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悅,李 蕊,李凌娟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手術部,河南 鄭州 450000
手術室是醫院所有科室進行手術治療的主戰場[1],其基本環境、護理質量等因素可直接決定手術成敗。調查發現,以往手術室中易出現脫崗、懈怠等不良風氣,且護理人員工作表現被動,是造成護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因素[2],由此可見,以往的單一手術室管理已無法滿足護理需求。另外,由于對護理人員管理、培訓不到位,導致出現在崗期間工作不積極、對患者護理不及時、心理輔導不到位等方面問題,這為患者健康帶來隱患[3]。近年來,已將現代化管理、公開量化考核、績效分配制度、精細化管理等多種管理模式應用到手術室管理中[4],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部分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但效果仍不甚滿意。基于此,針對手術室管理已引入團隊資源整合管理模式,該模式旨在將手術室的人力、物力進行資源整合,對醫院資源采取統一管理,合理調配,專人專項管理,實現醫療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提升手術室護理質量[5]。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自2019年實施團隊資源整合管理模式以來,效果滿意,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98 例手術治療患者臨床資料,將2018 年1—12 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47 例手術患者作為對照組,男21 例,女23 例;年齡18~57 歲,平均年齡(37.54±10.26)歲;手術類型:普外手術11 例,腫瘤手術9 例,泌尿科手術7 例,骨科手術12 例,其他手術8 例;受教育年限5~22 年,平均受教育(13.46±3.67)年。將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51 例患者作為實驗組,男24例,女27例;年齡19~59歲,平均年齡(38.68±12.01)歲;手術類型:普外手術15 例,腫瘤手術11 例,泌尿科手術8 例,骨科手術11 例,其他手術6 例;受教育年限5~21 年,平均受教育程度(12.64±3.3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參與本研究的手術室共11間;手術室護理人員共27 名;年齡20~46 歲,平均年齡(33.13±9.56)歲;工作年限1~21 年,平均工作(10.87±2.54)年;手術床護比1:2.45;N3 護士6 名,N2 護士8 名,N1 護士13 名。納入標準:滿足所在科室的手術條件;可接受手術治療;患者知情且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孕婦;認知障礙;精神性疾病;不配合調查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對照組給予常規管理,包括:護理人員按傳統排班方式上崗,對患者進行術前訪視,常規準備手術器械等;實驗組給予團隊資源整合管理,具體方式如下:(1)整合各專科手術器械,術前、術后清點種類及數量,由專人負責進行分類清洗與檢查包裝,之后統一領取發放,并簽署責任人姓名。(2)整合各專科室共有儀器,重新編號,依據各專科患者情況與儀器使用頻次等分配常規儀器,拒絕儀器資源浪費。(3)設立科室質控小組,每周隨機抽查1 次護理人員管理期間手術器械、應急藥品、手術室資源使用情況,未達標者視情況給予警告、通報、罰款、降級等處分。(4)統一規范培訓手術室消毒隔離工作,制定手術室消毒滅菌流程,對相關護理人員進行詳解與操作示范,經責任人考核合格后方可正式上崗,在崗期間若發現違規、不合格操作者需重新培訓,且視嚴重程度給予處罰。(5)依據手術室整合情況,對參與的護理人員進行責任監督,給予表現優秀且主動配合者以獎勵,對于“人在心不在”、松散懶惰者給予處罰,促使其主動參與手術護理。(6)對各專科護理人員進行統一培訓,主要包括:手術器械維修、拆裝、使用以及院內交叉感染的預防措施與緊急處理方法等,要求針對患者手術情況給予正確護理,依據護理人員培訓期間各項表現進行專科專人分配任務,做到人盡其才,多人協作共同完成手術護理。(7)鼓勵各科手術醫生與手術室護士充分利用線上、線下交流平臺,加強溝通,了解彼此職業習慣,提高手術配合默契程度。(8)整合手術室護理文件,統一規范文件書寫,并由科室質控小組不定時檢查書寫情況,要求術中記錄客觀、真實、準確、及時、完整,同時建立護理人員個人考核檔案,由管理層依據其上下班考勤、加班、遲到、早退、請假、補班等情況,給予工作認定,不合格者給予相應處罰。
(1)手術室護理質量評分:由患者以許淑平等[6]自制的護理質量調查問卷為參考對護理人員進行評分,依據我科培訓情況選取其中4 大類(消毒隔離、人文關懷、護理文件管理、護理人員培訓),每類5 個問題,1~3 分,合計5~15 分,總分20~60 分,分數越高表示護理質量越高。(2)工作投入程度:由監察小組以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UWES)為參考對護理人員進行評分[7],包含3 大類(活力、奉獻、專注),采用0~6分15級評分法,總分0~90 分,分數越高表示工作越投入。(3)醫護滿意度評分:由手術醫生以劉光英等[8]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為參考對護理人員進行評分,依據我院培訓情況選取其中7 大類,總分1~30分,評分越高表示滿意程度越高。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室護理質量、不良事件發生概率、UWES以及醫護滿意度情況。
數據采用SPSS 22.0 軟件分析,手術室護理質量評分、UWES 評分、醫護滿意度評分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不良事件發生概率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手術室護理質量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室護理質量情況(±s) 分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室護理質量情況(±s) 分
項目消毒隔離人文關懷護理文件管理護理人員培訓總分實驗組(n=51)10.56±3.13 11.34±3.57 12.43±2.37 10.67±3.69 45.00±6.02對照組(n=47)9.32±2.99 9.92±3.03 11.26±2.83 9.36±2.54 39.86±5.71 t值2.002 2.114 2.225 2.030 4.328 P值0.048 0.037 0.028 0.045<0.001
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概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例(%)
實驗組UWES 評分情況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人員UWES評分情況(±s) 分

表3 兩組護理人員UWES評分情況(±s) 分
組別實驗組(n=27)對照組(n=27)t值P值活力32.34±4.21 29.54±5.38 2.130 0.038奉獻19.69±4.87 15.32±3.91 3.636 0.001專注25.41±4.33 20.36±6.08 3.515 0.001總分77.44±7.76 65.22±9.05 5.326<0.001
實驗組醫護滿意度與醫生配合默契維度評分及總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醫護滿意度中其余維度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醫護滿意度情況(±s) 分

表4 兩組患者醫護滿意度情況(±s) 分
項目手術物品準備齊全手術室環境良好手術過程中無脫崗現象術中主動配合搶救器械及設備操作熟練與醫生配合默契傳遞器械及時無誤總分實驗組(n=27)3.96±1.24 3.87±1.05 3.79±0.92 3.83±1.13 3.56±0.84 3.67±0.68 3.92±1.22 26.60±2.72對照組(n=27)3.73±1.02 3.64±0.64 3.51±0.87 3.62±1.01 3.32±0.44 3.27±0.66 3.76±1.14 24.85±2.27 t值0.744 0.972 1.149 0.720 1.315 2.193 0.498 2.567 P值0.460 0.336 0.256 0.475 0.194 0.033 0.621 0.013
手術室護理質量直接影響手術患者安危,但傳統手術室管理多偏向于項目管理,存在片面性,缺乏系統、全面、科學有力的綜合指標[9]。因此,急需新的手術室管理模式,完善手術室管理,以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團隊資源整合管理旨在嚴格把關,整合后合理分配,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各盡所能,實現醫護一體化[10]。手術室護理質量的改善有利于充分滿足患者護理需求,獲取良好評價,并形成反饋改進循環機制,促使手術室護理工作趨于精細化、標準化[11]。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人員整體護理質量顯著提升,手術室護理質量明顯升高,具體體現為:護理人員精神飽滿、在崗情況好轉、基礎護理水平提高、專科護理質量提升、手術器械消毒規范及時、嚴格執行隔離制度等方面。猜測其原因:資源整合后,重新制定手術室消毒隔離方案,經培訓、考核后上崗,促使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同時要求其對患者病情進行記錄,并建立護理人員個人考核檔案,對各專科護理人員進行責任制管理,激發其護理責任心,最終整體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
由于護理不當,手術室常發生銳器傷、切口感染、應急藥品準備不全等不良事件[12],不僅會影響患者康復,還會擾亂護理人員工作節奏與業務水平發揮,損害醫院聲譽,導致患者拒絕在醫院治療。介于此,醫院需對手術室護理管理制度進行更新,以提高護理人員責任心,減少手術過程中不良事件發生風險,最終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本研究在實施團隊資源整合管理模式的手術室調查中發現,手術過程中出現應急藥品不全的比率較對照組有明顯下降,而患者出現銳器傷、皮膚壓傷、切口感染等不良事件無顯著性差異。究其原因認為,對醫院手術室實施團隊資源整合管理后,專人負責手術器械,設立檢察小組,監督各類急救藥品(如:腎上腺素、阿托品、地塞米松、異丙嗪、甘露醇等)準備情況,責任到人,可避免手術中意外發生,降低手術過程中不良事件發生概率。但由于該模式僅在部分手術專科中實施,且樣本量較少,對其他手術不良事件未取得理想顯著降低結果,需往后加大實施范圍,擴大樣本收集,進行補充。
研究指出,工作投入程度是影響手術室護理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13],與護理質量呈正相關關系,其不僅與個人性格、家庭原因等主觀因素相關,更與其工作環境、氛圍以及管理制度密不可分。調查顯示,我國三級甲等、二級甲等綜合醫院的護理人員UWES 評分均處于中等水平[14],說明護理人員的工作投入程度仍有待提升,而傳統的手術室管理制度是造成目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見,改進手術室管理制度已迫在眉睫。本研究采取團隊資源整合管理模式對手術室護理人員進行干預,結果證明,護理人員的活力、奉獻以及專注度均有明顯提升,整體UWES 評分上升明顯。這可能是因為團隊資源整合管理模式更加注重提高護理人員的自主性,將護理工作整合后,依據護理人員特征進行任務分配,促使其專長發揮最大效能,在擅長的領域完成專長工作,可提高其工作專注度。加強各科手術醫生與手術室護士的溝通,有助于保持輕松、和諧的工作環境,提高其工作活力。對護理人員進行責任制管理,獎賞分明,有助于提高其責任心,最終提高其工作績效,更加投入到自身工作中。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與手術儀器的增多,手術醫生對協助手術的手術室護士要求越來越高,手術醫生對手術室護士的滿意度成為衡量手術室護理質量的另一重要指標[15]。以往調查發現,手術室護理人員普遍存在手術物品準備遺漏、無故離崗、工作被動等問題,致使醫生滿意度下降,而傳統手術室管理由于責任制度不明確、管理松散等弊端,無法滿足醫護工作者的要求。本研究中團隊資源整合管理模式,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通過整合各專科手術器械、設備等,手術物品準備均較為齊全。加強手術醫生與手術室護士之間的溝通,促使二者提高配合默契程度。手術室環境、維持手術在崗、器械操作熟練程度與傳遞速度、術中主動配合搶救等現象均有所提高,但相較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原因可能是,團隊資源整合管理模式注重學科間交流,有利于護理人員全面了解手術患者情況以及各科手術醫生的喜好,增加彼此默契程度。由于我院樣本量有限,護理人員培訓不到位等,導致醫護滿意程度有待提升。
手術室實施團隊資源整合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以及手術醫生的滿意度,能夠保證手術室護理人員的工作投入程度,調動其積極性,彌補傳統管理模式不足,減少手術過程中不良事件發生率,使手術室的護理工作更加規范化、制度化、細致化。但由于我院實施該模式時間較短,部分專科未參與此次管理改革中,收集的數據具有局限性,下一步擬在全手術室各專科管理中推廣該措施,加強護理培訓工作,加大樣本采集,細化評估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