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妍
揚州大學
隨著我國社會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流動老人規模越來越大,一個特殊的群體——“老漂族”由此形成?!袄掀濉笔窃谖覈斀裆鐣冞w下和中國式家庭的影響下形成的一個特殊群體,并且在我國逐步放開二胎政策后,這個群體在流動人口中占比也在逐步上升。何惠亭認為老漂群體主要是指為了照顧孫輩而背井離鄉, 來到大城市生活的老齡群體。[1]本文研究的“老漂族”就是指因為一些主客觀原因,為了幫扶子女照顧孫輩或是個人養老的需求,遷移到子女所在的城市而戶籍未發生變動的老年群體。
在如今競爭愈加激烈的社會,很多年輕人選擇到大城市打拼,安家,并且在我國傳統家庭責任倫理和代際關系的影響下,很多老人為了幫襯子女照顧第三代,離開自己熟悉的家鄉,流動到子女所在的大城市。但是,由于“老漂族”在社會融入上處于弱勢,且遷入地社會網絡構建尚未通暢,其面臨著社會支持網絡斷裂,家庭代際矛盾增加,社區參與程度和福利缺失等諸多社區融入難題,因此,立足社會支持理論,從個人、家庭、社區以及社會多個維度來幫助“老漂族”更好地融入當地社區,解決這一群體的訴求,是刻不容緩的問題。
在中國傳統的農村,大多都是熟人社會,很多“老漂族”尤其是男性“老漂族”在自己的家鄉有著一定的社會地位,而當他們遷入到城市后,原有支持網絡斷裂,因而面臨著一系列社區融入困境問題。此外,遷入地的社區環境友好程度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老漂族”的社區融入程度,當遷入地的社區文化和社區的公共精神的匱乏很容易將“老漂族”邊緣化,原有社會支持網絡斷裂加之新的社交圈子難以形成。
很多“老漂族”在遷入到城市生活后,存在著身心不適、家庭代際矛盾以及語言障礙等許多問題。盡管有些“老漂族”的子女在物質方面滿足了其日常生活,但在精神層面并沒有給予其很多的關愛。此外,由于傳統習俗的觀念,很多“老漂族”難以對子女的家庭有著歸屬感和認同感?!奥淙~歸根”的傳統觀念深刻地扎在了老漂群體的心中,他們中的很多人認為城市只是暫時居住的地方,最終還是要回歸故鄉。并且,由于大部分的“老漂族”是以照顧孫輩起居來到子女的城市,其經常會因為育兒觀念、生活理念上與子女產生沖突,“老漂族”得不到子女的理解與支持,并且其家庭重心也在下移,存在感減弱,更加劇了其身心不適和思鄉情結。家庭方面的問題加重了老人的焦慮和無助,不利于“老漂族”的個體發展與家庭關系維系。
“老漂族”大都來自農村地區,其在文化水平、語言形式以及價值觀念都與社區當地老人有著一定的不同。語言交流是“老漂族”在融入社區過程中的重要因素,但很多“老漂族”由于存在著語言障礙的問題,會選擇性地減少與社區中的老人溝通次數。雖然很多“老漂族”渴望在社區結交新朋友,但仍存在著社區活動參與程度低、社區交往有限的現實矛盾。一方面,是因為很多“老漂族”的地域活動范圍非常有限,他們的生活主要圍繞著子女、孫輩的生活起居。另一方面,很多“老漂族”覺得自己的文化程度低,難以與當地老人有共同的興趣話題,而文化水平程度對于當地老人的阻礙程度遠遠低于“老漂族”。因此很多“老漂族”參與社區活動的意愿較低,不愿參與當地社交活動,與當地居民的交往活動僅限于小區的公共事務進行簡短交流。
于“老漂族”而言,社會保障不足主要體現在異地醫療、異地養老以及社會公共服務上。在戶籍制度的影響下導致了許多的社會問題,對外來人口進行排斥,也會導致“老漂族”與當地居住人口形成對立、排斥心理。“老漂族”作為流動群體,離開原居住地,到新城市生活,原來享有的制度性保障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位,尤其是在醫療保障上,缺位對“老漂族”的影響最大。作為城市的非戶籍人口,很多“老漂族”享受不到當地的社會醫保福利,需要自費,在報銷醫療費用的時候還需要抽出時間和精力回家進行報銷,這也就導致了很多“老漂族”有病不敢看,不敢治,在生病的時候能忍就忍,害怕給子女帶來經濟負擔。
社會支持理論是指一定的社會網絡運用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手段對社會弱勢群體進行無償幫助的行為的總和,一般是指個人以外的各種支持的總稱。個人作為社會中的重要群體,需要接受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基本支持,當一個人所擁有的社會支持網絡越強大,其在面對社會問題時就能充分應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挑戰。“老漂族”在社區融入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從社會支持理論視角來看,導致其出現問題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老漂族”難以跨越心理和生理上的“鴻溝”。由于離開了生活了幾十年的家鄉,來到陌生的城市和子女生活,很多“老漂族”難以對異鄉產生歸屬感和依賴感,總是把自己當作社區生活中的異鄉人?!袄掀濉钡纳畲蠖喽际菄@孫輩生活展開,他們很少有私人空間,因而很容易將社區當作一個暫時與親人居住和團聚的地方。并且,很多“老漂族”在異鄉生活一段時間后,受到來自城市現代經濟技術的沖擊,并沒有具備在城市社區生活的能力,對現代性事務接受能力差。
第二,家庭缺乏關懷和文化反哺。很多“老漂族”在搬入城市和子女生活后,其子女很大程度上缺乏對老人實質性的關心和幫助。很多家庭并沒有關注遷入異地的老人心理上是否有不適問題,是否能適應城市的快節奏生活。部分“老漂族”還經常由于價值隔代差異和子女產生摩擦和沖突,而他們的社交模式主要是圍繞子女的家庭展開,因而當矛盾的產生后,他們面臨著無人訴說和理解的狀況。此外,現代城市中充斥著大量的電子產品,這些對于“老漂族”再社會化是難以跨越的數字鴻溝。而很多子女忙于自己的工作,讓他們抽出部分時間對老人進行文化反哺即教授他們電子產品如何使用也是非常困難。家庭對“老漂族”精神上關懷的缺乏和文化反哺的忽視會加劇其社區融入的問題,甚至會讓老人產生挫敗感,抵觸新環境。
第三,社區支持與資源利用不足。對于“老漂族”而言,社區應是幫助他們融入社會的重要載體,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社區缺乏這方面的舉措。此外,在社區老年服務領域上,很多社區在對老年服務對象上有著明顯的選擇偏好,主要偏向服務于本地居民,忽視社區內外來流動老人,導致了“老漂族”在社區生活中處于弱勢地位。[2]并且,隨著科技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商品房市場的擴大,導致了現如今由“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的轉變,人與人之間交往越來越少,而很多社區也缺乏相應的服務和平臺來給“老漂族”進行社區互動,導致他們很難融入社區生活中。
第四,政策缺失與隱形的壁壘阻礙了老漂族融入社區。在針對老人權益保障上,各個地方的政府也一直在探索、制定新政策,但是在落實方面上,反響并不是太好。“老漂族”想要享受本地優質的公共服務,是需要一定的成本的,但是這筆支出很多地方都不愿意承擔。目前,在“老漂族”最關注的醫保報銷問題上,很多地方的異地就醫結算工作推進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例如費用結算手續復雜、不規范等。此外,外來流動老人受戶籍的影響,一些城市的公共服務優待政策也將“老漂族”排除在外,有些政策規定形同虛設。
“老漂族”在融入社區的過程中面臨著種種問題,需要社區利用所擁有的資源來幫助“老漂族”。社區應該充分運用其正式資源和非正式資源來幫助“老漂族”融入社區,給予他們必要的幫助。本文從社會支持理論的角度,從個人、家庭、社區和社會四個層面總結歸納一些對策,來幫助“老漂族”構建新的社會支持網絡,更好地融入社區。
“老漂族”在異地養老方面存在著一系列問題等待重視和解決,尤其是在異地醫療保障方面的相關問題。實現流動人口的醫保異地轉接是醫保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政府及相關部門不僅要快速將醫保政策落實到實處,還要加大對這些政策的宣傳力度,提高“老漂族”對政策的知曉度。各地醫院也應積極利用互聯網、公眾號等渠道宣傳異地就醫的政策,告知辦理手續流程,幫助跨省醫保工作的成功展開。各地要加快推進全國統一的醫保網絡信息平臺的使用和完善,切實解決“老漂族”異地就醫難題。[3]
社區是“老漂族”構建新的社會支持網絡接觸最多的場所,因此社區應為外來老人提供積極友好的居住環境,幫助他們快速融入社區。社區應充分利用好正式資源和非正式資源,為“老漂族”交流和交往提供平臺,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首先,社區應加大力度發展社區老年福利和服務,打破區域之間的壁壘,滿足“老漂族”的社會需求。在社區基本設施建設和組織建設上,應加大投入和培育力度,開展有針對性的例如語言文化、教育培訓、心理支持等服務項目,并不斷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的素質水平。社區還應多組織開展集體活動,提供多樣化的社區參與活動,提高其社區參與意愿和能力,積極與社區人員進行社會交往,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4]
家庭是人們社會化過程中最基本的場所,也是“老漂族”生活的主要場所,子女的鼓勵和支持能夠最大程度上給予老人信心,代際支持是解決“老漂族”社區融入問題中最關鍵的地方。[5]在讓父母來城市生活前,子女應提前告知父母可能會面臨的一些適應性問題,并幫助他們做好心理建設。在父母搬來后,子女應對初來乍到的父母給予更多的關注,主動幫助父母適應城市社區,教他們一些社區生活的一些技能。子女在遇到一些重要事情時,也可以主動讓父母參與討論,讓“老漂族”意識到自己仍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分子。子女還應積極主動地對父母進行文化反哺,耐心教導他們接受新事物,體會科技生活的便利。
首先,“老漂族”在社區融入的過程中,要做到的就是心理上的融入,逐步接受當地社會文化和語言差異。只有先讓“老漂族”做到心理上的接納,才能讓之后的社區融入問題的工作真正、高效地展開。“老漂族”要發現自身的價值,以優勢視角來看待自己所處的環境,樹立社區主人翁意識,多參與社區活動,才能不斷肯定自我,建立新的社交網絡,提高對社區的滿意度。[6]其次,“老漂族”也可以通過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讓子女或者他人幫助自己運用互聯網進行視頻學習,積極了解關于適應城市社區的知識和技能,增強自我價值感。
隨著中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老漂族”的社區融入問題理應受到更多的關注。本文以“老漂族”的社區融入問題作為研究對象,首先分析了現如今“老漂族”面臨的社區融入問題,一是原有的支持網絡斷裂,二是家庭代際矛盾增加,三是社區參與程度低,四是社會保障不足。然后基于社會支持理論,分析了其背后的成因,主要是由于“老漂族”個人因素,家庭關懷以及文化反哺的缺乏,社區支持與資源利用不足以及政策缺失四個方面,造成的“老漂族”無法建立新的社會支持網絡,對此從社會、社區、家庭及個人層面提出解決對策,以期實現“老漂族”更高水平的融入和高質量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