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權
摘 要:為了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教會學生學會生活、學會交際、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就必須要從小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具體可從“正面引導,注重實踐;以身作則,樹立榜樣;激發興趣,學會求知;讀寫結合,提升素養”這四個方面入手。
關鍵詞:學習習慣;習慣養成;培養策略
教書育人的目的就是教育學生:學會生活、學會交際、學會求知、學會做人,而這一切教育都必須要從小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葉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事實證明,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會使孩子受益終身。反之,不良的行為習慣卻貽害無窮。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重要性。
一、正面引導,注重實踐
好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如課前準備、專心聽課、獨立思考、書寫整潔等)是長期不懈努力訓練的結果。針對小學生的好奇、好勝、好動又持久性差、可塑性強等心理特點,教師應根據訓練的內容堅持從正面誘導,在明確提出學習要求后,教會學生應該怎么做,并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按照教師提出的具體要求去實踐嘗試。光靠說教,學生難以接受吸收,收效當然不大。必須注重實踐,從課堂到課外,從校園到社會,讓他們反復操作練習,一個一個去落實,一次一次去訓練,并持之以恒。例如,培養小學生的預習習慣。筆者先讓學生初步認識常規性預習的要求(1. 讀:讀課文兩遍,標出自然段;2. 想:想課文寫了什么事?試著用一句話概括出來;3. 圈:圈出文中的生字和四字詞語;4. 寫:摘抄3句優美句子等),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預習實踐,可同桌之間進行,可四人小組一起學習預習,教師巡視,作適當的指導。教師在這一環節要舍得花時間去扶幫帶,使學生盡快進入角色,成為學習上的主人。在學生有了一定的預習基礎后,教師要大膽放手,布置個人性的課外預習或閱讀作業,并希望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督促子女自覺學習;教師按時檢查,及時評價。如此,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開展,學生從不自覺到自覺,從而習慣成自然,這樣,學生不僅養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還培養了運用語文工具書和查閱資料的能力。
又如要養成認真完成作業的好習慣,首先加強書寫的指導,從握筆、坐姿、字體筆畫順序等入手,養成好的書寫習慣;其次,教育和訓練學生認真對待作業的態度,不拖拉,做到當天事當天畢;不馬虎,應付了事,力求工整,精益求精;不找任何借口,有責任感。當然,小學生要持之以恒地認真寫好作業不是一件易事,必須多鼓勵、多肯定、多贊賞,這樣,在反復練習的苦與不斷成功的樂的交替中,學生獲得前進的動力,逐漸培養起信心,學生認真完成作業的好習慣就成為必然。
二、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小學階段的教育對學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兒童時代是模仿能力最強的時期,他們的學習從模仿開始,但他們的認識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極為有限,且以最尊敬、最佩服的人作為行為模仿榜樣。榜樣激勵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榜樣的示范作用對學生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能規范、引導學生的行為,激發學生奮發向上,在班集體中形成合力。為此,教師可根據本班學生的認知情況,經常給學生介紹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科學家等怎樣勤學苦練、立志成才的故事,鼓勵學生“學習榜樣,成為榜樣”;另外,凡是學生學習上有良好習慣、有明顯進步、克服缺點快等等,都要公開表揚,上光榮榜。有了學習榜樣,就能促進學生互相學習,形成良好的班紀學風。當然,更重要的是,教師必須時時處處事事為人師表,身體力行,在思想品德、文化修養、生活作風、言談舉止等方面做出榜樣,以自己的美好品格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率先做到。要求學生作業認真,書寫工整,教師的批改和板書就應工工整整;要求學生熱愛閱讀,博覽群書,教師定然是手不釋卷的人,總之,學生在耳濡目染、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激發興趣,學會求知
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很重要的是依靠學生自己長期的主觀努力,特別是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更需要學生自己的頑強意志。如今,小學生課業負擔減輕了,自主時間增多了,面對電子產品的誘惑,小學生常常好動貪玩,忘記學習。怎樣才能使學生的課余時間過得有意義呢?如何讓讀書學習成為學生課余生活中的一部分呢?筆者認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教師。”盧梭曾尖銳地說:“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是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如果興趣來了,學習動力、探究熱情也都來了。如為了激發他們“說”的興趣,筆者會結合教材中相關的“口語交際”內容,采取不同的形式,如小組交流、同桌討論、自由到講臺上發言等,讓學生多開口,多表達;同學們嘗到說的樂趣,有成功感,表達的興趣就濃了。筆者繼而有目的地舉行故事會、新聞發布會、“美文”共享等說的活動,強化訓練,學生說話的膽量、說話的完整性和說話的能力就逐漸提高,他們就更樂意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想。
又如,培養學生“寫”的興趣,筆者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小練筆,或續編課文故事,或寫生活中喜歡的人、事、物;每次寫作,學生自改,筆者再批改,選出一批“優秀”習作讓學生在班內講臺上當眾分享,并打印張貼在班級展示欄中;有了這樣的展示平臺,學生更喜歡寫作,更留心觀察和積累身邊的寫作素材,寫作水平有更大的提高。只要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強化其求知欲望,他們便能“苦”學并快樂著。
四、讀寫結合,提升素養
為了扎實地開展閱讀活動,加強對學生讀書的指導,筆者會每周調整出一節課作為課外閱讀課,或在班內,或把學生帶進學校閱覽室,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靜靜地讀些好書,要求學生集中精力,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努力提高閱讀質量。筆者會推薦相關的好書目給他們閱讀,或倡議其父母利用假日帶學生到周邊的書店看書或購書。葉圣陶說:“教育的本旨原來如此,養成能力,養成習慣,使學生終身以之。”知識重要,能力重要,習慣更重要,只有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才能不斷地學習知識,提高能力。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得多積累得多,閱讀得法,識字、詞語、句式和表達方法也會提高,使課外閱讀成為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和延伸,讓他們通過課外閱讀不斷地豐富自己和完善自己。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古人也有“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之說。當學生不同程度地嘗到讀書的樂趣時,教師不失時機地把讀書和寫作結合起來指導,進一步激勵學生在“用”字上下功夫,每次課外閱讀筆者都鼓勵學生做筆記,設立一本“讀書記錄本”,要求每讀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就作一次記錄。“讀書記錄本”主要內容有:讀書日期、書名(文題)、作者姓名、文章內容、段落大意、摘抄好詞佳句、讀書體會或心得,并適當給些相關的簡筆圖或插圖,還可寫些名言、警句、對聯、格言等,逐漸養成摘錄的習慣,學會摘錄的方法。如此,持之以恒,日積月累,經年累月,學生就將課內外閱讀中學到的有關知識,直接用于習作中,使讀與寫有效地、自然地、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樣,每逢學生在自己的作文里看到教師充滿欣賞、稱贊和鼓勵性的批語時,學生不僅克服害怕作文和受挫敗的心理,還獲得成功的喜悅。功夫不負有心人,良好的閱讀習慣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大大地影響著學生的寫作能力。
實踐證明,習慣的力量最大、最持久,對人的一生起的作用很大。只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在平時教學中嚴格要求,教育得法,引導有方,反復訓練,持之以恒,就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