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怡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當今社會已進入互聯網信息時代,對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戰。矛盾普遍存在于事物發展的過程之中,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就必須正視并化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矛盾。
矛盾是事物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諸要素之間及內部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其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貫穿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始終,并且是規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及各個要素的矛盾。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發展體現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相互作用的過程。從1994年我國正式接入互聯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全面啟動到BBS、開心網、人人網等學生網站成為主要形式的校園網絡媒介再到QQ、微博、微信、抖音等網絡平臺的問世,新媒體的平臺形式豐富多樣。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第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要求變高。在網絡平臺形式單一的過去,網民獲取信息的方式有限,自主性受到限制。而進入新時代,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網民選擇主體性不斷增強,對內容質量有更高的期待。第二,線上線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聯動性增強。隨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線上的技術優勢逐漸與線下的傳統教育進行融合。第三,更加突出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作用。網民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能夠隨時隨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具有更高的自主性。
總而言之,面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不斷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積極適應,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以及具體矛盾,從而不斷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現實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矛盾在網絡上的延伸和發展,它貫穿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始終并規定網絡思想政治本質。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不少學者進行了相關的論述。謝玉進、趙玉枝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即網絡空間中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充分不系統不靈活的信息供給之間的矛盾”[1]。蔡麗華認為“網絡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會(即現實社會和網絡社會)發展需要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與受教育者現有水平和狀況的矛盾”[2]。總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相適應,是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發展的遵循。
網絡生活中發生著一系列的具體的矛盾關系,涉及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方面,時刻影響推動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變化和發展。
社會主義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堅持主流意識形態的指導和灌輸。互聯網開放性和低門檻的特點使得各種個體、群體、組織等都能參與到網絡活動之中,網絡主體的多元決定了價值取向的多元性。在充斥著多種宗教信仰、哲學、道德準則等社會思潮和價值觀的互聯網中,人們的價值觀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一方面,網絡文化的多元性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性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運用網絡收集更豐富的、更能體現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除此之外,網絡文化的多元性也為我們向世界展示自身的先進文化成果提供了渠道,我們可以利用網絡文化多元性,擴大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影響力。另一方面,網絡文化的多元性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性具有消解作用。網絡由于具有虛擬、自由、交互等特征,一些勢力企圖根據社會關注熱點設置具有誤導性、煽動性的政治性輿論和社會性議題,滲透歷史虛無主義、極端的個人主義等西方社會思潮,并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污名化”,給中國網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造成沖擊,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性,甚至危害我國的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總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處理好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性和網絡文化的多元性之間的矛盾,在堅持一元主導的同時,以海納百川的胸懷面對多元文化并進行批判性的吸收借鑒,不斷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凝聚、激勵和整合的社會功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網上正面宣傳,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中國夢宣傳教育,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3]”而互聯網具有開放性的特征,任何主體都可以參與到網絡活動當中。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人們的認識活動、交往活動的范圍更加廣泛,可以獲得來自全球的信息,可以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進行交往交流活動。
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性和互聯網的開放性之間的矛盾,一方面,互聯網的開放性為我國主流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平臺,使得主流文化的傳播范圍和受眾群體更廣泛,能夠增強影響力、提高凝聚力。除此之外,互聯網也對人們的交往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4]。互聯網作為一個社會交往的虛擬場域,相較于現實的交往模式互聯網上的交往交流更加方便快捷高效,人們經常使用互聯網導致出現更多的社會交往紐帶,同時也加強了人們現實中已有的社會交往紐帶[5],產生強化人際交往的效果。另一方面,開放的網絡空間使得各種錯誤思潮、落后腐朽文化有了可乘之機,形成了對主流文化的離心力,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作用。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處理好凝聚性和開放性之間的矛盾,利用好開放性和凝聚性的關系,在開放的同時增強凝聚力。
在網絡技術取得飛速發展之前,人們幾乎只能通過報紙、書籍、國家電臺等媒體途徑來獲取信息,大眾媒體決定著信息傳播的內容。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通過灌輸向受教育者傳遞權威的思想政治信息,受教育者接收到的信息更多的是符合我國意識形態的信息。現如今,受教育者能夠更方便快捷地獲取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不論是真實信息還是虛假信息,正確觀點還是錯誤言論都會涌入到受教育者的視野里,這就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和網絡信息無序性之間的矛盾,對于受教育者來說,面對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人們容易喪失控制信息的能力,從而造成“信息異化”。對于教育者來說,教育者的權威地位發生動搖,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對飛速發展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可能難以應對。因此需要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和網絡系信息的無序性之間的矛盾,提高人們辨別選擇網絡信息的能力,掌握運用網絡的自主權。
在現實社會受教育者的各種行為要受到法律法規、道德觀念等各種規則、規范的約束。在網絡社會中,由于在網絡中的監督及管理方式改變,人們往往在虛擬世界中創造一個新的“自我”。因此,現實行為主體的角色化與網絡行為主體的隱身化之間產生了矛盾。
現實行為主體的角色化與網絡行為主體的隱身化之間的矛盾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網絡社會中,網民的行為難以受到規范、制約以及監督,網民更容易忽視規章制度、道德法規等約束。第二,現實交往中,網絡影響個人人際交往的異化。雖然人們可以利用虛擬身份在網絡中與人交流交往,但是長此以往,人們對于虛擬交往方式產生依賴心理,從而導致許多人在網上能夠侃侃而談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則難以與人溝通。這種人際交往的異化,容易增加人際關系的不確定性,造成現實社會的隔離和人際關系的斷裂。因此,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在網絡中培養自主自律型道德以及如何在現實交往中減少網絡帶來的不良影響。
網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境遇,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就必須在正確認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矛盾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矛盾。
占領網絡意識形態高地,凸顯主流意識形態主導地位,第一,要凈化網絡空間。凈化網絡空間,要在“網絡強國”戰略的引領之下,進一步凈化網絡意識形態空間,努力為廣大網民營造清朗的網絡環境。第二,要強化基礎理論研究,凸顯主流意識形態主導地位。教育者要時刻關注網絡環境的發展變化,把人的精神生活問題、網絡實踐問題、信息行為問題等作為基礎性的重大課題加強理論研究,為凸顯主流意識形態主導地位提供理論基礎。
第一,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網民需要的契合度。可以積極挖掘和利用備受網民關注的社會熱點事件、娛樂綜藝節目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以及利用網民最常運用的抖音、微博等平臺進行教育。第二,優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形式。根據第47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12月,在網民各類互聯網應用用戶規模和使用率中,用于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的用戶規模為92677萬,使用率高達93.7%。由此可見,長短視頻的形式收到網民的喜愛。因此,在保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基礎之上,運用網民所喜聞樂見的傳播形式,并充分利用聲音、圖像、視頻等多種生動活潑的形式呈現出來,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吸引力、滲透力、親和力以及感染力。
面對海量的信息,網民的選擇都有所偏好,容易被困在自己構筑的“信息繭房”中,從而形成矛盾。因此,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至關重要。第一,提高網民正確分析網絡輿情的能力。負向的網絡輿情容易混淆是非、煽動不良情緒,破壞網絡環境。可以通過組織新媒體知識講座、普及新媒體知識等方式,正確地引導和培養人們合理使用新媒體資源。引導網民做到獨立思考、理性發聲,不做烏合之眾。第二,提高網民處理海量信息的能力。要首先提高網民信息搜集獲取能力,使網民能夠及時、準確、有針對性地獲取信息。其次,需要提高網民信息的分析判斷能力,引導網民在復雜信息中準確地獲取和傳遞信息。最后,需要提高網民加工、處理信息及表達能力,提高網民對信息的重組、整合和加工能力,能夠將信息準確地傳遞給他人,從而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第三,提高網民運用網絡的自主權。可以通過心理干預、注意力轉移、專業課程培訓、延遲替代等方式,幫助網民明確上網動機,提高自律能力,正確地認識和使用網絡。
推進線上線下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第一,要加強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作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據,提升科學化水平。同時也要強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例如借鑒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細化等。第二,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模式。發展“互聯網+”教育,整合線下真實性、客觀性以及線上廣泛性、開放性、平等性等優勢,推動“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深度融合,構建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學體系,做到把傳統的面對面課堂教學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機整合,構建科學規范的課堂與網絡并重的教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