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 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清水縣
[摘 要] 清水縣屬寧南隴東丘陵溝壑蓄水保土區,山多川少,溝壑縱橫,土壤侵蝕以水力侵蝕為主,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4 800 t/(km2·a),水土流失嚴重。多年來,清水縣狠抓水土保持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 477.01 km2,但仍有534.99 km2水土流失面積需治理。為開創水土保持新格局,助推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清水縣提出全面推動規劃引領總抓手、全面提升綜合治理成效、全面落實預防監督保障機制等發展思路,采取整合多部門項目、強監管、強監測等對策。
[中圖分類號] S157[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000-0941(2023)09-0032-03
清水縣位于天水市東北部、隴山西南麓渭河北岸支流牛頭河流域,屬寧南隴東丘陵溝壑蓄水保土區,有盤龍山、筆架山、化嶺山、高峰科梁“四大山系”和牛頭河、葫蘆河、渭河、長溝河“四大水系”,土地面積2 012 km2,其中耕地面積6.27萬hm2。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8.8 ℃,年均降水量546.8 mm。縣域內山多川少,溝壑縱橫,土壤侵蝕以水力侵蝕為主,伴有風力和凍融侵蝕,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4 800 t/(km2·a),年均土壤侵蝕量700萬t,年均沖刷深度3.1 mm,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
1 取得的成效
清水縣積極貫徹落實上級水土保持工作要求,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為目的,堅持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保護同步推進;堅持創新機制與嚴格監管同步抓實,以高位、高速、高質的“三高”要求,積極參與水土保持“放管服”改革,全面開展生產建設項目監督檢查;認真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科學推進坡耕地治理項目,積極爭取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項目,全面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特別是“十三五”期間,清水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總體要求,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的水利發展改革總基調,積極探索和實踐水土保持工作新機制,大力發展水土保持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效。“十三五”期間,共爭取政府補助資金3 922萬元,完成水土保持重點項目6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1 km2。
截至2022年底,全縣18個鄉鎮已有郭川、賈川、豐望等12鄉鎮158個行政村實現梯田化,先后建成郭川鎮槐樹梁、寺下河流域,金集鎮水清梁流域等23條精品示范小流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 477.01 km2,其中新修梯田561.63 km2,營造水保林585.15 km2,栽植經濟林77.12 km2,種草175.04 km2,生態修復78.07 km2;修建谷坊1 720座,溝頭防護12處,配套田間道路810 km。共完成投資6.14億元,森林覆蓋率達到38.02%,林草覆蓋率達到59.27%,水土保持率達到73.41%。依托生產建設項目專項整治,摸排重點生產建設單位86個,建立違法違規生產建設項目臺賬37個,審批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表)65個,收繳水土保持補償費1 220萬元,有效遏制了人為水土流失現象,初步形成了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水土保持工作局面,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2 水土流失現狀
受地貌、地形、水文地質條件的影響,清水縣水力侵蝕嚴重,特別是郭川、金集、土門、遠門等鎮,有大量裸露荒坡地,溝道下切嚴重,土壤侵蝕模數高達5 300 t/(km2·a),年土壤侵蝕量為2.06萬t,林草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截至2022年,清水縣水土流失面積仍有534.99 km2,占全縣土地面積的26.59%。2013—2022年,清水縣雖實現了水土流失面積、強度雙下降(見表1),但總體變化不大,水土流失面積僅減少了67.71 km2,年均減少6.77 km2,治理程度低,水土流失形勢嚴峻。
3 高質量發展思路
依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結合縣域水土保持發展現狀,打破傳統的、固有的治理模式,突出生態建設舉措,構建“大水保”生態安全格局,以綠色發展促水保高質量發展。
3.1 全面推動規劃引領總抓手,明晰水土保持目標
依托現狀水土保持工作,按照“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科學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針,推進預防、治理、監督、管理為一體的規劃,確保項目論證、規劃、設計、建設、監管協同推進。在規劃上應突出四個方面:一是頂端規劃要全包含,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思路,結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制定好、落實好縣域水土保持“十四五”規劃;二是局部規劃要連片,結合梁峁溝壑區、土石山區、河谷階地三大土地類型,集中連片分層設計,精準確定水土流失防治任務和目標;三是流域規劃要有重點,圍繞縣域短期和中長期規劃,以及“十四五”末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55%、坡耕地應整盡整的目標,在“一河兩廊八流域”(“一河”指清水縣牛頭河,“兩廊”指沿牛頭河兩岸的南北兩山系,“八流域”指牛頭河一級支流的重點流域)中劃出重點治理項目;四是專項規劃要重實效,緊盯“治山、治水、治污、致富”綜合效益,科學編制“山綠、水清、景美、民富”水土保持專項規劃,著力推進新時代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
3.2 全面提升綜合治理成效,充分發揮水土保持效益
堅持流域治理、環境治理兩手抓,在項目建設上突出三個方面: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夯實工作責任。建立縣級領導親自抓、部門領導具體抓、鄉鎮領導配合抓的領導負責機制,健全行政干部抓治理保效益、技術干部抓技術保質量的行政技術“雙軌”責任制,完善村級干部抓好管護的長效機制,形成全縣上下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強化宣傳培訓,營造濃厚的水土保持社會氛圍。三是從嚴落實責任考核制度,嚴格兌現獎懲。將水土保持工作納入全縣目標責任考核,不斷提升評比標準,增強部門和鄉鎮抓水土保持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確保治理效益充分發揮。
3.3 全面落實預防監督機制,切實維護水土保持秩序
按照“防治并重,預防為主”的方針,全面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認真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在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監管方面應突出“兩創新一從嚴”:一是創新體制機制,推進月調度、季匯報、年考核,加強部門協作機制,暢通資金保障渠道,推動政府和行業部門重視起來;二是創新監管手段,全面實行數字化監管,穩步提升監測數據質量,實現監管規范化、標準化、自動化;三是從嚴打擊違法違規行為,推進水土流失動態巡查全覆蓋和生產建設單位水土保持違法違規整治約談全覆蓋,對疑似違法違規項目分類造冊、建立臺賬、逐宗處理、銷號,加強水土保持行政執法與司法銜接,對破壞生態行為采取“零容忍”。
4 對策
在深刻領會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以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要求的前提下,綜合分析清水縣經濟、社會、生態發展態勢,充分發揮水利部門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牽頭作用,整合發改、農業農村、自然資源、林草、生態環境等部門的項目、資金,優化土地資源,同步推進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
4.1 整合多部門項目,以項目促發展
依托“一河兩廊八流域”地理條件,清水縣西北部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重點,規劃建設高產穩產田;東南部以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為重點,突出小流域綜合治理;在西部片區玉屏梁一帶的東溝河流域,北部片區蒲魏梁一帶的甘草溝流域、四合川流域,東部片區莜麥嶺梁一帶的店子溝流域、車套河流域、電桿河流域,南部片區筆架山梁一帶的磨兒溝流域、邢來溝流域規劃建設沙棘生態林。在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坡耕地整治、淤地壩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等項目時,極力向自然資源部門實施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土地整治項目,文化旅游部門實施的馮河草原旅游項目,農業農村部門實施的高標準農田項目等靠攏“拼盤”,激發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在生態保護、產業開發、促進旅游業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特別是淤地壩工程應與農業農村部門建成的東部核桃產業區和西部蘋果產業區相配套,在改善區域小氣候的同時,不僅能攔洪蓄水,減少入河泥沙,還可保障區域內果園及農田灌溉,促進養殖、旅游等產業發展,使水土保持工作在鄉村產業及生態建設中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
4.2 強監管,堅守生態安全邊界
一是堅持源頭監管。實行最嚴格的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提高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查的技術標準,全面優化水土保持方案,對不符合生態保護和水土保持要求的項目,堅決不予審批。二是堅持質量監管。實行最嚴格的水土保持監督執法,采取行政處罰和聯合懲戒相結合的方式,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查處力度,對典型案件嚴格查處,增強監督執法工作的震懾力和影響力。三是堅持全過程監管。實行最嚴格的水土保持事前、事中、事后監管,按照“防治并重,預防為主”的方針,認真落實“三同時”制度,科學規劃水土流失治理項目建設布局,從源頭上預防水土流失,以水土保持方案編制、監測、驗收報告編制等技術服務為重點,持續開展水土保持日常監管,定期開展預防監督專項執法檢查和聯合執法檢查,實現轄區內生產建設項目監管“雙覆蓋”。
4.3 強監測,提升蓄水保土能力
一是按照《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 277—2002),規范清水縣湯浴河流域溫泉水土保持監測點的各項工作,每季度至少召開一次監測專題安排部署會議,定期、不定期進行監督檢查;二是制定監測設施設備運行維護、水土流失觀測、數據整理報送、監測人員崗位職責等制度,實現監測點規范化、標準化管理;三是對現有監測點進行提升改造,新增坡度5°、10°坡面徑流場,實時監測縣域水土流失及土壤侵蝕狀況,為研究全縣水土流失基本規律,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支撐。
收稿日期: 2023-04-10
第一作者: 毛應強(1978—),男,甘肅清水人,高級工程師,學士,主要從事水利、水土保持工程規劃設計和施工管理等工作。
E-mail: 1023816162@qq.com
(責任編輯 張緒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