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方,王丹
大連海事大學
19世紀,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先后開始了工業大革命,資本主義城市化不斷加深。但是,城市的發達和繁榮與農村的衰敗與落后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目睹此景,馬克思、恩格斯探尋城鄉發展的一般脈絡,把握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揭示了城鄉分離對立的原因和實質,形成了馬克思恩格斯城鄉發展思想。
工業革命改變了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生活,也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產生了巨大變革。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廠制度迫使家庭作坊制度慢慢退出歷史的舞臺,生產資料與勞動產品分離,勞動者是一無所有的無產者,靠著出賣自己的勞動獲取僅僅能維持自身生存的工資,而工人所獲的工資多少取決于社會生產對于工人勞動力的需求。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勞動者被迫成為機器附庸,勞動過程與自身相異化。
資本主義所宣揚的自由、平等與現實形成鮮明的對比,將資本主義虛偽利己的嘴臉公之于眾。在面對巨大的城鄉差別與勞動人民悲慘的生活狀況,無數學者從不同研究角度對資本主義下城鄉分離對立的動因進行了考察,闡明了未來城鄉融合的美好憧憬,然而他們卻囿于當時的時代條件,未能指明科學的道路。馬克思恩格斯堅持唯物史觀立場,在批判地借鑒了前人思想的基礎上,探索出了城鄉發展的一般規律。
1.城鄉依存階段
城鄉依存階段是城鄉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上,城市和鄉村融為一體,沒有明顯的分離特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城鄉依存階段是從蒙昧時代的低級階段開始的。此時,社會生產力低下,人類居無定所,靠著自然果實飽腹。隨著火的使用,人類可以打破氣候地域的限制尋找適宜的居住場所。同時,人類開始學會制作生產工具和生活工具,生產工具不斷升級,可以獲取較以前來說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此時,人們可以制造一些簡單的木屋去居住,早期鄉村的萌芽形成了。
2.城鄉分離階段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社會分工產生并不斷發展,城市和鄉村開始分離,各自以獨立的形態登上歷史的舞臺,并在分離過程中走向對立?,F代大工業的發展推動了城市在數量上的激增,城市力量空前壯大,城市與鄉村所代表的不同利益集團開始了對發展資源的爭奪。“它建立了現代的大工業城市——它們的出現如雨后春筍——來代替自然形成的城市。凡是它滲入的地方,它就破壞手工業和工業的一切舊階段。它使城市最終戰勝了鄉村。”[1]在這場為各自利益而戰的博弈中,城市逐漸占據主導地位,開始了以損害鄉村發展為代價謀求自身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內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業勞動和農業勞動的分離,從而引起城鄉的分離和城鄉利益的對立?!盵2]簡言之,隨著第一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奴隸社會的產生,城鄉的分離和對立就產生了。三次社會大分工的層層推進,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不斷推動城鄉之間分離進程的加快。城鄉之間的矛盾沖突不斷加深,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走向頂峰。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城市慢慢發展成集人口、資本以及交通運輸于一體的社會中心,而農村則是在發展慢慢變成從屬地位。破產的手工業小作坊和農民涌入城市謀生,勞動力的增多使得城市人口擁擠,居住環境惡劣。勞動力的價格變得低廉,勞動人民食不果腹,在資本主義生產下被剝奪了健康發展的權利。
3.城鄉融合階段
馬克思、恩格斯在探索城鄉融合階段時指出,城鄉融合階段的產生具有客觀性和必然性。城鄉融合發展階段是城鄉發展的最終階段,它的實現一方面是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又是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必要條件。換句話說,城鄉融合階的實現是物質社會發展的客觀結果。在共產主義社會,城鄉對立和城鄉差別將消失,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利益差別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農村和城市的優點于一體的社會綜合體,社會生活多樣性最終會實現。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城鄉關系發展規律的過程中,始終將思想理論的立足點放在人的全面發展之上,批判了城鄉對立造成人的畸形發展、揭示了城鄉融合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城鄉融合發展是人實現自身價值、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客觀條件。
1.城鄉對立的必然
城鄉對立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下發展的必然結果,它一方面代表著生產力的發展達到了新的階段,另一方面它用城鄉之間激烈的矛盾沖突反映著城鄉背后不同利益體之間的斗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鄉分離對立的根本動因是生產力?!胺止ぃ止さ碾A段依賴于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盵3]生產力的發展決定了社會分工形式的變化發展,也決定了私有制形式的不斷變化,是城鄉分離對立的根本物質力量。城市在生產力和分工的進一步的發展中謀取到巨大利益,在城鄉分離中逐步走向統治地位。自城鄉分離之日起,城市與鄉村背后所代表的不同利益集團就開始了利益斗爭,在沖突中城市逐步走向統治地位。
私有制的產生為城鄉分離對立提供了制度保證,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達方式,對同一件事情,一個是就活動而言,另一個是就活動的產品而言?!盵4]分工和私有制是生產力達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城鄉對立只有在私有制制度下才能存在。在私有制制度下的社會,城市所代表的“精神勞動”和鄉村所代表的“物質勞動”分離并且對立,城鄉區域分別代表不同部門和功能特征。私有制度的產生和發展,就為工農業的對立發展、城鄉區域爭奪自身發展提供了合適的制度保證。
2.城鄉對立的意義
城鄉分離對立階段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城鄉分離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分工,伴隨著私有制的產生而發展并最終隨著私有制的滅亡而融合。城鄉對立一方面作為社會進步在城鄉關系上的客觀反映,是私有制條件下商品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另一方面,在城鄉分離對立的發展過程中孕育著城鄉融合的實現因素。首先,分工形式的變化進一步為生產力的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為城鄉融合發展的實現提供必要條件。同時,城鄉生產力的水平還沒有發展到生產關系無法容納的階段。城市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仍然可以帶動鄉村發展,城鄉差距減少,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現實可能。其次,在城市化的發展進程中,涌現出了大批無產階級。無產階級的力量磅礴增長,在城鄉對立中他們受到的壓迫和剝削最大,革命愿望最為強烈,這就為城鄉融合發展的實現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但是,不可忽視的是,城鄉分離對立階段下,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資本家罔顧自然生態的持續健康發展,過度使用生態資源,對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威脅??傊?,城鄉分離對立階段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孕育著城鄉融合發展實現的萌芽。
3.城鄉統籌發展論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對于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然性和實現路徑作出了科學表述:“消滅城鄉之間的對立,是共同體的首要條件之一,這個條件又取決于許多物質前提,而且任何人一看就知道,這個條件單靠意志是不能實現的(這些條件還需詳加探討)?!盵5]他們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視角為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路徑提供了基本準則,為城鄉發展趨勢提供了科學指引。
首先,要想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就必須推動生產力達到高度發達水平,并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推動生產力在程度上、范圍上、布局上全面均衡發展。在發展程度上,要大力發展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根本保證。在發展范圍上要實現在城鄉、工業、農業領域共同發展。既利用好城市發展優勢帶動鄉村高質量發展,又推動工業科技與農業發展相結合,推動城市和鄉村從“你是你,我是我”階段邁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階段繼而實現“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融合發展階段?!按蠊I在全國盡可能平衡地分布,是消滅城市和鄉村分離的條件,所以從這方面來說,消滅城市和鄉村的分離,這也不是什么空想。”[6]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使大工業帶來的成果盡可能平均地惠及鄉村和城市,同時使人口分布盡可能地平均,為打破城鄉對立、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創造條件。
其次,從根本上變革生產關系,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實現路徑。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盵7]只要私有制還存在,城鄉對立和城鄉差別就無法得到解決。在私有制的制度下,城市化進程易損害鄉村利益畸形發展。因此,實現城鄉融合必然要在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社會中進行。
馬克思恩格斯城鄉發展思想其蘊含的理論價值仍然灼灼生輝,在中國的大地上散發著旺盛的生命力,為推動我國發展提供強大啟示,具體如下:首先,要發揮好城市作用,推動農村小農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城鄉發展方式的不同是導致城鄉差別的重要因素,要用城市工業化大發展帶來的優勢帶動農村生產力的全面發展,為農村發展方式的變革提供物質力量。其次,利用科技創新成果普及和強化農村機械的使用,推動農業新技術的使用,促進農村生產率的提高;提高農村教育水平,注重農民文化水平和素質的提升,以及要鼓勵農民發展合作經濟,積極推動農村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最后,要全方位改善農村發展環境,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在經濟方面,優化農村投資環境,吸引資本投入,推動農村產業快速發展;在政治文化方面,要積極弘揚農村優秀文化和優秀習俗,推動城鄉文化相結合;在生態發展方面,要重視農村在生態保護發展上的重要作用,重視農村生態的生態功能,推動城鄉生態融合。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在實現鄉村振興、推動城鄉差距減少上有所成就,但是發展問題依然存在。新時代,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必須系統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城鄉發展思想,將城鄉關系發展規律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城鄉思想,為破解世界城鄉問題提供中國智慧;必須深刻把握城鄉關系發展本質以及中國城鄉發展主要矛盾,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必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著力解決城鄉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創造堅實的物質基礎、制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