的新學,直到新中國成立,才在高等美術院校中設立專業系培養專門人才。
現代中國的第一代美術史家,既有畫家中立足傳統借古開今的黃賓虹,又有學者里引西入中并吸收消化的海歸博士滕固。第二代美術史家,不但有繼承新學傳統進而以歷史唯物論研究中國美術的王遜與金維諾,也有從蘇聯留學歸來的邵大箴。我是1957年成立的中國第一個美術史系首屆畢業本科生和“文革”后首屆畢業研究生,從學于第二代美術史家,后來留校任教并主持系務工作十年之久,屬于第三代美術史學人。
我們這一代美術史學人,筑基于20世紀60年代前半期,深造于新時期之初,隨后便在教學研究與國內外交流中擔起責任,發揮綿薄之力。大家都在前輩師長的指引下,注意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歷史與邏輯的統一、研古與論今的兼顧、宏觀把握與微觀研究的互動。我個人對于新問題的研究,往往從基礎開始,注意書畫作品研究、書畫家個案研究、書畫論研究、鑒定與鑒藏史研究,而后研究畫派、書畫史時段,探討前人未注意的線索脈絡,加以鉤沉,乃至就民族藝術的特征與智慧,給以闡釋,總結成功之美,探討所致之由。
編入這本“館員文叢”中的本人論文,始于上世紀80年代直到近年。包括古代書畫史論的個案與時段、區域繪畫及畫派問題、20世紀的中國畫演進、書畫鑒定與鑒藏史、美術史學、中國繪畫的民族特色與藝術語言。多數已經在刊物登載,或見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有的收入了過去出版的集子,有的是首次發表。有的是演講的記錄稿,有的是加注的論文。這次編錄,基本保持舊觀,改正一些錯字,有些稍有刪潤。新世紀遷居之后,我的書房稱方壺樓,而我學習與工作的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今稱人文學院),最早叫美術史美術理論系,簡稱美術史論系,故這本集子名為《方壺樓美術史論文選》。
在編選殺青之際,不免想起大學時代就已識荊的文史館前輩啟功先生、王世襄先生、尚愛松先生,感謝他們多年來的指導與關愛,還有工作之初張伯駒先生在長春給予的教益,感謝入館后文史館領導對本人研究的支持,感謝館員同道的交流與切磋。本書在三年多的編選與審校過程中,還得到特聘助手余洋的大力協助,中華書局責編的細心審校,往昔學生邵彥、安永欣、李方紅、曾君、呂曉、閻安、張震、郭懷宇、赫俊紅、趙偉在查找版本、核對資料中給予的幫助,在此一并致謝。兒子薛宇和兒媳馬麗莎也在編選初期為查找文章、轉換文本和校對文稿付出了勞動,例應附記于此。
(本文為《方壺樓美術史論文選》后記,題目為編者自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