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媛

“99年的年輕人畢業回家當農民啦!”3月,劉素夙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自己的決定。
劉素夙今年畢業,她的老家在邊境城市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這里地處云貴高原西部橫斷山脈南延部分。德宏州是全國的光照高質區之一,入夏后,印度洋的暖濕氣流也會源源不斷地送來豐沛雨水。這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劉素夙的選擇顯得有理有據——回老家種地,成為一名農民。
發了那條信息后,她自己也沒料到,留言區居然聚集了不少畢業后也想回家種地的同齡人,他們羨慕劉素夙的勇氣,擔心自己“回家種地會被唾沫星子淹死”。
“當年輕人上高校,家長對他的預期是只要上了高校,拿到了大學本科畢業的文憑,他就應該脫離體力勞動,大學就相當于是進入白領(就業市場)的入場券。”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教授曾分析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其中一個因素就是“他所想象的那個就業方向和市場的實際需求存在著相當大的差別”。
鼓勵大學生下鄉,一直是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之一。今年,共青團廣東省委決定實施廣東青年下鄉返鄉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三年行動,明確到2025年底,將累計組織10萬名青年下鄉幫扶、聯系服務10萬名青年返鄉實踐、培訓服務10萬名青年提升興鄉技能,力爭實現帶動1萬名青年入縣下鄉就業、培育支持1萬名青年縣域創業。
但據智聯招聘發布的《2023年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在應屆畢業生期望就業的13個行業中,農林牧漁排在倒數第一,僅占1.7%。
就像是孔乙己不肯脫下的長衫,就業觀念,有時比就業現實更為堅固。
這個求職季,劉素夙和男友黃有承都沒投簡歷,他們下定決心,一起留在了她父母的牛油果種植園里。劉素夙的父母一直從事農業,之前種橡膠樹,現在種牛油果,在德宏州遮放鎮的山上有兩百畝牛油果地。
“我們這邊找工作太難了。”劉素夙就讀于云南省一所民辦大學的工商管理專業,同宿舍的室友們,目前沒有一個找到工作。一個班級42個學生,劉素夙也沒聽說有人找到和專業對口的工作。
不過和同學們不同,劉素夙不論是秋招還是春招,都躲開了。起初是為準備考研,在這所民辦大學,考研是極少數人的選擇。去年秋冬,劉素夙的同學都出去實習、打工、找工作,整棟宿舍樓幾乎只剩下她一人,她卻染上了新冠。考慮到她的健康情況,父母叫停了考研計劃,她也終于明確了回家務農的決心。
早在大二,劉素夙對留在城市就失去了興趣。她和同學一起應聘了昆明市一家沃爾瑪超市的暑假工,可當時的工資只能匹配500元月租的群租房。昆明市的城中村群租房打碎了劉素夙對城市的美好想象,那里沒有廁所、墻壁很臟、味道混雜。如果能將房租預算提升到1200元至1500元,劉素夙可以找到更好的居住環境,但這也意味著她一個月所有的收入在支付完她一個月的吃住開銷后就蕩然無存了——“那樣打工,打了干嗎呢?”
在城市生活,開銷太大了。劉素夙的男友黃有承也曾嘗試過好幾份工作。他和劉素夙是同鄉,就讀于德宏州一所專科學校的體育專業,期間參軍兩年,放棄了退役軍人免試專升本的機會,成了今年的應屆畢業生。
在大太陽下搬起二三十斤重的有機肥料時,黃有承條件反射般地在腦海里盤點這個動作鍛煉到的肌肉:從腿到核心、手臂、肩背,剎那間分外想念健身房的空調——上學時,他在當地健身房做過一年的教練。
基礎薪資1500元,一節私教課抽成70元,黃有承一個月差不多可以有3000元的收入,不算差。只是為了做健身教練,他一天就需要在飲食上花100元,吸引學員的美好身材,需要優質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
“當健身教練總是‘月光,現在種地,有時候一天都不用花一塊錢。”
劉素夙的父母打算先將試驗中的三畝羅漢果地和60棵牛油果樹交給這對小情侶打理。據黃有承估計,這些果樹一年可帶來3至5萬元的收入。雖然不多,但對二人而言,是一個實在的開始。
“我看著同學找工作,我會特別心疼他們,他們找工作被拒絕,是特別絕望的,因為他們的處境和我不一樣,每個人都沒有著落。”劉素夙清楚,并不是所有同學都和她一樣家里有地,有條退路。
從城市到鄉村,日子變得很不一樣。沒有周末,沒有節假日,也沒有必須要出勤的工作日。天氣主導一切——下雨時在家,放晴后飯沒吃完就要往山上跑,陽光最強時小憩,再從傍晚干到天黑。偶爾刮起一陣風,劉素夙就會焦慮,擔心樹枝被風吹倒。
“種地是很苦的,你要想好了。”當劉素夙說要和父母一起務農時,父親給出了忠告,而劉素夙那時對具體有多辛苦沒有概念,直到太陽光將她曬黑了兩個度,逼得她換了粉底液色號。
重體力活更多還是黃有承在干。為了給羅漢果搭建棚架,黃有承在一天的時間里用鉆地的電鉆打了100多個深2.5米的洞,手上的繭都被磨爛,一扯就掉了。朋友打電話找他時,他總在地里忙。騎摩托車、釣魚的愛好也成為了久遠的過去。
“但它比健身房更自由。比如說我今天實在不想去了,不去也行。如果你上班的話,你要打卡,不打就扣工資,遲到也扣工資。”
兩人也維持了一些帶有城市屬性的習慣。每次下地,劉素夙都會穿速干上衣、瑜伽褲,戴上寬檐防曬帽,若不是置身在山地林間,這一身穿著和下班途中去健身房的城市白領別無二致。有時,他們會去打卡周邊小眾景點,劉素夙在社交媒體上持續更新著探店系列,照片中,兩位年輕人的時髦穿搭和網紅博主不相上下。
“我中午還在地里干活,下午就把自己打扮好出去聚餐,這樣的生活還挺刺激的,反差特別大。”劉素夙很享受在兩個世界之間的切換。“不能被社會身份固定住。”她在社交媒體上寫道。
對于成為一位農民,黃有承心里從來沒覺得不體面。但他知道會有人在背后議論,比如當村子里的老人聚在一起時,肯定會有人說:“你讀完大學了,也不上什么班,去種地,早知道的話連書都不用讀,直接去種地好了。”
“正因為我讀了大學,我才覺得種地這個事沒有體面不體面,它只是每個人的職業選擇。”劉素夙說。
(韓華翰薦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