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芳 張超 武建輝 王治國 孟繁斌 樊華 王永勝



[關鍵詞] 生態環境;水土保持率;變化趨勢;水土保持功能
[摘 要] 為明確新時代新階段水土保持目標任務,準確評價水土保持工作成效,科學推進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水利部黨組創造性提出“水土保持率”的概念。水土保持率的變化分析研究對推動水土保持工作、推進生態文明及美麗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以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土壤侵蝕遙感調查數據、2011年全國水利普查數據、2020年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成果數據為基礎,從全國、省級、不同經濟區域三個維度計算并分析了1990—2020年全國水土保持率的變化,總結了水土保持率的變化趨勢及在四個經濟區域的總體分布格局,并從水土保持率在推動水土保持職責壓實、管理工作抓實等方面的應用以及轉變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方向等角度提出了建議。
[中圖分類號] S1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0941(2023)09-0006-04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將其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并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了“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的戰略目標[1]。水土保持是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為明確新時代新階段水土保持目標任務,準確評價水土保持工作成效,科學推進水土流失綜合防治,2019年10月,水利部黨組創造性提出“水土保持率”的概念[1]。
1 指標定義及提出的意義
水土保持率是指區域內水土保持狀況良好的面積(非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是水土流失預防治理效果和自然稟賦水土保持功能在空間尺度的綜合體現[2]REF_Ref1509\r\h。水土保持率的提出為水土保持成效評估提供了客觀有效的衡量指標,是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落實情況的可量化的一項綜合性評價指標。
2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土壤侵蝕遙感調查、2011年全國水利普查、2020年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的數據。
1)第一次全國土壤侵蝕遙感調查數據。調查時間為1989—1990年,主要采用1985—1986年時段的MSS衛片,重點地區選用1∶10萬比例尺的尖兵衛星影像或1∶3.5萬比例尺的航空相片[3]。
2)第二次全國土壤侵蝕遙感調查數據。調查時間為1999—2000年[4],主要采用1995—1996年時段的TM圖像數據,無法獲得該時相數據的地區采用其他影像[3,5]。
3)2011年全國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況普查數據。普查時間為2011年,主要采用2009—2010年2.5 m分辨率的衛星影像,并結合抽樣調查獲取土壤侵蝕數據[6-7]。
4)2020年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成果數據。調查時間為2020年,在主要采用2020年2 m分辨率衛星影像進行調查的基礎上,
通過中國土壤流失方程和風力侵蝕模型進行計算分析,獲取土壤侵蝕強度數據[6]。
2.2 分析方法
依據獲取的數據,從全國、省級、不同經濟區域三個維度計算、分析水土保持率動態變化情況(未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土壤侵蝕遙感調查時,重慶市屬于四川省,為保留原始數據情況,本研究根據各年份實際行政區劃進行水土保持率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全國水土保持率動態變化分析
全國1990、2000、2011、2020年水土保持率分別為60.93%、62.14%、68.53%、71.26%,水土保持率呈現出穩步提升的趨勢(見圖1)。其中,1990—2000年年均增長0.12個百分點;2000—2011年年均增長幅度最大,為0.58個百分點;2011—2020年年均增長幅度為0.30個百分點。雖然2011—2020年較2000—2011年增速有所下降,但總體還處于逐漸增長階段。
3.2 各省份水土保持率變化分析
從各省份水土保持率及其變化趨勢統計結果(見表1)可以看出,吉林、上海、廣東、廣西、海南5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土保持率在2011年有所下降,其余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土保持率整體均呈穩定上升趨勢。
從圖2可看出,1990年各省份水土保持率存在較大差距,其中山西、內蒙古、遼寧、貴州、陜西、甘肅、寧夏、新疆8省(自治區)水土保持率低于全國平均值,水土保持率最低的省份為寧夏,僅為25.05%。
從圖3可看出,2000年有山西、內蒙古、四川、貴州、陜西、甘肅、寧夏、新疆8省(自治區)水土保持率低于全國平均值。1990—2000年間,遼寧省水土保持率有所提高,并超出全國平均值;寧夏水土保持率也有所提高,但仍為水土保持率最低的省份。
從圖4可看出,2011年有山西、內蒙古、重慶、陜西、甘肅、寧夏、新疆7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土保持率低于全國平均值。
2000—2011年間,四川、貴州兩省水土保持率提高,超越了全國平均值,其他大部分省份水土保持率也明顯提高,水土保持率差距逐漸縮小。
從圖5可看出,2020年山西、內蒙古、重慶、陜西、甘肅、寧夏、新疆7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土保持率均得到提升,但仍低于全國平均值。各省份水土保持率差距進一步縮小。
3.3 不同經濟發展區域動態變化分析
水土保持率高低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自然本底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對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4個經濟區域的水土保持率變化規律進行分析,研究水土保持率與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對水土保持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圖6可以看出,30 a間,我國水土保持率在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等經濟區域的分布總體格局略有改變。雖然東部地區水土保持率一直最高,西部地區一直最低,但是2011年以前東北地區位居第二,中部地區位居第三,2011年以后中部地區水土保持率快速上升,高于東北地區位居第二。總體來看,2020年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水土保持率均大于80%,只有西部地區低于全國平均值。
同時,從圖6可看出,不同區域水土保持率的變化差異也很明顯。1990—2000年,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水土保持率均有所提高,但西部地區水土保持率呈下降趨勢;而2000—2011年,西部地區水土保持率增幅明顯高于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
3.3.1 東部地區
東部地區1990—2000年間,水土保持率大幅提高,年增長幅度達0.6個百分點,其后水土保持率增長趨勢逐漸平穩。東部地區水土保持率穩定提高的原因主要有:①東部地區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地勢平坦,水熱條件好,植被恢復快,治理效果好;②水土流失基數小、強度較低,治理比較容易;③地區經濟相對發達,水土流失治理標準較高。
3.3.2 東北地區
1990、2000、2011和2020年,東北地區水土保持率分別為71.43%、77.27%、77.71%和80.88%,水土保持率總體呈增長趨勢。1990—2000年,水土保持率增幅最大,年增長幅度達0.58個百分點;2000—2011年水土保持率增幅較小,年增長幅度為0.04個百分點;2011—2020年水土保持率年增長幅度提高到0.35個百分點。
3.3.3 中部地區
1990—2000年,水土保持率增幅最大,年增長幅度達0.75個百分點;2000—2011年水土保持率年增長幅度為0.66個百分點,水土保持率持續提高并超出東北地區,位居第二。
3.3.4 西部地區
1990—2000年,西部地區水土保持率呈下降趨勢;2000—2011年西部地區水土保持率以年增長0.68個百分點的速度快速增長;2011—2020年水土保持率增速基本與其他區域并行。2000年以來,西部地區水土保持率快速提高的原因主要有:①持續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程度高;②土地利用結構優化,有利于降低水土流失強度;③城鎮化發展加快,農村人口減少,人類活動對水土資源影響減弱。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1)根據產生的原因,水土流失尤其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不可能完全消失[1]REF_Ref122991118\r,水土保持率最終會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值[8]REF_Ref1921\r\h。30多a來,我國水土保持率快速提升,目前已達到相對較高水平,上升空間有限,上升速度逐步減緩。
2)在幾十年堅持不懈的治理下,我國水土流失面積持續減少、水土保持率穩步提高,但我國自然稟賦條件決定了水土流失量大面廣,重點區域水土流失依然嚴重。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還應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在嚴格控制新增水土流失的同時,加快對現有水土流失的治理[1]REF_Ref122991118\r,補齊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短板。
3)從各省份水土保持率變化情況來看,山西、內蒙古、陜西、甘肅、寧夏、新疆6省(自治區)水土保持率雖逐年增高,但始終低于全國平均值;貴州省水土保持率平穩增長,并于2011年超出全國平均值。
4)從區域變化分析,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4個經濟區域水土保持率基本呈現上升趨勢,總體格局仍然是東部地區水土保持率最高,其次為東北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最低,不同區域的變化差異明顯。
4.2 建議
1)充分發揮水利部門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牽頭作用[9]REF_Ref16483\r\h,協調各有關部門,將水土保持率作為重要約束性指標納入相關規劃目標[10]REF_Ref3054\r\h,建立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制度,推動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和相關部門水土保持職責進一步壓實。
2)切實抓好水土保持率在管理工作中的應用,結合美麗中國建設評估、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和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等按年度進行考核評估[1]REF_Ref122991118\r\h,強化考核結果應用。通過評估制度的建立健全,推動水土保持率分階段目標順利完成。
3)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條件差距較大,應結合實際確定不同的工作任務重點和方向。水土流失嚴重區域、經濟欠發達地區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必須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提升治理質量和水平,以充分發揮水土保持在改善生態環境、維護和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發展農村經濟中的作用。
4)我國東中部地區水熱條件好,水土流失相對輕微,治理質量和成效相對穩固,同時經濟發展較快,應進一步提高水土保持在水源涵養、水質維護、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的功能,強化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態服務價值的提升[11-13],率先將水土流失治理方式從減量降級轉向提質增效[1]REF_Ref122991118\r,以滿足該區域人民群眾對更多生態產品和更美好生活的需求[11]REF_Ref5382\r\h,實現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
5)完善水土保持政策措施和激勵機制,發揮好中央投入的撬動作用,支持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水土保持,形成水土保持工作合力,全力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滿足百姓需求。
(致謝: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在數據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致以由衷的感謝!)
[參考文獻]
[1] 蒲朝勇.科學做好水土保持率目標確定和應用[J].中國水土保持,2021(3):1-3.
[2] 曹文洪,寧堆虎,秦偉.水土保持率遠期目標確定的技術方法[J].中國水土保持,2021(4):5-8,21.
[3]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水土流失防治與生態安全:水土流失數據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22-30.
[4] 劉四中.安徽省三十年水土流失變化趨勢分析[J].治淮,2017(2):57-59.
[5] 曹夏雨,張亞琳,趙妍,等.晉陜蒙接壤區1990—2020年水土流失動態變化[J].水土保持通報,2021,41(6):133-138.
[6] 高云飛,張棟,趙幫元,等.1990—2019年黃河流域水土流失動態變化分析[J].中國水土保持,2020(10):64-67.
[7] 高健翎,殷寶庫,張建國,等.黃河中游多沙粗沙區水土流失動態變化分析[J].人民黃河,2016,38(10):111-114.
[8] 樊華,王治國,李小芳,等.我國水土保持近遠期目標指標研究[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9(9):152-156.
[9] 蒲朝勇.推動新階段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與舉措[J].中國水利,2022(7):6-8.
[10] 王治國,張超,王春紅.關于我國水土保持頂層設計若干重要關系的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6,14(5):145-150.
[11] 焦居仁,史立人,牛崇桓,等.我國東中西部水土保持發展戰略[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6,4(5):1-6.
[12] 張超,王春紅,王治國,等.基于水土保持功能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體系[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7(11):67-71.
[13] 張超,王治國,凌峰,等.水土保持功能評價及其在水土保持區劃中的應用[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6,14(5):90-99.
收稿日期: 2023-05-11
基金項目: 水土保持業務項目(126214000000201005)
第一作者: 李小芳(1990—),女,山西中陽人,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規劃與設計工作。
E-mail: lixiaofang@giwp.org.cn
(責任編輯 徐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