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馨


1982年,“全國高等藝術院校創作教學座談會”在四川美術學院黃桷坪校區召開,來自15所高等藝術院校的領導、專家共119人出席。這是中國美術史上的一次重要盛會,明確了高等院校美術創作教學的基本原則,指引了美術教育的發展方向。為了總結和分享40年來中國高等藝術院校創作教學的經驗和成果,探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藝術教育發展新思路,為進一步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事業添磚加瓦,奉獻藝術力量,3月24日,由重慶市教育委員會、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市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紀念全國高等藝術院校創作教學座談會40周年——美術與書法創作教學論壇”在重慶大學城開幕。本次論壇以“新時代美術創作與教育創新”為主題,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發展方向,以校長論壇、主論壇、青年論壇等形式,圍繞美術教育前沿話題,展開思想碰撞與交流,旨在總結和分享藝術創作教學的經驗和成果,探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藝術教育發展新思路,推動全國藝術院校教育高質量發展。
開幕式由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張杰主持,四川美術學院院長龐茂琨致歡迎辭。全國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宋慧文致辭,并提出美術教育工作者們仍需不斷實踐、研討、碰撞,才能更好地總結出真知灼見,為未來美術與書法創作教學中開拓出一條真理大道。重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書記陳若愚在致辭中表示,此次論壇是重慶文藝界全面貫徹黨的文藝路線、方針、政策,參與新時代中國藝術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
校長論壇
龐茂琨(四川美術學院院長):四川美術學院的發展聚焦社會熱點、聚焦科技前沿、聚焦學科交叉、聚焦育人鑄魂,不斷思考如何置身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場景中發揮自身的作用和力量這一時代命題。高等院校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肩負培養時代需求的創新性藝術人才、建構具有中國特色藝術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系及話語體系的神圣使命。各兄弟院校應當攜手同行,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立足中國大地,回應時代呼喚,不負重托,共創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的新輝煌,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貢獻藝術的新力量。
林茂(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藝術與藝術教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些作用體現在藝術與科技發展的結合、美育與建設美麗中國、建設文化強國等方面。為進一步實現藝術教育服務國家相關文化戰略,我結合中央美術學院的經驗提出幾點建議:首先應發揮美術學院自身優勢,開展服務新時代、新征程等重大戰略項目;其次在學校層面開展有組織的美術創作和科研活動;最后要進一步加強高水平美術創作隊伍建設,廣大美術工作者利用新時代創作資源,以更好的美術成果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曹曉陽(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藝術創作與藝術教育不僅是技藝與風格,更是聯通社會、深入鄉土、具有現實價值的有為之行。為實現藝術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中國美術學院不斷創新課堂設計與教學模式,舉辦木刻講習班延續魯迅精神。開啟最前線系列主題展,將傳統課堂拓展為直面社會、強調現實感知的社會課堂。舉辦“上山下鄉”教學展,將下鄉點作為微觀社會模型開展格物式的素描。與此同時,學院構建了校、院、系從課程到創作到研究的三級展演平臺,形成了有效的教學保障。以“到源頭飲水,與偉大同行”是中國美術學院的教育理念與藝術要求。
楊冬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學科專業目錄的調整和變化對藝術門類影響最大,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這三個“并”:一是并重,未來學科和專業的并重。二是并行,是除了專業學科目錄以外,頒布了學科專業國家急需發展的清單,這是我們國家目前更需要發展的學科和專業,對藝術專業院校來講,這個方面責無旁貸。三是并進,一些重點院校也可以自行設置很多學科,最后教育部再定奪。未來學科發展隨著社會變化,尤其是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我們未來不管是美術學科還是社會學科都面臨非常大的變數。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有很多新的學科和專業產生,所以并進也是給各個院校展開了新的思路,未來各個院校可以根據自身特點進行專業的設置。走出適合自身發展的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方向與路徑,以更好地服務國家文化戰略。
莫合德爾·亞森(新疆藝術學院院長):我認為推進藝術創作與教育創新迫在眉睫,需要注重創新、提升原創力、建設實踐教育基地、推進藝術與科學的交叉匯聚,以及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以人民為創作主線,各類藝術和技術要素交相呼應,是推進藝術創作與教育創新的關鍵。學校要找到緊扣時代的價值支點,建設實踐教育基地,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借助新技術、新平臺進行創新創作,用藝術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新疆故事。
周峰(湖北美術學院院長):本次會議是對40年前全國高等藝術院校創作教學座談會的繼承與發展。立足新時代,藝術院校該如何適應國家戰略發展值得大家思考。湖北美術學院作為歷史悠久的百年名校,1920年建校以來已取得諸多成就。湖北美術學院把2023年作為學校質量提升年,提出八大質量提升行動計劃,聚焦于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創新提升等方面,也將創新培養模式、打造新體系、培育新文化,并將在新時代繼續延續百年老校的輝煌。
李彤(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設立專業博士的四點目的:一、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和民族復興需要。二、滿足藝術學科發展需要。三、滿足人才培養需要。四、滿足學術分工需要。在今后研究生培養模式上有幾點建議:一是嚴格把關生源質量,招收具有較高藝術創作水平的學生。二是藝術實踐,以美術與書法的創作為中心進行研究。三是藝術研究,包括藝術創作研究和藝術本體研究。四是進行跨學科研究,因為作為藝術家,僅僅把握藝術創作的能力是不夠的,一件藝術作品不同的呈現方式、傳播方式和轉化方式,對最后作品的呈現效果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要想把自己的作品能夠以最好的方式向社會表達傳播,要注重藝術創作、動態美術、策展批評等。
穆林(廣州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對藝術院校創作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三點建議:一、順應新時代新要求,創作更多關注國家的現實要求、構建大社會美育的格局。二、順應廣東省戰略轉型升級的需求,以藝術+科技+產業助力藝科融合、科教融合、產教融合與藝數融合。三、順應高質量辦學的要求,梳理辦學模式、教學改革、科研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以及研究生培養改革的路徑。
伏虎(廣西藝術學院副院長):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學科的三個建設特點:一、依托漓江畫派,創新美術傳統,促進區域文化與經濟的發展;二、面向東盟,與東盟高校合作,發展國際交流;三、積極開展美術創作工程,推動新時代的藝術創作。
主論壇
殷雙喜(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美術教育面對新的時代境況需要進行一系列探索,中國美術教育如何發展、美術創作如何進行的問題有待攻克。四川美術學院在40年前舉辦的全國高等院校創作教學座談會具有劃時代的標志與意義,他們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美術創作證實了當時座談會舉辦的巨大價值。這次會議的舉辦對各自院校的創作、教學將起到很好的借鑒意義。
賀丹(西安美術學院原副院長):四川美術學院以創作帶動教學的舉措,這種課改的重要意義學生體會得應當最深刻。學生在大學一年級里完全推翻了他們在考前學習班學到的東西,這是非常重要的。關于創作,有很多專家談到主題、學生的思想,我認為,學生剛進入美術學院,最重要的是他對整個圖像的認識,這是需要具體落實在每一個學生中的。
屈波(四川美術學院圖書館副館長):論壇要討論的核心話題是四個:一是對過去這些年的美術創作進行回顧;二是著重討論近些年美術創作和教學中出現的新情況;三是總結、交流創作教學的經驗;四是進一步明確創作教學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我通過歸納1982年第3期《新美術》雜志的關鍵詞,認為這次座談會是新時期以來中國美術觀念譜系建構過程中的重要節點,重新討論了現實主義觀念的內涵與外延。
張淳(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創新之源是對生活的深刻感悟,體驗生活就是“實事求是”,要在現實中關注社會現象,思考人生問題,建立起小我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具體如高校的教育體系設計、技術材料的實驗性、問題導向的文本建設以及導師的主動性都深刻影響著藝術的創新變革。讓學生真正扎根到生活中,從個體出發,去擺脫概念式的既定式收集生活素材的方式,引導學生從個人出發來感知這個時代是非常重要的。
王朝剛(四川美術學院創作科研處處長、論壇策劃人):上世紀40-70年代,四川美術學院早期代表性藝術創作與時代共振;70年代末80年代初,傷痕美術和鄉土繪畫崛起,在中國美術史上形成一個“高峰”;80年代,嘗試擺脫單一的蘇式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期的教學試驗,萌發了諸多現代繪畫的嘗試;90年代,廣泛開展當代藝術的創作實驗和教育教學改革,建立多方向的工作室教學,參與國際對話;2000后,藝術創作更注重個體角度的表達;新時代以來,藝術表達更加多元,主題創作也得到長足發展。
李超(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學科專業發展中如何盤活資源、激活學科系統活性是專業建設的重要命題。上海美術學院依托上海歷史文化資源,建立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博物館,實現了學科生態的數字轉型。文獻的數字化彌補了實物保護的不足,又實現了資源的精細化梳理與整合。
林鋒(廣州美術學院教務處副處長):主題性敘事繪畫實驗班是從主題性創作的相關學術積淀、平臺搭建、師資配備、教學理念等方面進行改革,充分利用傳統學院教育資源,融合帶動新培養思路,建立立體多元教學模式,開發適合現代年輕學子個性特點的課程。
郭健濂(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美術創作的教育問題就是藝術如何深挖的問題,現今美術創作的教學應從傳統的教學觀點中找尋發展資源。美術創作的主要教學方法是課題化教學:一是以視覺幾何語言研究為核心,二是依托工作室老師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方向。立足大繪畫的思想方法、以藝術語言研究為切入點、強調理論與實踐貫通是中國美術學院的傳統。希望未來教學去尋找真正符合中國本土經驗,契合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藝術為人民”的藝術教育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
郝孝飛(湖北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湖北美術學院在學科建設方面,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中國畫、書法學、工筆畫的課程,這些課程同時也是國家級精品課程。水墨人物畫課程也成為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采取的課程模式是“兩段式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實踐教學逐漸從科教融合、產教融合來對標,對標國家對學科專業發展的趨勢,以便科學合理地進行當下新時代的教育。
章文浩(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院長):學科的調整必將引發全國高校對學科建設思路及發展策略的調整,以及思考學科發展的新路徑和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對此,我認為新時代美術教育實踐有四點認識:一、研究經典,夯實基礎;二、注重實踐,藝理雙修;三、扎根本土,創造精品;四、國際視野,文化傳播。
劉西潔(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西安美術學院對教學進行了很多思考,學院近年來在學科建設中提出“五名”戰略,以“名家、名師、名生、名作、名校”之“五名”為導向,為時代留下名作、為時代塑造名師、為時代培養名生、為時代打造名校、用名校推進文明。關于創作的問題,我們稱之為“創作帶基礎”,研究長安畫派、研究新中國美術、研究劉文西先生,是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基于教育實踐得出的新模式和新思路。
段運冬(西南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國家對于綜合性大學的評價體系也不一樣,所以在新的時代,如何在綜合性大學的基礎上突破瓶頸問題,已經成為西南大學美術學院這兩年探索的主要方向。一個綜合性大學藝術學科的影響力,最重要的不僅是作品,還要培養一流的藝術人才,以及重大科研項目。
鐘濤(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院院長):作為中國畫來講,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像中國畫這樣有著各種各樣的形式。然而現在具有東方民族特色的中國畫教學內容是被忽略的,中國畫形式非常豐富,現代長卷創作跟手卷創作有一定的接近性,但是會比以前的手卷作品體量更大、難度更高,創作要求、規格都要上一個臺階。無論是在題材還是藝術表現上,對創作者各方面的藝術修養都有新要求,同時給藝術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帶來了新挑戰。
方廣智(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在中國畫教學實踐中的經驗與思考:一、將情感命題融入中國畫教學,教師命題與學生命題并用,讓學生飽含激情和情感去創作;二、對中國畫創作教學進行科學合理編排,因材施教;三、情感激發與大膽創造相結合。
譚勛(天津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副院長):天津美術學院打造了研究生教學培養計劃,除了正常設置的課程外,還有“造型·韶華獎學金”“造型藝術推動計劃”“造型研究生青年推介計劃”,以及“國內外兄弟院校聯合培養計劃”。國內藝術學院應該打通固態的、差異化的專業方向。各大院校研究生也可以進行短期的互換,天津美術學院現在做國際上2+1效果也很好,同學們可以有很好的機會在國際上對當代藝術進行考察、交流、學習。
趙斌【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設有書法專業和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前者可以讓學生真正走進中國的傳統筆墨,后者可以應對應用型人才的轉化。目前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建立起三點支撐的邏輯,即中國畫、書法學和文物保護修復,教師之間可以共通共融,學生之間可以互選,形成了交叉互融互動的局面。
劉明(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國畫系副主任):山東藝術學院教學理念中,一是齊魯國畫教學形態上,重視文脈的傳承,重視基本功的教育。二是“創作驅動型”的工作室制度,以主題性創作、國家美術創作為指引,以展覽、創作帶動教學驅動型的教學思路。三是開放性的中國畫教學特色,立足中國畫,鼓勵與其他畫種結合,進行前沿藝術的碰撞和交流。
賀陽(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術學院黨委書記):為適應美術創作快速發展,高等美術教育的體系要不斷調整課程,推行工作室制,以此保障從設定的創作大方向上能匹配相應的課程。要以美術創作切入,構建每個專業的核心,并且要重視科技發展對設計學的影響。
耿翊(貴州大學美術學院院長):貴州大學的文脈在于藏畫,藏畫對教學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貴州大學每年都在做學生展覽和學術交流,并取得了一定成績。服務地方和社會是高等教育的要求,貴州大學每年假期都有“三下鄉”的服務,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得到了鍛煉,提高了他們的自信心和專業能力。
李枝榮(新疆藝術學院書法學院院長):近幾年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展覽中提倡主題創作,但是我們應該在“創”上思考,主題要有創意,但又不能削弱書法“無意乃佳”的審美旨趣。新時代主題書法的創作需要記錄時代,并確立記錄式主題書法的創作觀念:一是個人記事,二是文史記事,三是社會記事。
王漢(重慶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副主任):新的學科目錄體現了學科發展對于現狀的遵從,新舊學科目錄之間反映了理想和現實的張力或矛盾。我認為目前美術和書法,以及美術技法理論與美術創作實踐之間存在分離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