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時代,設計者能夠借助大量的設計軟件美化自己的作品。以前設計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設計一件作品,而如今人工智能可以幫助設計者快速、高效地完成設計。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在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改革中得到廣泛應用,對藝術設計專業來說,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手段,促進教學效率不斷提升,有效實現教學目標,培養更多高素質的設計人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呈現出藝術性與人文性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對他們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新時期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師要盡快更新教學理念,真正發揮現代科技的優勢,把人工智能技術和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緊密聯系起來,不斷挖掘豐富的教育資源,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其深刻體會設計之美,有效推進教育改革步伐。文章結合作者實踐研究,分析人工智能技術對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重要意義,闡述人工智能技術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改革中的應用原則,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改革中的實踐應用及二者的融合路徑。
關鍵詞:人工智能;藝術設計;高校;教育改革;應用
中圖分類號:J50-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8-0-03
0 引言
高校在推進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進程中,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借助人工智能打造藝術設計課堂,可以把抽象、靜態的知識以動態化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更加直觀深入地理解知識內容。同時,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數據、AR/VR技術的充分整合,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培養其創新思維和能力。
1 人工智能技術對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重要意義
1.1 助力藝術設計人才創新力提升
對藝術設計而言,過去需要人工進行的藝術創作,在人工智能時代可以依靠計算機等智能設備取代部分人力進行的設計勞動,比如阿里巴巴研發的魯班人工智能系統,包含了設計框架搭建、元素中心選取素材、行動器以及評估網絡反饋等,能夠取代一部分需要人工進行的互聯網海報制作和設計作業。高校在推進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應根據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具體需求,合理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讓學生能夠基本掌握數字產品的創新設計方法,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把人工智能和藝術設計緊密聯系起來,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
1.2 為藝術設計領域提供更多創意
對于人工智能的發展,現代科技的更新與發展是原動力,如XKool平臺融合智能設計、建筑算法以及大數據,能夠結合用戶輸入的相關信息、容積率等參數,智能化生成豐富的建筑布局設計方案,再依托平臺的智能篩選,給用戶帶來各種不同風格的設計參考方案。原本需要耗費幾天乃至十余天時間的設計,依靠人工智能短短幾秒即可實現。人工智能對藝術設計的創新也可以為設計師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對藝術設計教育改革來說,應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的優勢,有效激發學生探究學習欲望,在人工智能實踐中積累和形成更多創意構思[1]。
1.3 擺脫了藝術設計時空局限
對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改革而言,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提供更多機遇,尤其在互聯網時代,設計平臺更加開放,可以給學生帶來豐富的藝術設計案例。教師能夠搜索和利用優秀的教學案例,和學生共同進行藝術設計和創作交流。現代科技的發展使藝術設計能夠擺脫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進一步開闊學生的創作視野。例如,George Hasting公司研發的Khroma在線顏色工具,能夠結合用戶的不同需求自動給出多種具有適用性的配色方案。另外,谷歌公司研發的智能繪畫工具Auto Draw,能夠根據用戶的設計草案完成圖案的合理匹配。
2 人工智能技術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改革中的應用原則
2.1 直觀性
人工智能技術的實踐應用,可借助信息化教學、智能化課堂以及各種云學習平臺,把過去抽象、靜態的藝術設計知識與相關概念用更加直觀的形式展示在學生面前,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升教學效率。因此,人工智能時代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改革應遵循直觀性原則,采用人工智能技術把藝術設計相關知識通過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借助互聯網、云平臺等載體,根據教師設計的學習目標任務對相關資料予以整合,借助師生互動、生生溝通的方式達成學習目標。另外,利用圖像識別、語言識別以及自動程序設計等,還能夠有效彌補藝術設計教學活動直觀性不強的缺陷[2]。
2.2 創造性
人工智能技術在藝術設計教育改革中的應用,能夠有效利用云學習平臺、云課堂等工具,賦予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更多的創造性。同時,人工智能是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更新和融合衍生出來的,因此堅持創造性原則是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關鍵所在。例如,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在打造主題式云學習平臺的過程中,利用云平臺組織學生參與藝術鑒賞活動,打破學習內容與學習范圍的時空限制,在教學環節,借助云平臺等不但能推動藝術設計教學方式創新,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引導其樹立互聯網思維,讓其具備藝術設計與信息處理的融合理念。
2.3 實踐性
人工智能技術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改革中的應用,使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以及教學內容等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信息語言的交互及智能化、便捷化學習有效提升了教學效率。從藝術設計專業本質來說,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各種實踐操作,因此必須始終堅持實踐性的基本原則。例如,學生借助計算機開展藝術設計實踐或圖像繪制時,可以選擇C++、Python等創建一套情感表現計算機語言,同時把匹配的計算機語言嫁接到繪圖設計軟件中,依托大數據及云平臺實現情感表達內容的有效篩選與輸出,利用云平臺實時展示輸出成果[3]。
3 人工智能技術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改革中的實踐應用
3.1 依托人工智能創新教學理念
在新形勢下,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方法和內容有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等,學生擁有更加豐富的知識信息獲取渠道,同時在學習活動中擁有更加直觀與形象的視覺渠道。所以,在藝術設計教育改革過程中,教師要盡快轉變身份,從過去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知識學習參與者,靈活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打造現代化的網絡學習平臺,與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同時深入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對學生實施有針對性的輔導。藝術設計專業包含人文、科學、美術等各方面知識,教師應和學生共同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促進知識內化。教師要始終遵循智能化、民主化以及自由化的要求,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建立新的教學平臺,引導和支持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專業知識。
例如,依靠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實現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線上+線下”的混合學習模式,讓傳統課堂教學朝著更加多樣化的方向轉變,教師和學生也能夠突破時間與空間的束縛,僅僅憑借一臺電腦或智能手機便可以隨時隨地溝通交流,結合自身學習需求有針對性地下載相關學習資源。在線教學能夠選擇美術館云觀展、藝術設計智能化平臺等組織學生開展實踐學習活動,依托微課、云平臺來整合相應的學習資源,從而打造更加完善的藝術設計教學資源庫[4]。
3.2 依托人工智能創新教學內容
人工智能技術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改革中的有效應用,需要創新藝術設計教學內容。具體而言,為進一步豐富和更新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內容,教師要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打造更加全面的教學資源庫,確保其中的教學資源可以隨時隨地搜索和調取。
例如,為不斷擴展和豐富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資源,教師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平臺,利用微信訂閱號和服務號建立藝術設計專業相關的教學資源庫與設計展覽數據庫。在微信公眾號中,教師可以通過相應的編程設計,使微信小程序具備智能篩選、自動識別以及精準推送等相關功能,利用這一微信小程序,學生不僅可以及時獲得藝術設計專業的最新學習資源,還可以結合自身學習情況、專業能力等,搜索和下載滿足自身實際需求的其他補充學習資源或一些課外拓展學習資源。依托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形成藝術設計專業自身獨有的教學內容體系,把學生的作品上傳到云端數據庫,依靠數據分析與挖掘對學生作業或作品實施分類管理和有效存儲,對各個學習階段的學生作業與作品進行大數據分析,能夠自動給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建議和教學方案規劃。
3.3 依托人工智能創新教學模式
人工智能時代,師生的互動交流能夠通過很多網絡工具或學習APP來實現,如部分APP能夠讓學生進行遠程線上學習,教師也可以利用其中的功能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情況,能夠及時給予相應的反饋和評價,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藝術設計教育改革中,能夠為課堂教學模式的革新提供更多助力,讓教學模式朝著更加個性化和趣味性的方向轉變。例如,在藝術設計專業網頁設計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展教學。具體而言,可依托雨課堂呈現網頁設計操作視頻、設計重難點和相關知識,讓學生利用雨課堂預習,把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及時反饋給教師,教師通過雨課堂實時掌握學生的預習狀況,為重難點知識的教學提供更加準確的指導。在教學過程中要把Sketch、Photoshop、Flinto、Origami等軟件嵌入雨課堂,組織學生開展設計實踐,對于作品質量高的學生,還能夠讓其在雨課堂中領取“紅包”,有效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5]。
4 人工智能技術與藝術設計教育的融合路徑
4.1 合理布局學科,優化課程質量評價體系
為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和藝術設計教育之間的充分融合,第一,教育主管部門要進一步推進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為高校提供更多專業學科自主建設權,委派專人進入高校開展調研活動,根據藝術設計行業整體發展實際合理制訂教育規劃,從而有效優化調整學科布局,真正發揮藝術設計專業學科的優勢。第二,專業教師應樹立互聯網思維,善于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實際教學情況,推進教學研究工作不斷深化。第三,要不定期組織教學成果分享會議,開展實踐創新競賽,構建更加完善的教研評價機制。教師要鼓勵和支持學生積極投身于各類實踐活動,促進知識產權轉化率不斷提升。
4.2 把握市場需求,探索智慧教育平臺建設
在人工智能時代,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在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時應基于市場實際需求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專業技能提升,充分體現人才培養的前瞻性。現代科學技術不斷更新,各種智能設備、學習平臺,為教師收集和分析學生學習信息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可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助力學生專業知識構建,把人才培養方案和人工智能緊密聯系起來,實時分析了解行業發展態勢,靈活調整人才培養目標,確保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與行業發展趨勢
相符[6]。
4.3 創新教學內容,增強課程與產業的共識性
高校可以推進實施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制度,以實踐項目為依托開展合作。一方面,推進實施雙師教學制度。學校教師主要傳授專業理論知識,企業導師重點促進學生實踐能力提升,借助實踐項目讓學生投身于研發、生產以及營銷等各個環節。另一方面,推進實施評估反饋制度。學校教師和企業導師結合學生具體表現客觀評分,項目報告呈交到學校教研會議,將其作為評估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水平的關鍵性依據。
5 結語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有效助推了各行業、各領域發展,高校要培養更多高素質的藝術設計人才,有效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是確保教育改革目標實現的關鍵。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形勢下,要盡快更新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目標,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進行科學謀劃布局,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和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緊密融合,充分發揮現代科技的優勢,為社會輸送更多藝術設計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麗,鄒鳴.智慧教育視域下高校教育改革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17):161-162.
[2] 李智,孫雯.基于創新型人才需求的高校教育改革探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0(13):166-167.
[3] 楊麗君.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高校教育改革質量評價[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20(5):198.
[4] 孫玲.高校教育改革背景下課堂教學的設計思考[J].品牌研究,2018(6):231-232.
[5] 陳劍,胡春霞.我國高校教育改革及過程管理中存在的問題[J].知識經濟,2018(17):137,139.
[6] 楊檸溪.人工智能倒逼高校教育改革[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8(2):16-17.
作者簡介:馬亞靜(1989—),女,山西長治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網絡系統。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南京郵電大學教學改革研究立項“OBE工程教育模式在計算機組成原理教學中的探究與實踐”成果,項目編號:JG01622JX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