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平英
[摘 要]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語文園地》板塊,是對單元學習內容進行總結和綜合訓練的部分。教師在教學時要基于編者的意圖和單元整組教學的理念,梳理《語文園地》各個欄目的內外聯系,統整設計,以夯實學生的語文實踐效果。這樣教學,能加強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真正發揮《語文園地》在學生學習語文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統編教材;語文園地;梳理聯系;統整設計;夯實訓練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22-0075-03
除了習作單元,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在每個單元的結尾處都設置了《語文園地》板塊。顯然,這一板塊具有對單元學習內容進行總結和綜合訓練的作用。這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語文課程性質的定位——“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統編語文教材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的編排方式,每個單元都安排了語文要素學習目標。語文要素是貫穿單元教學的明線,不僅在單元各篇課文的教學中學習和運用,而且在《語文園地》中進行總結與提升。因此,在《語文園地》教學中,教師需要基于單元整組教學的理念進行整合設計,加強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切實發揮《語文園地》在整個單元教學中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所起到的作用。
一、梳理內外聯系
《語文園地》中各個欄目的設置與該單元的知識內容都是緊密相關的,是在學生學會該單元的基礎知識以后,幫助學生串聯基礎知識和促使其語言能力提升的部分。在教學《語文園地》時,教師不能為了教而教,而要進行整體教學,要將它與整個單元的課文、字詞等基礎知識緊密聯系起來,這樣才能讓教學目標具體、清晰。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統編語文教材單元內部的核心,從單元導語開始,課文、課后練習、《語文園地》等都是圍繞語文要素進行整合編排的。由于《語文園地》通常位于單元的結尾處,一些習慣按照先后順序進行教學的教師往往在教學完單元其他內容之后,才組織學生學習,這樣雖然也對單元學習內容進行了總結,但更多是淪為機械的語言訓練,使《語文園地》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一定要注意《語文園地》與單元其他板塊之間的聯系,認真分析它內部各個欄目設置的教學意義,明確通過這些欄目能讓學生掌握該單元的哪些知識要點、理解哪些語文知識等,做到拋磚引玉、觸類旁通。
為此,教師在單元備課時,要梳理《語文園地》各欄目與單元各板塊之間的聯系,并要根據不同學段區別對待。統編語文教材低年級《語文園地》中,常設欄目有“識字加油站”“字詞句運用”“日積月累”“和大人一起讀/我愛閱讀”等,“展示臺”“書寫提示”“寫話(二年級開始出現)”屬于穿插安排的欄目。中年級《語文園地》常設欄目增加了“交流平臺”,“字詞句運用”改為“詞句段運用”;穿插欄目新增了“識字加油站”,保留了“書寫提示”;“寫話”改為“習作”并被移出《語文園地》,成為單元的一個獨立部分。高年級《語文園地》常設的欄目沒有變化,穿插欄目只保留了“書寫提示”。從上述欄目的增減情況看,低年級的學習重點在于識字學詞,故《語文園地》設置的欄目多指向總結單元識字學詞的方法、策略,涉及的生字詞中有些是將單元課文中同類的生字詞集中在一起,讓學生從中領悟學習規律。中年級以后《語文園地》常設的欄目“交流平臺”,是園地的第一個欄目,交流的內容主要圍繞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方法、體會,以學習小伙伴的名義進行歸納、總結。其目的是讓學生交流從不同課文中獲取語文要素的認識、方法、經驗,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的積累進入到理性認識的總結。《語文園地》其他欄目,也隱含著與“交流平臺”相似的學習要求。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對單元的《語文園地》各欄目之間的關系進行梳理,了解每個《語文園地》有什么訓練內容,為什么要設置這些訓練內容,既要理清欄目之間的聯系,又要明確需要訓練到什么程度。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注意《語文園地》內部各欄目之間的統整,又要注意不同冊次之間同一欄目訓練內容的梯度變化,確保課堂教學目標不缺位、不越位。
如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篇章頁顯示,該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語文園地》“交流平臺”欄目就是針對這一目標設計的,要求學生“分小組完成下面的活動,看看哪個小組總結的方法多”,并以思維導圖的方式顯示活動內容:“讀書的時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我會這樣做……”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憶在單元課文中學習和運用過的理解詞語的方法,并將思維導圖填寫完整。“詞句段運用”欄目第二題“理解下面加點詞語意思”仍然與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的學習目標有關;第一題要求學生用詞語形容不同的季節,是針對該單元課文描寫對象秋季開展的拓展訓練。“日積月累”欄目呈現的四字詞語,也是對秋天景色描寫的一種拓展積累。可見,該單元《語文園地》與秋天聯系較為緊密,說明與秋天相關的語言知識點占據了很重的分量。教師通過《語文園地》的欄目設置進行分析,感知到單元的教學重點,并在教學中時刻強調,引導學生反復練習,強化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二、統整教學設計
《語文園地》安排在單元結尾處,起到了總領整個單元的作用,其中的“識字加油站”“字詞句運用”“書寫提示”“日積月累”“和大人一起讀”等欄目,促使學生全方位運用該單元學過的語文知識,進行綜合性復習,強化、鞏固這些語文知識。對《語文園地》的教學,教師要認真掌握單元涉及的語文基礎知識,這樣才能在教學時游刃有余。《語文園地》的教學要有機融入單元整體教學之中,教師要掌握單元每一課的知識要點,還要學會將各課的知識要點進行串聯。因為《語文園地》對單元涉及的語文知識、學習方法等進行了系統梳理、整合,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能力,所以教師需要借助統整的策略來落實編者的意圖,引導學生從中總結出學習的規律、方法。
(一)統整教學目標
教師在《語文園地》教學中要整合單元教學目標。只有明確《語文園地》各欄目的教學意義、要求,才能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凸顯、強化教學目標,讓各欄目發揮其應有的教學作用。如統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二》中的“字詞句運用”欄目,要求學生把右側的拼音和左側的漢字連上線,目的是要實現熟讀拼音“a”“i”“u”的單元教學目標。教材已經將“他、打、馬、畫”這一組字和拼音“a”連上了線,其余兩組需要學生自己找規律。學生在熟讀其余兩組字后能快速地連上對應的拼音,這就實現了認識漢字和熟讀拼音的整體教學目標。《語文園地》主要是對單元學習重難點進行提示與梳理,將單元知識與課程內容有效組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幫助學生建構相應的語文知識體系,最終指向學生語文核心素質的培養。因此,《語文園地》教學應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統整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溫故知新,積累語文學習經驗、掌握語文學習規律、提升語文綜合能力。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分層制訂教學目標,統籌設計練習板塊,使學生在訓練中建構學習方法體系。
如統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三》,既是拼音教學的第二個《語文園地》,又是對整個拼音教學的總結復習。基于此,教師對“用拼音”欄目的四項訓練進行統整。這一欄目比較全面地回顧了兩個單元拼音學習的內容,針對拼音學習的重難點進行訓練,并提出了新的學習要求——“用”。其中,第一項訓練針對的是學生經常讀錯的音節,通過對比的形式,讓學生注意到其中細微的區別:前鼻韻母與后鼻韻母的區別,有無介母的區別,平舌音與翹舌音的區別。第二項訓練的重點是區分兩對容易混淆的韻母,分別是“ie”和“ei”、“iu”和“ui”。第三項訓練的重點指向拼音的使用,為學生后續用拼音代替生字提供范例。第四項屬于綜合性訓練:一是分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呈現拼音學習的所有內容,對應“讀一讀,記一記”的訓練要求,使學生能夠掌握拼音的系統知識;二是說出自己名字中含有哪些聲母和韻母,屬于用拼音的要求。針對前三項訓練,教師可以在教學相關拼音知識時開展,體現與課程目標的有機融合;最后一項訓練作為綜合復習,教師在教學時應重點引導學生建構拼音的知識體系,掌握在生活中使用拼音的方法和路徑。
(二)整合教學內容
《語文園地》中很多欄目是對單元教學內容的整合,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多加注意。在《語文園地》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欄目特點拓展教學內容,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運用。在拓展時,教師要注意圍繞單元課文內容,將單元知識點進行整合,以凸顯《語文園地》的教學目標。統編教材《語文園地》各欄目及內容的安排,遵循了學生語文學習需求的發展規律,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多次開發與利用。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整合各欄目的訓練內容,對接學生的日常生活,拓展多元的課外學習,形成單元綜合性的語文訓練項目、內容。教師可以根據《語文園地》訓練目標、要求創設學習情境,設計一些有創意的教學活動,如游園活動、闖關活動、變魔術活動等,借助不同活動將各個訓練項目、內容與單元課文內容乃至課外拓展內容綜合起來,按照不同難度有序排列,促使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活動中完成對單元所學知識的總結和所學方法的運用。這樣既能綜合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又能使《語文園地》真正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樂園。
如統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四》的“寫話”欄目,教學生如何寫留言條:先寫留給誰,再寫有什么事,最后寫自己的名字和時間。基于此,教師就可以開展拓展訓練:“我們在這個單元的《黃山奇石》《日月潭》課文里學習了如何描寫景物。請同學們根據上周我們去景區游玩這件事寫一段留言給媽媽,先描寫一下所到景區的特點,然后把在景區和同學們一起吃飯,不能回家吃飯這件事也寫在留言條里。”這樣,學生不但學會了如何寫留言條,還能將景物描寫的簡單用詞和手法運用起來,實現了對單元所學語文知識的整合和運用。
三、夯實各欄目訓練
《語文園地》教學需要體現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趣味性等特點,但在具體欄目尤其是常設欄目的教學中,又需要教師扎扎實實開展指向語文要素學習目標的語言文字運用實踐,以強化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目標要求。
(一)“交流平臺”——梳理總結、有效拓展
《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多以對話、例話的形式呈現,引導學生從知識、方法等角度對單元的語文要素目標進行梳理、總結、提升、拓展與運用。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回顧單元課文,找出共同因素,交流學習收獲;再引導學生梳理不同課文(精讀、略讀)中的語文要素,比較課文之間學習側重點的異同,尋找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承接、并列),加深對單元語文要素知識點的全面認識。
以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語文園地》為例,其中“交流平臺”關于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方法學習,就需要學生在不同課文中找到相應的語段,感悟兩種描寫方式的基本特點和表達效果。如《鳥的天堂》一文對傍晚時分大榕樹的靜態描寫帶來的不是沉沉的靜寂而是無限生機,對清早大榕樹上鳥兒的動態描寫帶來的是活潑、熱鬧的生活氣息,二者都指向了“天堂”的意境。當學生有了這樣的領悟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其他課文中尋找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的例子,分析這些例子,學習并運用這一表達方法。
(二)“日積月累”——適當對接、積累感悟
“日積月累”欄目一般處在《語文園地》的結尾,多以一首古詩詞、幾句名言警句或是幾組有特點的成語的方式呈現,重點指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只讓學生簡單地讀讀背背,這顯然違背了編者的意圖。對“日積月累”欄目的教學,首先教師需要考慮與單元教學目標或語文要素的對接,抑或是單元主題的體現;其次,教師要從傳統文化學習的角度展開思考,使學生理解積累的意義;最后,要適當引導學生感悟欄目內容蘊含的思想感情,以作為拓展閱讀的一種有效資源。如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語文園地》“日積月累”欄目安排的是白居易的《憶江南》。該詞從主題看,與單元表現的大自然的可愛密切相關;從內容看,切合“邊讀邊想象畫面”的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同時,這也是教材中出現的第一首詞,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獨特類別,值得關注。
總之,在《語文園地》的教學中,教師需要以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為重點,以統整的教學理念組織學生扎實開展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助力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提高。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