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向榮/江蘇省泰州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局長
江蘇省泰州市緊緊圍繞產業振興這個重中之重,創新實施鄉村振興“七個一”工程,著力做實生產、載體、加工、政策、富民“五強”文章,扎實推進強鎮興村富民,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努力探索具有泰州辨識度的農業產業強市之路。
強生產,提產能,扛穩扛牢穩產保供責任。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泰州始終堅持把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作為首要任務抓緊抓好,不斷鞏固提升穩產增產能力。一是全面壓實糧食安全責任。嚴格落實糧食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2022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565.51萬畝、總產281.32萬噸,糧食單產每畝497.46公斤、單產水平連續6年全省第一。全市種植大豆20.1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0.874萬畝,超額完成省定生產目標任務。積極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種糧一次性補貼1.48億元。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建設,新建成高標準農田33.66萬畝,畝均糧食產能增加10%以上。堅守耕地紅線,全市共落實耕地保護任務396萬畝,劃定永久基本農田355萬畝,累計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2.96億元。二是全力確保重要農產品保供。嚴格落實“菜籃子”市縣長負責制,全市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140萬畝左右,蔬菜、水果、畜禽、水產等“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以河蟹、小龍蝦等為代表的“蝦蟹經濟”領跑全省,成為長三角優質農產品重要供應基地。三是全面提升科技裝備水平。大力推進種業振興,創建全省首個國家種業產業園,新入選省級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單位2家,建成農業科技創新平臺21家。實施農機化“兩大行動”,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6%,興化市、靖江市、姜堰區獲批省級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縣。
強載體,增動能,推動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堅持以鄉村振興“七個一”工程為總抓手,充分運用工業化思維、市場化理念抓好農業產業。一是建優示范載體。縱深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按照“六有六強”標準,完善組織架構,優化運營模式,形成“2+8+73”國家、省、市三級園區發展格局。泰興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全國第二的成績通過認定,海陵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全國第三(種業園第一)的成績通過中期評估,靖江市、醫藥高新區(高港區)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率先開展鄉村振興示范建設,靖江市、新橋鎮等10個鎮、德勝村等86個村,分別成為鄉村振興首批先行市、中心鎮、示范村。興化市獲批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二是培強龍頭企業。實施農業龍頭企業“雙倍增”計劃,引領農業市場化進程,24家農業企業獲“雙倍增”獎補資金660多萬元。目前,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保有量363家,其中國家級6家、省級72家。三是做響農業品牌。立足區域特點,培育十大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興化大閘蟹、溱湖籪蟹、泰興江沙蟹、姜堰大米、興化香蔥、靖江香沙芋等品牌發展壯大。成功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江蘇主場、“蘇韻鄉情”省級專場推介等活動,農業競爭力、影響力持續提升。全市獲批泰興江沙蟹等11件農產品地理標志、興化大米等17件地理標志商標、靖江雙魚肉脯等6件中國馳名商標。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75.24%,位居全省第三。
強加工,興業態,拓展鄉村產業發展空間。制定出臺泰州市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打造優質糧油、特色水產、規模畜禽、健康食品、綠色果蔬、休閑農業等優勢主導產業集群,形成“2+N”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格局。一是糧油蔬菜加工業鏈式發展。形成了年產值達60億元的興化市戴窯大米加工產業鏈、年產值達40億元的“蘇三零”面粉產業鏈及百億級高港糧油加工產業鏈。興化脫水蔬菜加工企業年產值達50億元。建成糧油、大米、脫水蔬菜等5個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二是休閑食品加工業集聚發展。伽力森、安井、江蘇鮮時、超悅食品等一批規模主食加工企業發展壯大,“黃橋燒餅”“靖江肉脯”“溱湖八鮮”“沙溝魚圓”“靖江湯包”等一批“鄉字號”“土字號”鄉土特色食品品牌叫響市場。三是新產業新業態融合發展。實施休閑農業品質提升行動,利用千垛菜花節、溱潼會船節等知名節慶活動開展宣傳,培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4個。大力發展“一鎮一特”“一村一品”,創成全國農業產業強鎮5個,認定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20個、市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05個,培育全國鄉村特色產業10億元鎮4個、億元村3個。
強政策,促保障,激活鄉村產業源頭活水。研究制訂推進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配套支持政策,落實惠農惠企政策,不斷提升農業經營市場主體發展活力。一是強化金融支持。持續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深入開展政銀保企合作活動,惠及28.45萬個農戶和經營主體,授信額度達519億元,“泰惠農?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品牌含金量進一步提升。全面開展農業設施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為首期符合條件的156家主體、1.09萬棟農業設施授信8500萬元。二是強化基礎提檔。加快數字鄉村建設,提升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建成市級及以上數字農業農村基地193家,全市規模設施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面積占比35%以上。實施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工程,建成1410個村級信息服務站,全市農業信息化覆蓋率68%以上。三是強化項目扶持。市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9800萬元,精準支持重點項目建設,促進一批“加、新、高”項目落地投產。深入開展農業農村重大項目提質增效年活動,全年實施農業農村重大項目174個,實際完成投資90.2億元,重大項目建設做法被農業農村部專刊推介。
強富民,促增收,推動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泰州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切入點,深入挖掘發展潛能,奮力走好共同富裕之路。2022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17元,增幅7.4%,增幅連續2年列全省第一,全市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92∶1。一是鞏固銜接促增收。深入推進富民強村幫促行動,制定泰州市低收入人口認定管理辦法,健全完善防返貧監測預警處置機制,深化“黨建+幫扶”、消費幫促、產業幫扶等特色做法,積極實施省政府民生實事鄉村公益醫療互助項目。二是黨建引領促增收。創新實施黨建引領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四強四有”行動,在全省率先發布村級集體經濟綜合發展指數,壓實市(區)、鄉鎮、村三級書記“抓富”“促富”“領富”責任。2022年整合各級財政資金1.58億元,扶持271個村實施140個集體經濟發展項目。三是聚焦產業促增收。出臺農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實施方案,扶持農民自主創業2.3萬人,創新組織農產品消費促進月暨“品牌強農電商助農”主題活動、“泰惠農”優質農產品展銷等。著力將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全市建成2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涵蓋各類農業經營主體940家,輻射農戶17.37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