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芹
湖北怡和安泰醫藥有限公司
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帶量藥品集中采購模式自2000年左右開始逐步實施,并在2010年左右取得了初步的改革成果。在此期間,帶量藥品集中采購模式有效降低了醫療體系中藥品價格虛高的現象,并進一步提升了治療用藥的質量。但直到現在,我國帶量藥品集中采購模式依然處于發展和完善的階段,為了進一步發揮帶量藥品集中采購模式的優勢,還需要深入展開當前推廣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了解問題的同時有效解決問題,才能進一步建立良好的醫藥市場秩序,為我國醫藥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可靠的基礎。
相較于傳統單品購買的方式,帶量藥品集中采購模式下政府或者醫療機構可以通過招標等方式來確定藥品的價格,然后根據藥品的用量進行規?;少?。在規?;少彽倪^程中,可以通過更低的價格采購到合理數量的藥品。同時,由于帶量藥品集中采購的規模相對較大,政府、醫療機構在采購的過程中能夠為供應商提供較高的利潤空間,對于降低供應商的經營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而在規模效應的支持下,藥品的采購成本得到有效的降低,對于患者以及醫療機構的經濟壓力都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同時,在規模化采購的過程中,帶量藥品集中采購模式更容易實現對藥品利潤空間的壓縮。在醫療機構、政府按照比例合理使用藥品的過程中,可以對藥品生產企業的生產計劃進行有效的指導。而生產企業則需要進一步控制生產成本,從而壓低藥品售價,以進一步獲得帶量藥品集中采購過程中的中標幾率。這種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制藥企業在市場不確定情況下產生的生產風險,從而更有效地展開利潤壓縮,使自己的產品符合政府以及醫療機構的采購要求。
由于采取公開招標的制度,在集中采購的過程中各項信息都能通過公開的方式接受競標商、市場、公眾的多方面監督。由于政府、醫療機構在發布招標公告時,需要公開展示各方面的采購信息,使各方面信息得到共享的同時,能夠保證采購過程的公開、公平、透明性,從而有效減少藥品供應商之間的不當競爭。其次,公開透明性也對藥品供應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供應商的信譽度、資質、能力都成為集中采購中標的重要內容,因此對于保障藥品的供應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而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帶量藥品集中采購模式通過規模化效應降低藥品價格的同時,公開的信息還可以對劣質藥品進行嚴格的監控和防范,從而有效避免商家過度宣傳、不合理營銷對醫生開藥選擇、診治方案帶來的不良影響,為進一步保障醫療機構和患者的權益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帶量藥品集中采購模式在應用與發展的過程中,由于藥品的供應量是事先約定的,因此在用藥的過程中幾乎不會出現藥品短缺、緊缺的現象,可以極大提升用藥的連續性,并進一步提升藥品服務的質量。其次,由于在少量多品種的選擇機制下,藥品得到了更加嚴格的篩選和監督,在規范用藥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用藥的質量,使患者用藥的過程中能夠明確藥品的種類、用藥的方式。同時,由于帶量集中采購的過程中極大降低了用藥成本,因此可以降低患者安全用藥的門檻,使患者也更加重視藥品的用藥質量,避免不合理用藥對治療病癥帶來的不良影響。此外,帶量藥品集中采購的過程中,能夠對醫務人員的用藥進行進一步的指導和培訓,使醫務人員能夠更合理地選擇藥品,并向患者提供適應癥、禁忌癥等用藥信息,從而規避用藥分析,并進一步提升用藥的安全水平。
藥品采購成本的降低,可以有效降低國民用藥的負擔,使單品的藥品采購成本得到有效的壓縮,在降低國民醫保負擔的同時,還可以通過進一步的招標和協商使藥品的采購成本得到進一步的壓縮。同時,帶量藥品集中采購模式主要采用招標的方式,增加廠商之間的競爭。使用公平的競爭環境,使廠家的利潤得到有效的壓縮。在此基礎上,帶量藥品集中采購模式需要對符合醫保標準的藥品進行指定采購,而其他品牌、平臺的藥品可以根據消費者的自由選擇來確定醫療費用,從而有效減少國民醫保的負擔[3]。
國家或者醫療機構在帶量藥品集中采購的過程中,必須根據自身的藥品采購清單對藥品品種進行多種限制,采購的目錄過于單一。例如在國家采購的情況下,首先需要根據醫保的目錄對藥品品種進行限制,然后對藥品的生產企業、質量標準、采購價格進行合理的分配。需要將符合標準的藥品納入到采購范圍中,然后進一步明確藥品的種類、價格等內容,因此在實現帶量集中采購的過程中必須“按量采購,按量使用”。但同時在按量使用的過程中,很難精確估計到個體、醫療機構的用藥量,無論是大于實際需求量,還是少于實際需求量都會造成集中采購無法滿足實際使用需求的現象,并進一步造成相關的不良影響。
大量藥品集中采購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化降低藥品的采購成本,但在此過程中過于壓低廠商的利潤情況比較常見,因此會對藥品的質量、藥品的研發帶來一定的影響。在利潤壓低的情況下,廠商可以投入到研發中的資金十分有限,本身新藥的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成本投入,從而造成廠商新藥研發相對較慢的現象。另一方面,過于壓低廠商利潤的情況下,藥企的參與積極性受到影響,從而導致在帶量采購過程中引起藥品質量下降的問題。對于企業而言,為了擠進帶量采購中標的目錄,需要進一步壓低藥品的價格。而在中標后,標期內無法對藥品價格進行調整,也就意味著在后期生產的過程中即便藥品生產成本上漲,但供藥中依然需要按照中標價進行供藥,從而對企業的生存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
在評價標準建立的過程中,需要對本次采購的目標、內容進行有效的明確,然后根據采購的需求對各項評價指標的權重進行分析,但在具體建立的過程中評價標準具有較高的難度。而各項因素對采購決策帶來的影響內容較為分散,在建立評價標準的過程中具有較大的難度。同時評價標準建立的過程中還需要對評價過程進行有效的監控,以保證采購計劃能夠按照相應的目的有效的執行,并對其中不合理之處、問題之處進行有效的優化和改進[4]。
在帶量藥品集中采購的過程中,不同品種的藥物在一個品規下只有一家能夠中標,因此對藥品生產企業帶來的影響相對較大,也會導致投機取巧行為的出現。一方面,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不少企業會通過聯合的方式對藥品價格進行調高,從而獲得更高的報銷差價,在導致醫?;鹗軗p的同時,也會進一步增加社會的醫療負擔。而在用藥指導的過程中,制藥企業與醫療機構的合作并不少見,為了利潤向醫生推銷利潤最高藥品的現象也并不少見,從而進一步增加醫療的成本。另一方面,部分制藥企業在投標的過程中,會將非帶量藥品冠名的方式來替代帶量藥品,從而導致藥品的療效、質量都會受到影響,在造成經濟損失的同時,也會進一步引發嚴重的醫療事故。
首先,在解決品種限制問題的過程中,必須采取應采盡采的方式對不同的藥品進行分批、分級的采購。確定藥品的規格、適應癥,并對藥品的功效進行明確。在能力范圍之內,盡可能地擴大品種采購的范圍,從而滿足用藥過程中的多方面需求。其次,需要進一步建立長效藥機制,由于長效藥的持續時間較長,單位劑量的藥劑使用可以發揮較久的醫療時間。而帶量藥品集中采購的方式可以降低單次用藥的成本,同時也可以解決采購品種限制方面的問題。此外,還需要鼓勵制藥企業進行新藥的研發,在藥品創新的同時,進一步增加帶量藥品集中采購的品種類型,并考慮對醫藥研發企業的專項資金支持,從而豐富藥品的品種多樣性[5]。最后,還需要對帶量比例進行合理的調整,在尊重臨床需求的同時,還需要對帶量比例進行合理的確定,在采用不同批次展開帶量藥品集中采購的過程中,需要對不同的藥品采購進行標記,從而根據臨床的實際變化,調整企業的供應量和藥品的用量,提升臨床用藥的穩定性,有效減少相關風險的發生。
首先,在確定采購周期的過程中,需要針對各種品類進行合理的劃分,在促進企業競爭降價的同時,還可以有效避免因頻繁更換藥品品類而導致的藥品質量、療效變化的現象。例如我國現階段采用的“4+7”試點采購過程中,大多數品類的采購周期約為一年。而在后期擴圍采購時,將采購周期調整到1~3年,與企業的數量、藥品的品類進行掛鉤,從而提升采購周期的合理性。有效避免企業生產周期、生產線發展等多方面問題,給企業帶來的高風險因素。
其次,在價格制定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市場發現的價格,進一步完善限價制定方式,對藥品采購價格的申報下限進行合理的調整,并根據市場發現價,合理調整不同品種的最高有效申報價,從而確保企業的經營利潤。
此外,還需要對市場分配原則展開有效的改進,在兼顧市場競爭、合作的同時,需要進一步合理分配市場,保持供應的穩定性,在提升企業產能的同時,能夠確保企業產能與臨床需求的匹配,以有效減少企業可能面臨的風險。
在建立公開透明競爭機制的過程中,評價標準的制定的過程中,首先應當考慮到藥品的質量,確保其符合國家藥品安全標準和需求,并對藥品的流通許可證、標簽、生產批次等信息進行嚴格的管理,確保藥品的采購過程符合國家法律的相關要求。
其次,需要對藥品的療效、治療效果進行有效的明確?;谂R床試驗結果臨床經驗,對藥品的效能、安全性、耐受性等因素進行嚴格的管理和評估,確保用藥的治療效果。此外,在藥品價格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對藥品的價格進行合理的分析,評估市場的需求和藥品制造的成本,并根據患者的實際用藥情況,避免可能出現的壟斷現象,從而為評價標準的合理性提供可靠的基礎。而在藥品供應的過程中,為了確保藥品采購計劃的有效落實,還需要進一步對藥品供應商的供應能力、生產能力、防偽能力進行多方面的調研。同時還需要加強對藥品中介的管理,以避免藥品中介給帶量藥品集中采購模式帶來的不良影響。
首先,應當采取信息手段進一步提升電子交易平臺的應用深度,確保有關藥品采購的各項信息能夠在電子交易平臺中得到及時的保存和追溯,然后在電子平臺中搜集有關醫療衛生機構采購藥品的信息和要求,定期或者不定期對藥品的生產、供應情況進行動態監管,從而建立更加合理的帶量藥品集中采購管理系統,為采購過程提供良好的數據支持,確保各項數據的真實性、有效性以及可追溯性。其次,需要進一步強化分級采購機制的合理性,根據不同地區用藥的情況,在進行數據分析的同時,進行分級采購,從而確保對采購過程的監管力度。此外,還應當積極建立信用評價制度,對于制藥企業的各種行為進行有效的約束,然后根據信用評價結果對藥品的申報資格、中選排名、市場分配等內容進行匹配,從而有效提升帶量藥品集中采購過程的監管力度。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帶量藥品集中采購模式雖然得到了多年的發展,但依然存在不少的問題,為了進一步提升帶量藥品這種采購模式的力度和效果,應當進一步展開對相關問題的研究,在此基礎上采取有效的完善措施,保障我國醫療改革工作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