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悅馨 王元翠
摘要:舞蹈作為一種可以跨越族群差異、通過形體動作引起共情的藝術表達形式,在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過程中占據重要位置。新媒體時代,舞蹈影像是舞蹈藝術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在跨文化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以中國傳統舞蹈的影像化傳播創作為研究切入點,基于文化認同視域,從中國傳統舞蹈影像化傳播的重要性、打造立體的中國傳統舞蹈影像化傳播創作內容、構建多樣化的中國傳統舞蹈影像化傳播創作主體、建設矩陣式的中國傳統舞蹈影視化傳播創作渠道這幾個方面闡述,希望能提高大眾對中國傳統舞蹈的認同度,通過影像化傳播將中國傳統舞蹈以動態的形式展現給大眾,使人們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舞蹈的精神內涵,助推中國傳統舞蹈的進一步傳播。
關鍵詞:文化認同;中國傳統舞蹈;影像化傳播;創作
中圖分類號:G206;J7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8-00-03
0 引言
傳統舞蹈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對推動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傳統舞蹈具有豐富的內容,是祖先留給世人的寶貴遺產。過去,傳統舞蹈主要是在祭祀儀式上表演,多是向神明祈禱[1]。在文化認同視域下,受眾對中國傳統舞蹈價值取向的認同十分重要,可促進我國舞蹈事業發展。傳統舞蹈影像化傳播是指利用大眾媒體來描述“擬態環境”,對傳統舞蹈進行視覺呈現和傳播的過程。影像世界伴隨社會的發展而產生,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變化。影像世界記錄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生動呈現出人類歷史與精神世界的變化。當前,影像化傳播是保存與推廣中國傳統舞蹈的重要途徑,能夠完整記錄中國傳統舞蹈,具有便利性,使其能更加適應社會的需要。
1 文化認同視域下中國傳統舞蹈影像化傳播的重要性
1.1 影像化傳播滿足中國傳統舞蹈的傳播訴求
傳統舞蹈的文化內涵豐富,覆蓋面較廣。以影像化的方式呈現傳統舞蹈,能夠確保傳統舞蹈的內涵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現。通過影像傳播技術,可以將聲音、動作,以及圖像、文字等直觀地展示出來,實現傳統舞蹈資源的共享和學習,有利于文化認同感的形成。傳統舞蹈影像可以通過微博、微信、QQ以及短視頻平臺等進行分享,全方位、多角度傳播,既能滿足中國傳統舞蹈的傳播訴求,又能增強大眾對中國傳統舞蹈的文化認同感。
1.2 影像化傳播平臺是中國傳統舞蹈交流的重要工具
從文化認同的角度來說,影像化傳播平臺可以及時傳播傳統舞蹈的相關信息,拉近受眾與傳統舞蹈之間的距離[2]。影像化傳播平臺發布的內容可以是各種各樣的,傳播者與受眾都可以參與傳統舞蹈視頻的創作和傳播,增強人們對中國傳統舞蹈的認同感。通過在影像化傳播平臺上的互動,傳播者與受眾能形成一個特定的圈層,達到精準傳播的效果,加深受眾對中國傳統舞蹈的印象。
1.3 中國傳統舞蹈是影像化傳播的重要內容
從文化認同的角度來看,傳統舞蹈是影像化傳播過程中的重要內容,擁有廣泛的受眾群體。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使中國傳統舞蹈屢屢“破圈”,比如《舞千年》[3],展現了舞蹈本身的獨特魅力,增強了受眾對傳統舞蹈的認同感,從而構建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系統。通過互聯網等輸出中國傳統舞蹈,使更多的受眾認同傳統舞蹈,增強文化認同感。
2 文化認同視域下中國傳統舞蹈影像化傳播的創作定位
2.1 創作語言
傳統舞蹈語言是從舞蹈語言體系中提煉出來的,其構成隨著文化環境的變化而改變[4]。由于創作者的生活經歷不同,所以舞蹈中會呈現出不同的審美情趣與理念。傳統舞蹈語言的運用猶如戲曲藝術,有固定的程式,這將禁錮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導致中國傳統舞蹈語言越來越缺乏活力。因此,創作者必須突破這種慣常模式,創造一種新的舞蹈語言。
2.2 創作內容
傳統舞蹈作品的內容取決于創作者生存的環境[5]。創作者的主要任務是通過仔細觀察日常生活,選擇某種有意味的題材,然后進行深層次的藝術處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意蘊。隨著文化認同理念的進一步傳播,大眾對中國傳統舞蹈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以傳統舞蹈為題材的紀錄片,通常是以“一人一事一物”為中心[6],在此基礎上,呈現出完整的內容。在傳統舞蹈的影像化傳播創作中,應該結合傳統舞蹈的內容,根據中國傳統舞蹈的具體特征,深入挖掘其內在元素,從而全方位呈現中國傳統舞蹈的內容,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7]。因此,需要豐富中國傳統舞蹈的內容,從而更好地傳承傳統舞蹈。
2.3 創作傾向
創作者的創作傾向受到親身經驗等多種多樣因素的影響。因此,舞蹈創作者只有對素材進行精心的篩選、深入的體味,才能創作出與自己意愿相符、能引起強烈情感共鳴的好作品[8]。通常情況下,創作者會設計出一個故事情境,以增強故事情境的可視性。在創作的過程中,必須在反映客觀事實的前提下,用恰當的藝術手法呈現傳統舞蹈。因此,需要實時更新中國傳統舞蹈的影像化創作途徑,在確保影像真實性的前提下,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傳統舞蹈,使中國傳統舞蹈永遠扎根于人們的心中。
3 文化認同視域下中國傳統舞蹈的影像化傳播創作路徑
3.1 構建全民參與的中國傳統舞蹈影像化傳播創作主體
傳統媒體在中國傳統舞蹈影像化傳播創作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媒體興起的背景下,堅守傳統媒體陣地,不斷提高中國傳統舞蹈影像化傳播創作的影響力。在實際操作中,要充分發揮當地廣播電視臺等媒體的作用,發揮電視臺的聯動功能,打造中國傳統舞蹈影像化傳播記錄中心[9],通過團結協作的方式,建立專業的視頻傳播團隊,持續制作優質視頻,更好地呈現中國傳統舞蹈的內容,促進文化傳播。在文化認同視域下,新媒體能快速傳播傳統舞蹈,為中國傳統舞蹈的影像化傳播奠定基礎。在影像化傳播創作的過程中,全方位展現中國傳統舞蹈的歷史背景以及當時人們生活的場景,從而吸引受眾的關注??焓帧⒍兑?、西瓜視頻等是主要的新媒體平臺。在中國傳統舞蹈影像化傳播創作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的優勢[10],構建全民參與的傳播格局,增強大眾對中國傳統舞蹈的認同感,在面對異質文化的沖擊時,堅守自身的文化立場。由此可見,多樣化傳播主體的構建對中國傳統舞蹈的影像化傳播有促進作用。
3.2 打造立體化的中國傳統舞蹈影像化傳播創作內容
目前,中國傳統舞蹈影像化傳播創作的內容不豐富,拍攝主題缺乏針對性,導致其傳播效果不佳。有關中國傳統舞蹈的專題片和紀錄片,大部分是以仰望或者俯視的角度拍攝[11],不可避免地會讓受眾產生疏遠的感覺,難以體悟文化。首先,為打造立體化的傳播創作內容,應將中國傳統舞蹈影像化傳播創作的重點放在對歷史景觀符號的挖掘上,從多個視角呈現舞蹈的獨特魅力。中國傳統舞蹈的影像化傳播創作離不開各種歷史文化遺產。追溯中國傳統舞蹈的歷史發展,深入挖掘其內在價值,向人們展示中國傳統舞蹈的魅力,增強文化認同感。其次,中國傳統舞蹈在進行影像化傳播時,要拉近與中國傳統舞蹈受眾之間的心理距離。脫離平民化視角的影像化傳播內容,就如一座漂浮在半空中的建筑,讓人捉摸不透。例如,永新盾牌舞蹈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可以讓受眾自然地進入其所構建的影像化環境中,從而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12]。最后,可以將傳統舞蹈文化和現代舞蹈文化有機結合,豐富中國傳統舞蹈的內容,為中國傳統舞蹈的影像化傳播提供有效途徑[13]。
3.3 建設矩陣式的中國傳統舞蹈影像化傳播創作渠道
“兩微一端”是實現中國傳統舞蹈影像化傳播的有效途徑,利用其可以優化宣傳效果。在文化認同視域下,需要注重中國傳統舞蹈的影像化傳播內容與傳播渠道,促進其發揮積極的作用。
一方面,打造與中國傳統舞蹈有關的各種網站,將有關中國傳統舞蹈的新聞、歷史故事等以視頻的形式展現出來,多個渠道同時放映,優化中國傳統舞蹈的宣傳效果。同時,能夠激發受眾參與的積極性,實現傳播內容與傳播渠道的完美結合。另一方面,要提高拍攝中國傳統舞蹈的能力,持續優化視頻的敘述技巧,利用現代科技給受眾帶來嶄新的視覺和聽覺感受,推動傳統舞蹈事業發展,從而不斷提升其影響力。利用現代技術促進中國傳統舞蹈的影像化傳播,是一種新型傳播方式,能增強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影像化傳播可以乘上科技的快車,與AR、VR等技術結合[14],將傳統舞蹈轉移到虛擬空間中,充分調動受眾的感官,給受眾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例如,《唐宮夜宴》的舞蹈是通過5G和AR技術完成的[15],較好地展現了唐代的風俗民情,讓觀眾感受到盛唐的氛圍,優化了傳統舞蹈的藝術呈現效果。在實踐過程中,要確保所展示的傳統舞蹈內容是真實的,促使受眾在較短的時間里融入場景,與受眾形成情感上的共鳴。在此期間,電視臺可以制作一系列精品節目,與受眾現場連線,提高受眾對傳統舞蹈的關注度,實現中國傳統舞蹈的高質量發展。
另外,還可以鼓勵電臺主持人、網絡達人以及學術界人士參與到中國傳統舞蹈的傳播中,拍攝一系列宣傳視頻,豐富傳統舞蹈的文化內涵,提高傳統舞蹈的知名度。
4 結語
傳統舞蹈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表征,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像化是中國傳統舞蹈進行傳播的重要途徑,能夠展現其豐富的藝術價值。在文化認同視域下,需要從不同的層面探索中國傳統舞蹈的影像化傳播創作路徑,增強受眾對中國傳統舞蹈的認同感,更好地傳承我國的民族文化。只有拉近受眾與傳統舞蹈之間的距離,才能使其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舞蹈的精神內涵,引起大眾對傳統舞蹈的重視。在創作傳統舞蹈的過程中,應該選取與大眾實際生活相關的素材,使中國傳統舞蹈更接地氣,給受眾帶來全方位的審美享受。
參考文獻:
[1] 李利民.傳統服飾在現代舞蹈創作中的藝術呈現[J].棉紡織技術,2023,51(3):98-99.
[2] 于嘉爍,王悅琪.守正與創新:淺談當代民族民間舞蹈舞臺化再創作:以2022年首爾國際舞蹈大賽民族舞創作青年男子組金獎作品《川》為例[J].藝術教育,2023(3):120-124.
[3] 陸吉星.地域文化再媒介化傳播的影像賦能:“到貴州·見不同”系列微紀錄片的創作啟示[J].四川戲劇,2022(11):116-119.
[4] 張倩.“非遺”傳統舞蹈的當代構建與審美表達:以朝鮮族農樂舞為例[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22(4):156-160.
[5] 陳國華.關于畬族舞蹈作品題材選擇與創作實踐的幾點思考[J].中國民族博覽,2022(21):128-130.
[6] 陳萌.影像舞蹈的新視覺體驗[J].黑河學院學報,2022,13(6):132-134.
[7] 馬曉飛.鄉村振興視閾下傳統舞蹈的價值功能研究[J].藝術百家,2022,38(3):110-117.
[8] 劉小標.花垣縣十八洞村舞蹈創作元素的識別與融合[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2(2):83-88.
[9] 雷真.新世紀中科技與舞蹈的碰撞與融合[J].科技資訊,2022,20(3):248-250.
[10] 曹竹馨.試論傳統舞蹈文化的本土化與國際化:以中韓舞蹈為例[J].當代音樂,2022(2):202-204.
[11] 楊一凡.“非遺”視域下傳統舞蹈的傳承研究:以朝鮮族長鼓舞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1(16):
160-162.
[12] 宋珮暄.少數民族短視頻的影像傳播與文化破壁[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1(3):138-142.
[13] 張馨,趙樹旺.中國舞蹈影像的跨文化傳播研究:以《唐宮夜宴》為例[J].傳媒,2021(11):65-68.
[14] 蘇心.舞蹈的傳統與當代,對話與共享:2020年北京舞蹈學院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年會暨傳統舞蹈文化的當代實踐性研究研討會側記[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1(2):135-140.
[15] 劉廣宇,王成莉.短視頻語境下非遺影像化創作與傳播研究:以抖音、快手為例[J].當代電視,2021(2):95-98.
作者簡介:孫悅馨(2003—),女,江蘇徐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舞蹈編導(師范)。
王元翠(1987—),女,湖南衡陽人,碩士,講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中國傳統舞蹈、漢樂舞實踐創作。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江蘇省大學生創新訓練重點項目“文化自信視域下中國傳統舞蹈的影像化傳播創作研究”階段性成果;2023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國潮文風下漢畫舞蹈的‘活態復現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3SJA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