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玉梅 季求兵
摘 要:當今的學校要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培養師生雙方的核心素養,讓學校成為解放天性、喚醒潛能的精神樂園。文章從變革學的方式、打開思的空間、擴展問的對象、創設履的路徑四個維度出發,關注課堂,研究學生,教學相長,探討如何讓師生雙方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關鍵詞:學思問履;教學改革;師生成長;教學相長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構建指向師生生命成長的‘學思問履教學范式的研究”(立項編號:GH202100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顧玉梅(1977—),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張謇學校。
季求兵(1973—),男,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張謇學校。
當今社會快速發展,一方面,人們的物質生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足;另一方面,人們的精神世界變得越來越焦慮脆弱。在關注個體幸福感和生命價值的今天,教育絕不能再以冷冰冰的分數劃分學生,學校應該是解放天性、喚醒潛能的精神樂園。葉瀾教授認為,學校應致力于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陶行知先生說:“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我們要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變革學習方式,轉換師生角色,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生命,培養師生雙方的核心素養,激發師生雙方的內驅力。找到每個生命偉大的地方,讓每個生命在通往偉大的道路上行走,在發現自己的同時發現世界,這才是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一、學的變革:探究知識路徑,整合學科知識
究竟怎樣的知識才是有價值的?是知識本身,還是發現知識的過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在課堂上依舊有部分教師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懷特海說過,沒有用的知識是有害的,不能夠讓知識僵化,而要讓它生動活潑起來——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問題。
(一)教師潛心學習,解構知識密碼
陶行知先生說過:“‘為學而學不如‘為教而學之親切。‘為教而學必須設身處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1]教師要做到“為教而學”,就要改變教學方式,還原知識被發現的過程,才有可能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向學生呈現這些知識,引導學生愉快地學習。
例如,低年級識字教學雖然比較枯燥,但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讓學生探究象形字、形聲字、會意字的本義。如“海”是萬川之母,“湖”中右邊的“胡”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西域,“湖”就是西域的神水。教師可以將漢字教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主動翻到識字表,猜測、研究生字的來源。“休”,就是一個人靠在樹旁休息。“孝”是孩子背著老子。雖然學生們的猜測不完全準確,但是他們全情地投入學習,大膽地想象畫面,能使識字教學變得活潑有趣,實現真正的學習。
萬偉曾經說過,教師的眼界決定課程的邊界。教師要開闊自己的眼界,就要跳出學科的視野去學習[2]。當教師深刻地意識到課程整合是學科知識的“同盟軍”時,學習才能向著社會生活、向著兒童的生命真正地展開。當教師將學習的“觸角”伸向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美學等領域時,學生的視野會越來越開闊。
(二)學生掌握策略,有效合作探究
信息化時代打破了學科之間的壁壘。一個善于學習的人,一定是能夠在紛繁復雜的海量信息中提取重要信息的人,也一定是一個能夠在頭腦中構建知識結構體系的人。要想讓學生具有這些能力,教師就一定要讓他們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
當流行歌曲《生僻字》風靡校園時,音樂教師可以教學,語文教師更可以提醒學生去發現詞作者寫詞的秘密。如筆者班上的學生們經過研究發現,歌詞很有規律:有的都是“鬼”字旁,表示的也都是奸佞的壞人;有的是漢字的疊加;有的部首相同。發現規律后,他們開始探究,并從字典中找一組生僻字進行替代。學生們學得非常愉悅,筆者又趁機引導他們去請教音樂教師,有些字詞換上去后,是否符合音樂旋律。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們掌握了遷移、融合、創新等學習策略。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查找熱點問題,引發學生展開頭腦風暴,促進學生們在真實生活中開展合作探討。
二、思的培養:構架知識體系,激發高階思維
“思”是學習的核心,是“學”的深入表現,沒有思維活動,學習也就不可能真正發生。杜威認為,學習就是要學會思維。每一堂課都應該是思維的傳遞。
(一)教師活泛思維,鼓勵學生繪制思維導圖
教師在長期教學中積累了許多經驗,這些經驗對教學來說是寶貴的。但是,有時經驗也會阻礙人的思維發展,形成思維定式。當前,各種參考書、教案非常豐富,但如果過度依賴資料,教師的思維水平就會處于一種“不費力”的停滯狀態,導致教師的思維失去活力。
美國課堂普遍采用“結構圖”“思維導圖”或“解決問題的程序方法”“學生活動的步驟”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踴躍展示。在我國課堂上,教師也必須是個思想者,建立起立體的思維框架,整體把握學科教學內容的結構,激勵學生掀起“頭腦風暴”。思維導圖式的板書,可使每節課的教學內容更凝練簡潔。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紙的發明》時,讓學生分別從“造紙術發明以前”“西漢時代”“東漢時代”“后來”四個時間段梳理文章所呈現的內容,在梳理過程中,竹片、木片、帛、麻紙、蔡倫紙的優缺點一目了然。
教師鼓勵學生合作繪制思維導圖,使思維可視化,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學生繪制學科思維導圖主要分為三類:一是針對課堂教學繪制的預習、學習、復習的思維導圖,往往是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完成的;二是單元思維導圖,由小組共同制作,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完整的單元知識架構;三是專題性思維導圖,可能是復習階段對某項知識的歸類,可能是整本書的閱讀感悟,也可能是針對某項活動所創作的思維導圖。學校每學期舉行思維繪圖比賽,通過評比、展示,進一步培養學生合作繪圖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激發其深度思維
杜威認為,好的教學必須能喚起學生的思維并且能培養學生優良的思維習慣。什么才是優良的思維習慣?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思維能力呢?北京語言大學教育測量研究所所長謝小慶指出,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發展學習者的審辯式思維能力。審辯式思維作為一種高階思維,是指一個人對于資訊的重述、分析、比較、應用和評估的能力。當今社會,資訊非常復雜,學生只有具有審辯式思維能力,才能在所有可能的答案中做出最合適的選擇,獲取最佳效果。
例如,教學《景陽岡》時,有學生批判武松任性的行為,認為他不聽店主的勸說,喝了十八碗酒是沒有節制的表現;看到榜文后依舊上山的行為是魯莽的表現。我們不能因為他打死了老虎的威武,就忽略了他身上魯莽、剛愎自用的缺點。通過討論,學生們紛紛表示,武松還是應該遵從社會規則,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又如,教學《扁鵲治病》時,有學生質疑:扁鵲明知蔡桓侯有病,但是沒有留下來為其治病,實在不能算良醫。針對這一質疑,筆者和學生一起研究春秋時期社會的性質、蔡桓侯的個性、中醫救人的特征等。通過質疑、探究、明辨,學生們感受到了扁鵲的德藝雙馨和無能為力,對人性的解讀更深刻。強烈的好奇心和創新思維是發明創造的動力。教育的使命應當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激發其深度思維。
三、問的引領:激發提問熱情,聚焦提問路徑
杜威認為,高階思維不是自然發生的,它是由“難題和疑問”或“一些困惑、混淆或懷疑”引發的,高階思維的發生就是“反思—問題生成—探究、批判—解決問題”的過程。可見,問題是開啟高階思維的動力[3]。而現實教學中面臨的問題是學生要么不問,要么問得廣泛、空洞。
(一)教師示范提問,把握主問題
最好的引領是示范。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提高自己設計問題的能力,要在認真研讀教材的基礎上設計能夠引發學生思考、討論、理解、品析、創造的核心問題。“主問題”是教學內容的靈魂,可以建構、串聯課堂上的教學活動。如果學科教學是“樹”,那么主問題就是“干”。如在教學《四季之美》時,筆者帶領學生讀通、讀熟后,提出主問題:四季之美,分別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樣寫出四季的美的?從品讀文字到感悟寫法,層層遞進,螺旋上升。教學因主問題的構建而變得簡潔、高效。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聚焦提問路徑
美國著名學者布魯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4]。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從預習開始,課前教師要利用“預學案”讓學生自主學習,進行質疑。教師要向學生傳授提問題的方法,如抓題眼、抓中心、抓關鍵處、抓歧義處等。
如教學《好的故事》時,筆者先讓學生根據題目猜猜文本可能寫什么,學生紛紛表示文本寫的很可能是一個有趣、好玩、開心的故事。然后,筆者引導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指導學生朗讀文本的前兩個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讀出文本中蘊含的痛苦、迷惘、孤獨、落寞等情緒。對此,學生紛紛質疑:課文題目是“好的故事”,魯迅為什么總在描寫“昏沉的夜”?課文題目是“好的故事”,為什么文章結尾要寫“夢境破碎”?筆者就是從文本的“矛盾”處入手,激起學生的認識沖突,拓寬學生思維的張力,使學生主動提出問題。
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聚焦提問路徑,讓學生的質疑漸入佳境。
四、履的堅守:持久主動履行,提升學科素養
(一)教師敢于實踐,營造物態文化
陶行知先生認為,知識有真有偽。思想與行動結合而產生的知識是真知識,真知識的根是安在經驗里的。教師應該是主動的實踐者,要想方設法地創建物態文化場地。
在操場邊的荒地,筆者帶領學生開墾“行知小農場”“蠶桑墾牧園”,栽種語文、數學、科學教材中出現的常見的花草樹木。在實踐中,師生共賞桃李杏、梅竹蘭,共品桂花香、菊花香,一起丈量土地的面積,計算果實的收成。在實踐操作中,一篇篇富有真情的文章、一份份翔實的科學數據、一道道數學實踐題從師生雙方的筆尖流淌,這是落實新課改精神、提升學生素養的最佳途徑。
(二)開展多樣活動,塑造健康人格
約翰·D·布蘭思福特認為,學校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為學生能夠靈活地適應新的問題和情境而做準備。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把時間花在學習復雜的科目和解決他們認為有趣的問題上。讓學生有機會應用知識去創造產品和使他人收益,尤其能對學生起到激勵作用[5]。教師既要鼓勵學生發揮特長,參與各類社團;也要督促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提升關鍵能力和必備素養。如讓性格內斂的學生做學校、班級文化的小小講解員;讓大大咧咧的學生做班級衛生檢查員、圖書管理員。雖然這些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容易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但是經過實踐、糾錯,他們的性格會趨于成熟,人格會更加完善。
當然,學、思、問、履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為滲透、互為促進的。學,是師生雙方利用一切時空進行學習,不僅指閱讀、聽課,還包括觀察、實驗、反思、品鑒、實踐;思,不只是狹義的“想”,而是指提高師生雙方的深度思考力,包括增加“思考的模型”,碰撞觀點,批判、質疑、創新,乃至用各種方式讓思維可視化;問,是指師生雙方在學習、思考、行動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一種雙向的提問;履,不只是簡單的行動,更是師生雙方采用各種形式,如口頭表達、傳授講解、撰寫文章、繪畫實驗、身體力行,將學、思的內容呈現出來。這四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學思問履”教學思想旨在滲透,重在靈活運用。就如一個人通過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認識這個世界一樣,我們需要盡可能多地運用各種感官,但如何運用,哪種效果最好,取決于個人喜好和感受。恰當、合理地運用學思問履,能讓師生雙方的學習達到最優,讓每一個鮮活的生命向著陽光肆意蓬勃生長。
[參考文獻]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箴言[M].朱永新,編.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43,117.
萬偉.課程的力量:學校課程規劃、設計與實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76-177.
黃遠.“我們的第一場雕塑展”:基于真實情境的項目式教學[J].中國中小學美術,2021(3):20-23.
約翰·S·布魯巴克.教育問題史[M].單中惠,王強,譯.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12.
約翰·D·布蘭思福特.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拓展版)[M].程可拉,孫亞玲,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