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克勤
[摘 要]“互聯網+”時代新經濟形態的快速發展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新領域和新機遇,但也對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在探討“互聯網+”新時代大學生就業能力新要求的基礎上,分析了農村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現狀,重點從大學生、高校及政府三個層面提出農村大學生應積極轉變就業觀念、高校應優化就業指導與服務、政府應加強政策支持與保障的就業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農村大學生;就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40?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09-0017-04
“互聯網+”是指伴隨移動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后的新經濟發展形態。從國家在戰略層面的引領與推動,到互聯網企業在各領域的實踐和革新,再到傳統企業線上線下的整合與突破,我國當前已全力加速進入了“互聯網+”新時代。近年來遠程辦公、空中課堂、線上醫療及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層出不窮,平臺主播、互聯網營銷師、全媒體運營師、人工智能訓練師等新興職業不斷進入大眾視野并逐漸被人們理解和認可。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后就職于互聯網平臺型企業,基于網絡空間的大學生自主創業也在持續繁榮發展。“互聯網+”時代的新經濟形態拓展了大學生就業的新領域與新渠道,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也對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帶來了新的要求。在近年來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加,農村大學生就業面臨更多困難。在上述背景下研究農村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與就業策略,對于促進他們在“互聯網+”新時代順利就業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互聯網+”時代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新要求
“互聯網+”時代新經濟形態的快速發展,與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量子技術、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不斷變革和產業應用密切相關。人類歷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發展史表明,技術進步驅動生產力提升的關鍵是勞動者思維與能力的發展。2018年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教育2030:教育與技能的未來》報告,指出“未來是不確定的,我們無法預測。但是我們可能會持開放的態度并且做好準備。學生畢業后可能投入現在還不存在的工作,使用現在還沒有發明出來的技術,來解決現在還根本不知道的問題。”“互聯網+”時代新技術的不斷變革、新經濟形態的快速發展及工作領域的新變化,對當前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互聯網精神與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精神和互聯網思維被認為是當前互聯網產業發展的兩駕馬車,互聯網精神包括開放、平等、責任、協作、快速、分享等,互聯網思維則是網絡時代下對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包括用戶思維、平臺思維、服務思維、跨界思維、大數據思維以及試錯迭代思維等。面對“互聯網+”新經濟業態及相關新興職業的發展,大學生必須養成基本的互聯網精神和積極的互聯網思維,敢于融入互聯網生產和生活領域,積極探索個人優勢與專業特長的跨界、混搭和整合途徑,主動借助互聯網平臺整合自我資源,這樣才能在網絡社會和新興職場中尋找到可能的就業機會,從而創造出自我職業成長與發展的多樣可能性。
(二)學習與創新能力
“互聯網+”時代新興經濟、新興產業高度依賴數字技術、信息技術和大數據產業發展,而與此相關的技術迭代更新速度非常快。因此,大學生在具備扎實過硬的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必須保持持續學習和不斷創新的能力,不僅要熟練掌握傳統的Word、Excel、PPT等辦公軟件,學習和應用常見的PS圖片編輯、PR視頻剪輯等必備技能,還需要具備基本的云計算能力、數據分析能力、文案撰寫能力及網絡推廣能力等。只有不斷學習和更新知識技能,把專業知識技能和互聯網新技術、新媒體相結合,持續創新求變,大學生才能應對當前靈活多變的就業形勢與未來更多綜合性、融合性的崗位要求。
(三)互聯網就業素養與就業能力
“互聯網+”時代的各項技術進步顯著降低了人們的就業成本和創業門檻,數字技術也消除了時空障礙,為就業創業者提供了更大市場。2021年12月國務院發布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鼓勵個人利用社交軟件、知識分享、音視頻網站等新型平臺就業創業,促進靈活就業、副業創新。面對就業的新形態、新模式和新渠道,大學生必須主動學習掌握各項互聯網就業的操作技術,切實提高互聯網就業素養與就業能力,善于利用微博、微信、QQ群、專業論壇等鏈接就業資源,借助在線招聘中的綜合招聘模式、垂直招聘模式、分類信息網絡模式和社交招聘模式等,積極探索與雇主和用人單位的溝通渠道,為自己創造有效的就業路徑。
(四)個人推廣與團隊合作能力
在萬物互聯、人人傳播的“互聯網+”時代,個體的個性化受到更多包容和尊重,個人價值被最大程度凸顯的同時也在創造巨大的商業價值。美國管理學家湯姆·彼得斯認為,“21世紀的工作生存法則,就是建立個人品牌”。面對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大學生必須積極整合自我優勢,精心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在網絡世界充分展現和推廣自我,促進自己順利就業。此外,“連接”和“協作”是“互聯網+”時代的趨勢,不同專業、領域和圈子的人們之間的連接不斷加速。作為網絡社會新生力量的大學生,必須在勤奮努力的同時,積極投身到與他人線上線下的協作中,做自媒體平臺和網絡社群中主動分享與連接協作的行動派,在與社群團隊的交流與合作中展現自我優勢,爭取就業機會并實現自我價值。
二、“互聯網+”時代農村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現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漸走向大眾教育, 越來越多的農村學子經過高考走進了大學,高校中農村籍大學生所占比例不斷增高。但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和后天成長環境、經濟條件等限制,農村大學生就業時存在更多壓力。面對“互聯網+”時代新經濟形態的發展需要和來自就業領域的新變化、新挑戰,農村大學生在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自我認知和就業觀念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問題,使他們在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處在了相對弱勢的狀態。
(一)知識結構單一, 綜合實踐能力不足
“互聯網+”時代的新技術革命催生了就業創業的新業態和新模式。未來就業市場兩極分化趨勢將更為嚴重,一方面認知性和創造性強的高收入工作機會將會增加,但在另一方面,常規性和重復性的中等收入工作機會將會大幅減少。[1]新時代的就業趨勢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差異及家庭思想觀念、個體思維方式的差異,農村大學生雖然在專業學習上較為刻苦勤奮,但在參與各種社團活動、項目競賽和掌握應用新媒體、新技術方面較為欠缺,知識與技能的整合創新和人際間的表達溝通、協調組織等綜合實踐能力不足,這使得他們在新時代的就業競爭中處于相對不利的情況。
(二)創新意識薄弱, 創業能力欠缺
互聯網與各行各業,如制造、醫療、教育、餐飲、旅游、娛樂等的深度融合,使這些行業有了新的生機和發展,也因此造就了大量創新創業機會。國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從宏觀政策上對大學生創新創業也給予了大力支持。但因為基礎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薄弱、家庭教育觀念的落后及支持資源缺乏,農村大學生知識面相對狹窄,思維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借助互聯網平臺創業就業的主觀意識和自主能動性較低,對創新創業沒有熱情和毅力,創新實踐能力和創業技能相對不足,導致他們在創業就業中處于被動狀態。
(三)自我認知不足, 缺乏自信心
受傳統思維影響和知識經驗限制,農村大學生對“互聯網+”時代產業發展的深刻變革缺乏系統了解,面對新興的就業形態、就業模式與就業渠道,他們容易出現盲目、猶疑、困惑等諸多心理問題。農村相對較差的經濟水平、物質條件和生活環境也使他們在就業時感到自卑和焦慮,他們缺乏積極提升自我能力的信心和勇氣,對自我優勢和局限性認識不夠客觀,不敢主動在社交平臺和招聘網站展示、推薦自己,求職中一旦遇到困難往往容易產生挫敗心理。面對失敗和打擊,一些農村大學生會降低自我求職動機和就業努力程度,在求職中表現出回避、從眾、依賴傾向,從而出現求職困難、就業成功率比較低的情況。
(四)沒有長遠觀念, 就業視野狹窄
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已步入大眾化階段,但受傳統精英教育影響,許多農村大學生及其家長仍然存在“一次就業定終身”“必須考公務員端鐵飯碗”“好不容易從農村出來,找工作非城市不去”等陳舊觀念。此外“互聯網+”新業態、新職業往往缺乏穩定性,流動變化特征突出。因此,一些農村大學生寧愿擠破頭顱考公務員,或拉長戰線考編制去事業單位就業,也不愿意投身互聯網新興行業或立足新農村建設返鄉就業和自主創業。保守的就業觀念和狹窄的就業視野也是影響當前農村大學生成功求職和靈活就業的主要原因。
三、“互聯網+”時代促進農村大學生順利就業的有效策略
就業是民生之本,農村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涉及學生、高校和政府多個層面。促進農村大學生有效提升就業能力,積極把握時代發展的新機遇,在“互聯網+”新經濟業態中順利就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形成有效策略:
(一)農村大學生應積極轉變就業觀念,提高就業綜合素養,主動融入“互聯網+”新經濟形態
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宜賓學院考察高校就業工作時指出:“大學生就業要懷著一顆平實之心,綜合考慮自身條件和社會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2]在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依舊嚴峻的情況下,農村大學生必須主動轉變就業觀念,更新就業認知,拓寬就業視野,積極關注“互聯網+”新就業領域。在扎實學好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農村大學生要主動培養互聯網思維與互聯網精神,拓展和提高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相關應用技能,積極參加各類線下線上實踐鍛煉,有效提升文案寫作、語言表達、溝通交流、組織管理、團結協作能力,全面開發自我可雇傭能力。創新是“互聯網+”時代的靈魂,在“互聯網+”時代成功的范例不易復制。[3]在不斷探索自我和提升自我的同時,農村大學生要準確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主動融入“互聯網+”新經濟形態,積極探索新的就業創業領域,善于從社會生活中發現行業需求、用戶需求,努力從用戶思維、服務思維的角度探索創新性的解決方案。清華控股董事長徐井宏在“‘互聯網+時代創新創業高峰論壇”上曾說,“互聯網+”代表著一個平等的新時代,這是一個草根和精英都可以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重新起飛的大時代。”面對新的時代機遇,農村大學生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專業實踐積累和創新應用探索,不斷豐富自我職業體驗,逐步與新興職場對接,尋求自我職業發展的新空間,從而在“互聯網+”廣闊天地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業機會和發展方向。
(二)高校應優化就業指導與服務,打造校企生態就業社區,促進農村大學生多元靈活就業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為了促進農村大學生順利就業,高校應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專業課程設置結構與實習實踐教學環節,在教育教學中融入互聯網經濟要素,縮減農村大學生的知識技能與新興行業要求之間的差距。高校還應搭建多元化實踐鍛煉平臺,引導農村大學生積極參與社團活動、勤工儉學、社會調查、“三下鄉”社會實踐及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支持他們在“互聯網+”創新創業競賽、媒體眾籌、創業工作室等線上線下實踐中增強創新創業思維,培養就業自信,提升就業能力。此外,高校應加大對新興就業崗位的宣傳介紹及互聯網就業新技能的培訓教育力度,提供更加智慧化、個性化的就業指導服務,通過線上線下多種途徑開展職業咨詢和心理輔導,幫助農村大學生應對新就業環境下的職業困惑和心理問題。比如:舉辦相應的就業競賽、介紹成功案例,結合專業拓寬學生就業前景,加強大學生就業意識和崗位適應教育。[4]高校還應加強校企合作,構建“互聯網+校園+企業”平臺,聯合企業建立創業孵化園、科技創新園、實習實踐基地等,為農村大學生提供更加充分的就業實踐機會,幫助他們強化就業綜合素養,提高就業勝任力。高校還可以積極利用校企合作的網絡優勢,建立大學生求職信息庫和用人單位信息庫,借助新媒體平臺智能匹配農村大學生就業關鍵信息,利用手機客戶端為他們實時推送個性化、多元化就業資訊,促進農村大學生精準就業。
(三)政府應加強政策支持與保障,營造有利于農村大學生就業的良好環境
經濟條件差與就業創業資源匱乏是影響農村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外部因素,也是阻礙他們選擇靈活就業和在“互聯網+”新業態自主創業的主要原因。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主體,政府在繼續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持續推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上,應大力推進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健全基層就業服務體系,積極吸引農村大學生到基層就業,引導和支持他們在“互聯網+”新農業領域施展自身才智,為發展智慧農業和鄉村振興戰略貢獻力量。此外政府應適當調整財政支出,加大對農村大學生創業的扶持力度,例如,為農村大學生提供一定創業補貼,向農村大學生提供創業的擔保貸款、免息或降息貸款,對農村大學生創業給予稅收和各類附加費用的減免政策支持等,尤其是對智能服務、網絡電商、APP 軟件研發等大學生涉足較多的領域給予重點扶持,讓農村大學生有能力創業的同時有條件創業。此外,政府還需要繼續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加強公共信息網絡建設,從政策和制度方面切實保障農村大學生在新經濟領域順利就業。例如,對平臺型就業、創業式就業進行引導、規范和監管,為自由職業者和新型創業者提供政策保障和必要支持,為保障大學生就業權益提供政策依據。[5]政府還應發揮頂層設計作用,聯合高校、社會媒體、企業及基層部門等,加強對“互聯網+就業創業”的政策宣傳和價值意義引導,形成各方都支持和鼓勵農村大學生在新業態、新領域靈活就業的開放局面,為農村大學生順利就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農村大學生是我國大學生的重要群體,他們的就業狀況不僅關乎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也與當前千萬農村家庭的發展、社會的穩定和諧與國家的經濟建設息息相關。面對“互聯網+”時代的就業新要求和當前依舊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農村大學生要理性認識自我就業能力的不足,主動轉變就業觀念,積極提升就業綜合素質,及時把握住新領域、新業態的就業機遇。高校、企業和政府也要積極合作和多方發力,在幫助農村大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的基礎上,為他們提供支持性的就業政策和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引導他們主動順應“互聯網+”時代潮流,促進他們在新業態、新領域中順利就業并實現自我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 光明網-光明日報:大學生要增強哪些本領[DB/OL]. https:// https://news.gmw.cn/2020-12/22/content_34482389.htm.
[2]光明網-光明日報:破解大學生“一步到位”的就業觀念[DB/OL]. https://news.gmw.cn/2022-07/12/content_35876490.htm.
[3]張煒琪.基于“互聯網+”的大學生就業創業力培養探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2(4):46-49.
[4]劉軍偉.“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就業指導路徑的探索[J].就業與保障,2022(9): 100-102.
[5]汪昌權.“互聯網+”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與對策[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1(1):6-7.
(責任編輯:張宏玉)
Employability and Employment Strategies of Rural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Era of “Internet +”
Yong Keqin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economic patterns in the era of "Internet +" provides new fields and new opportunit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but it also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colleg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in the new era of "Internet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employment strategy that rural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actively change their employment concep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optimize their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services,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its policy support and guarantee, with a focus on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government. The main focus is to put forward the employment strategy that rural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actively change the concept of employment, universities should optimize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service,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policy support and guarantee.
Key words: "Internet +"; rur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