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英










[摘 要]選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個版本數學教材,以五年級下冊“因數和倍數”單元為例,從課程標準中的內容要求、教材內容結構、教材內容設計和教材內容呈現方式四個角度進行比較研究。通過對三個版本數學教材的分析與比較,旨在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與運用因數和倍數的知識,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促進學生數感和推理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因數;倍數;數學教材;比較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21-0005-04
教材是連接課程標準和課堂教學的紐帶,是教與學的主要依據和重要載體。隨著數學課程標準的修訂,人教版數學教材也隨之發生變化。我們以五年級下冊“因數和倍數”單元為例,選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不同時期出版的三個版本數學教材——根據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以下簡稱“實驗版”教材)、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編寫的《義務教育數學教科書·數學》(以下簡稱“2011年版教材”)、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修訂的《義務教育數學教科書·數學》(以下簡稱“2022年版教材”),從不同角度進行比較研究。
一、課程標準中“因數和倍數”的內容要求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數的認識”中提到,在1~100的自然數中,能找出10以內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倍數,并知道2、3、5的倍數的特征,能找出10以內兩個自然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在1~100的自然數中,能找出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能找出兩個自然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知道整數、奇數、偶數、質數、合數。《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數的認識”中提到,知道2、3、5的倍數的特征,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在1~100的自然數中,能找出10以內自然數的所有倍數,能找出10以內兩個自然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在1~100的自然數中,能找出一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能找出兩個自然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了解自然數、整數、奇數、偶數、質(素)數和合數。《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數與運算”的“內容要求”中提到,知道2、3、5的倍數的特征,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了解奇數、偶數、質數(或素數)和合數。同時,在“學業要求”中提到,能找出2、3、5的倍數;在1~100的自然數中,能找出10以內自然數的所有倍數,能找出10以內兩個自然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能找出一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能找出兩個自然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能判斷一個自然數是否是質數或合數。另外,在“教學提示”中提到,“數的認識”教學要引導學生根據數的意義,用列舉、計算、歸納等方法,探索2、3、5的倍數的特征,理解公因數和公倍數、奇數和偶數、質數和合數,形成推理意識。
通過對比三個版本的數學課程標準,發現“因數和倍數”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找出10以內自然數的所有倍數,能找出1~100的自然數中的所有因數,了解奇數、偶數、質數(或素數)和合數等。但是,三個版本的數學課程標準也有差異,尤其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從“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三個方面具體地闡述了教學要求,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指向更加清晰。
二、教材內容結構分析
數學教材是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按照螺旋上升的特點編排的,不同的課程理念會影響教材編排的內容和順序,反映不同時期教材的特征。
(一)單元設置
實驗版和2011年版教材的單元名稱都是“因數與倍數”,2022年版教材的單元名稱是“因數和倍數”,均安排在五年級下冊第2單元。其中,2011年版和2022年版教材增加了“探索和的奇偶性”的內容。具體見表1:
(二)內容分布
通過量化三個版本教材“因數和倍數”單元的主題頁數及其在每套教材、本冊教材中的占比情況(見表2),整體把握單元內容的分布情況。
同時,我們分別統計三個版本教材“因數和倍數”單元內容中正文、習題的頁數與主題頁數的占比情況(見表3),并比較正文與習題的分布情況。
由表2可知,“因數和倍數”單元在三個版本教材中的內容分布情況大致相同,該主題均占整套教材總頁數的1%左右,占本冊教材總頁數的10%左右。由表3可知,“因數和倍數”單元在三個版本教材中的正文和習題占比相差不大,其中實驗版教材的正文略多于習題,2011年版和2022年版教材的習題略多于正文。
(三)欄目設置
教材欄目體現了教材的編寫風格。我們根據欄目位置的不同,將其分為單元前欄目、單元主要欄目、單元內其他欄目和單元末欄目(見表4)。
由表4可知,三個版本教材的欄目設置均按照“例題—課后練習—單元練習”的體例編寫,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后進行鞏固練習,以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可以看到,2011年版和2022年版教材的欄目設置更加豐富,新增了“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和“成長小檔案”,讓學生經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梳理單元知識。
(四)編寫邏輯
從宏觀上看,“因數和倍數”這一單元的知識主題屬于“數與代數”領域中的“數與運算”內容,讓學生在學習整數的認識、整數的四則運算和應用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整數的性質。
從微觀上看,“因數和倍數”單元主要分為認識因數和認識倍數,通過因數部分的學習,學生要掌握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認識質數和合數;通過倍數部分的學習,學生要掌握求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以及2、5和3的倍數的特征,認識奇數和偶數。
三、教材內容設計分析
從內容廣度、內容深度和習題背景三個角度,對三個版本教材“因數和倍數”單元的內容進行比較分析。
(一)內容廣度
內容廣度是指教材中某一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廣泛程度,通常指該教學內容包含的知識點個數。我們對三個版本教材“因數和倍數”單元的具體知識點進行了統計(見表5)。
由表5可知,三個版本教材“因數和倍數”單元的知識點基本相同,其中2011年版和2022年版教材的知識點基本一致。實驗版教材中有分解質因數的內容,而2011年版和2022年版教材則將其刪除。
(二)內容深度
內容深度是指教材內容的思維深度,反映了教材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我們對“因數和倍數”單元劃分的16個知識點,按照了解、理解、掌握和運用的不同水平要求進行統計(見表6)。
由表6可知,三個版本教材在理解、掌握和運用方面的知識點基本保持不變,而2022年版教材在了解方面有所增加,提供了更多的學習素材,豐富了學生對因數和倍數的認識。同時,可以看到運用方面的比重較高,這符合新課標提高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要求。
(三)習題背景
根據習題情境的不同,習題背景可以分為無背景、個人生活背景、公共生活背景、科學實驗背景。我們對三個版本教材“因數和倍數”單元的習題背景進行了統計(見表7)。
由表7可知,三個版本教材的習題背景情況基本相同,修改較少,只采用了無背景、個人生活背景和公共生活背景,其中無背景習題的使用頻率最高。這是因為“因數和倍數”單元主要是認識整數中的概念教學,屬于數論的內容,與生活聯系較少。
四、教材內容呈現方式分析
教材編寫特征主要體現在教材的呈現方式上,包括素材選擇、情境創設和插圖使用。從以上三個角度對三個版本教材“因數和倍數”單元內容的呈現方式進行比較分析。
(一)素材選擇
合理的學習素材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感悟數學思想方法。我們對三個版本教材“因數和倍數”單元例題的素材選擇進行了統計(見表8)。
由表8可知,實驗版教材中的例題素材有數學本體性知識、數學與生活,其中數學本體性知識占主導;2011年版和2022年版教材中的例題素材全部為數學本體性知識。這是因為“因數和倍數”單元的知識是數論的初步知識,概念較多,且知識比較抽象。
(二)情境創設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多次提到了“情境”“真實情境”和“現實情境”,從形式上分,情境可以分為實物或圖像情境、動作或活動情境、文字語言情境、問題情境。我們對三個版本教材“因數和倍數”單元例題與習題的情境創設進行了統計(見表9)。
“因數和倍數”單元中的實物或圖像情境主要是帶有算式的圖片,或者帶有價格的廣告牌;動作或活動情境主要是讓學生圈出3的倍數,或者探索6的倍數的特征;文字語言情境主要是通過卡通人物出示對話;問題情境主要是在情境中引出數學問題。由表9可知,問題情境是三個版本教材內容的主要呈現方式,旨在使學生通過思考和解決數學問題,牢固掌握所學的數學概念和數學知識。
(三)插圖使用
三個版本數學教材中都添加了一些插圖,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利用插圖提供數學信息,提高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中的插圖主要有裝飾性圖、表征性圖、問題性圖和知識性圖,對三個版本教材“因數和倍數”單元的插圖進行了統計(見表10)。
由表10可知,“因數和倍數”單元,無論是哪一版本的教材,裝飾性插圖用得最少,問題性插圖用得最多。這是因為數學課堂通過一個個數學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獲得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思維能力。同時,可以看到教材中的知識性圖有所增加,如2022年版教材借助卡通小人出示“因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等內容。三個版本教材的表征性圖,主要解釋為什么2是12的因數、12是2的倍數等問題。
綜上所述,數學教材的編排隨著課程標準的改變而有所變化。通過對三個版本數學教材的比較,發現“因數和倍數”單元并沒有太大的改變,尤其是這個單元的知識框架和在整套教材中的位置保持不變,只是對其中部分知識點進行了增與刪,使其更加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水平。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與運用因數和倍數的知識,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促進學生數感和推理能力的發展。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