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秀平 亓慧坤 張波
摘要:在網絡時代,網絡亞文化迅速發展并受到部分青年大學生的關注,這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巨大的挑戰。劣質的網絡亞文化既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也使得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負面影響,從而影響大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給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選擇帶來困擾,也給思想政治教育介體造成干擾。教師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積極引導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還要從合理接納吸收網絡亞文化中的優秀元素、壯大主流網絡文化、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等方面入手,改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高校;網絡亞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5-0057-04
基金項目:山東科技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網絡亞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SZJYY-2009 5);山東省高等教育研究項目“中國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項目編號:22HER153)
網絡亞文化是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多元文化的綜合體,其中包括二次元文化、微視頻文化、粉絲文化以及網絡語言文化等,它們在網絡空間中不斷發展壯大,為網民提供了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環境。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絡亞文化已經顯示出其獨特的邊緣性、流行性,成為社會的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它改變了大學生的交流方式和思維方式,進而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其積極影響,更要最大限度地消除劣質的網絡亞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著力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更好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英才。
劣質的網絡亞文化受到部分青年大學生的追捧,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導性被弱化,并給教育對象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選擇帶來困擾,也給思想政治教育介體造成干擾。
1.網絡亞文化使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導性被弱化
教育者與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一種特殊的聯系,這種聯系是基于教育工作的需求而建立起來的。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其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素養。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是一種非對等的關系,也就是說,教育者要向教育對象提供服務和幫助,在教育過程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網絡亞文化的興起使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關系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并且正在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使教育者的主導作用逐漸減弱。
首先,網絡亞文化使教育者和教育對象間的主客體關系受到沖擊。瑪格麗特·米德在《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一書中提出了三種文化傳播模式,即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1]前喻文化指的是一種傳承性的文化,即長輩將自身的智慧和經歷傳承給后代,而后代則從長輩那里獲取智慧和教育,傳統教學方式中師生之間就體現了這種傳承關系。并喻文化指的是同齡人之間的教育和學習方式。后喻文化則是一種反向傳遞文化的方式,即年輕一代將自己的文化傳遞給長輩,以便讓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隨著網絡亞文化內容的增多和傳播速度的加快,一些大學生已經成為網絡亞文化的生產者。從三喻文化的視角來看,隨著網絡亞文化的不斷發展,原本作為教育對象的大學生已經變成了知識的傳播者,這使傳統教育中的“主體—客體”關系發生了反轉,也對教育者的權威構成了極大挑戰。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學生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并在社會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在某些方面的信息量和知識儲備量甚至超越了教師,教師曾經擁有的信息優勢逐漸喪失,這打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使得教師的權威地位受到極大挑戰。
2.網絡亞文化給大學生思想觀念和行為選擇帶來困擾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信息化以迅猛的勢頭為人們構建了一個超越現實的虛擬世界。網絡信息的實時傳播和網絡空間的開放性,使參與者可以在這個虛擬世界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新型媒介形式的不斷更新,也為網絡亞文化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沃土”,這些都給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選擇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首先,劣質的網絡亞文化引發個別大學生價值選擇紊亂和道德情操下滑。網絡亞文化的形式多樣,內容繁雜,質量參差不齊。個別大學生由于缺乏社會經驗、閱歷不足以及心理未成熟,對一些價值觀念缺乏理性判斷力,容易出現價值選擇的混亂。網絡的隱蔽性和虛擬性特點使一些大學生誤以為可以隨便發言,而無須承擔任何道德責任,從而導致個別大學生放縱自己,出現各種不道德的行為。其次,劣質的網絡亞文化導致個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淡薄。這種責任感不僅代表著一種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的責任感,更是一種對實際行動的認真態度?!皬娏业呢熑胃惺欠e極健康的精神狀態的基點,是現代公民帶有底線意義的精神實質?!盵2]大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他們樂于接受新的思想和觀點,以自身的文化符號為基礎,構建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形成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社會。因為網絡打破了國家和地域的限制,所有人都可以相互交流,這可能會加劇少數大學生的個人主義傾向,而個別意志薄弱的學生可能會放縱自己的行為,忽視自身在社會中的重要性,甚至對社會責任漠不關心。再次,劣質網絡亞文化引發有的大學生對主流話語產生抗拒。思想的傳播是通過話語的傳遞實現的,每一種語言都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傳達著豐富的情感和意義,“是抽象的文化和價值形態的外在的具體的表達形式”[3]。話語是否能夠被大學生所接受和認可,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在網絡時代,人們通過使用多種不同的符號來表達自己,這些符號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社會中的語言,改變了少數大學生對傳統主流話語的認知,對傳統主流話語結構造成了極大的沖擊。
3.網絡亞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介體造成干擾
教育介體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用來影響受教育者的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規范以及教育活動的各種方式與手段”。[4]包括精心設計的教學內容、有效的教學方式以及科學的學習環境等,這些都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撐,并確保其有效實施。劣質的網絡亞文化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其中最突出的是其對教學內容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針對教育對象的思想實際,經教育者選擇設計后有目的、有計劃地傳導給教育對象的帶有價值引導性的思想政治信息。”[5]隨著時代的進步,世界各地經濟、政治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在網絡上相互碰撞,因此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存在的某些不足和伴隨網絡發展而興起的網絡亞文化,更是干擾了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劣質的網絡亞文化對具有知識化傾向的教育內容產生了顯著的沖擊。思政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很容易把思想政治教育課與其他專業課程等同起來,只注重求真、求知的過程,忽略了知識之外的情感、意志、信仰和想象力。網絡亞文化具有明顯的邊緣性、自我表達性和互動性特征,其中一些網絡亞文化形式更是能夠滿足大學生的情感需求、表達欲望。其次,劣質的網絡亞文化對預設的理想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沖擊。網絡亞文化是一種在社會轉型期青年群體面臨挑戰、貧富差距和心理失衡時產生的文化,容易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因脫離現實而削弱其說服力。再次,劣質的網絡亞文化對教育內容的規范性和統一性構成了新的挑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總是一綱一本,有時過于統一和規范,對于不同價值文化間的交流與對話有所忽視”。[6]這忽略了教育對象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從而導致了教育的不均衡性。網絡亞文化以互聯網為載體和陣地,網絡的匿名性和管理的困難性,使網絡亞文化群體遠離不符合自身認知和需求的內容,而追求滿足自身需求的個性化內容。
如何克服劣質的網絡亞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響是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面對和認真解決的問題。教師應當不斷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專業知識,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積極引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還要合理接納和吸收網絡亞文化中的優秀元素,壯大主流網絡文化,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1.實施教育理念更新,提升教育者的綜合素養水平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執行者和推動者,教師應該處于主導地位,成為整個過程的核心。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動者,在教育中處于主體地位。教育者要與時俱進,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發揮大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進而達到大學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首先,教師要以開放的心態應對主客體關系變化所帶來的挑戰,并在思想政治課堂上與學生建立積極的互動關系。古語云:“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7]在網絡亞文化背景下,學生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教師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因此教師應當以寬容的態度接受這種主客體關系易位的現實,并虛心學習,以實現教學相長,同時也使學生實現自我教育。其次,教師要始終秉承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始終將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尊重每一個學生,理解學生,和學生平等交流,平等對話,建立和諧的關系。教師要重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建立一座使教師和學生之間心靈相通的橋梁,用真摯的情感影響學生,使其“親其師,信其道”。針對多年來教育中“一直存在著偏重知識技能的教學而忽視能力和個性培養的問題”[8],教師還需要持續努力提高,在各個領域樹立榜樣,展現個性和魅力,對學生產生深遠的正向影響。
2.尊重差異的多元化特性,積極引導受教育者的思維和行為
網絡亞文化在青年大學生群體中流行,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部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網絡亞文化具有多樣性,教師應該根據當前的形勢,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網絡亞文化的交流與互動,引導網絡亞文化的發展方向,從而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網絡空間的價值引領作用,并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
首先,堅持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指導,促進網絡亞文化的健康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和指導性,不僅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更是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來源。通過推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網絡亞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可以有效地抑制和減少網絡亞文化的負面影響,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為他們的價值選擇提供指導和支持。為了更有效地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應該積極探索網絡上受到青年大學生歡迎的圈子和小眾平臺,并將中國傳統文化、紅色教育等融入其中,以網絡亞文化的形式展示出來,以此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使大學生在先進文化的感染下,端正思想,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引導他們遵守基本道德準則。其次,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網絡虛擬世界的隱蔽性,使大學生可以掩蓋自己的真實身份,并且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扮演各種各樣的社會角色,與他人進行互動。然而,個別意志力較弱的大學生可能會出現放縱自己行為的情況。為了有效地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一方面需要相關部門加強網絡監管,運用法律法規、社會監督和高科技等手段,形成外部威懾和約束,為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廣泛傳播創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另一方面應當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網絡亞文化的道德指導作用??衫镁W絡論壇的交互式即時響應效果,鼓勵大學生對社會現象進行討論、交流,及時發現并幫助大學生解決思想上的問題,從而使大學生養成自覺遵守網絡生活中的道德規范的良好習慣,并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再次,要積極主動掌握網絡亞文化的話語表達方式和話語流變趨勢。大學生通常會以某種特定的網絡亞文化表達自身的情感和生活狀態,教育者應當深入挖掘這種網絡亞文化中所蘊含的深層次的社會文化背景,并了解大學生通過這種表達方式所反映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狀態,進而采用網絡亞文化的語言內容和表達方式來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貼近大學生的認知心理。教育者可組織大學生積極討論與網絡亞文化相關的熱點問題,從而讓大學生更好地洞察網絡亞文化的本質,并充分認識其消極影響,進而使大學生自覺抵制網絡亞文化的負面影響。
3.合理接納并吸收網絡亞文化中的優秀元素,擴大主流網絡文化影響力,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網絡亞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的矛盾和融合也日益明顯,一些亞文化網絡亞文化中的優秀元素融入主流文化,為主流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信息化時代,網絡主流文化應該積極與其他文化進行交流與融合,以汲取其中的優秀元素,提升影響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要積極吸納網絡亞文化中的有益成分。
首先,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網絡亞文化之所以受到一些青年人的歡迎,就是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這部分青年群體的心理需求。所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積極吸收網絡亞文化中能夠滿足他們心理需求的有益內容,使他們能夠全面發展,做到知行合一。其次,要關注大學生的現實需要。部分青年人往往對某一種網絡亞文化情有獨鐘,這是因為他們在某一網絡亞文化群體內,能夠在理想信念、道德原則與現實生活的差異中找到一種平衡,即他們所偏好的網絡亞文化能夠對這種反差做出符合他們心理預期的反應。所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以實際情況和個人需求為基礎,以此為導向深入探討和實踐,關注大學生的現實需要,不斷吸收新的內容。再次,教育內容要有層次性和針對性。大學生不是完全相同的個體,而因其生長環境、經歷、知識背景和社會地位等因素的差異而形成不同的層次。從不同角度來看,這些層次可以更加細致地體現出來,以便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高校除了統一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外,還應當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學生特質等方面的具體實際,確定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引入網絡亞文化中的合理元素,使教育更具針對性。
網絡亞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許多挑戰,又面臨著諸多機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抓住機遇,深入探究網絡亞文化的產生、發展歷史及其本質,準確把握“網絡社會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與發展規律”[9],并通過深入了解大學生的思維模式、情感體驗以及社會環境,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以期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更好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英才。
參考文獻:
[1]瑪格麗特·米德.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7.
[2][4][5]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7,137,173.
[3]王夫營,譚培文.網絡亞文化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認同的阻隔及其超越之道[J].理論導刊,2017(08):32-36.
[6]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構與重塑[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133.
[7]黎娜.唐宋八大家全集[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8.
[8]王策三.教學論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8.
[9]唐亞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0.
Exploration of the Influenc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etwork Subcultur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u Xiuping, Qi Huikun, Zhang Bo
( Public Course Teaching Depart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an 271000,China)
Abstract: In the era of the interne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subculture and its popularity among young college students have brought enormous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t not only weakens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 but also negatively affec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by affecting their learning and growth, and causing troubles to their ide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oices, it also causes interference to the intermedia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ir teaching methods and abilities, respect differences, tolerate diversity, actively guide the thoughts and behaviors of learners, and also start by accepting and absorbing network subcultures, strengthening mainstream network cultures, and enriching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twork sub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