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王雨璇,薛 峰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30)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是中國當前所實施的重大戰略之一,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的區域發展戰略以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為主要框架[2]。黨的十八大后,中國進一步提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區域發展部署,帶狀經濟區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空間形式,區域發展格局進一步優化[3]。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正式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這標志著中國區域協調發展進入到一個具有系統性戰略安排的新時代。隨著戰略的推進,當前中國已由低水平協調發展和非協調發展階段進入轉型協調發展階段,但邁向高水平協調發展階段的任務較為艱巨,區域協調發展仍存在區域經濟發展分化明顯、發展動力極化現象突出等諸多問題[4]。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并實施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對于全面落實國家戰略主張、提高區域間的協調發展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早期的區域協調發展研究更多關注區域經濟協調,即不同區域在經濟增長上的趨同與經濟差距的縮小。進入新發展階段,區域協調發展更加追求經濟發展與多種要素的系統平衡。不僅包括區域內部生產要素的互動與協調,也包括區域間各類要素的流動與協調[5,6];不僅著眼于加快縮小地區經濟差距,也著力于縮小社會發展、科技水平、人力資源、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的差距[7];不僅推動實現區域空間尺度上的協調,也關注發展能力和發展機會的協調[8-10]??傮w來看,現階段中國對于區域協調發展的研究仍較多集中在內涵、特征、政策等理論方面,還缺乏對于區域協調發展系統性、戰略性思考,較少基于實踐探析形成的經驗總結和規律指引。在中國推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單純促進板塊之間的協調作為中國區域協調著力點”的發展路徑需進一步優化[11],地區間需要基于理論和實踐探索,進一步從戰略和戰術上深化區域協調發展的邏輯路徑研究,增強協調聯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從區域單元選擇上看,省級層面居于國家和市縣級的中間層級,是差異化自然地理和價值生產集成的典型區域層級。以省域為研究對象開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及其邏輯關系探究,有利于形成施效有力的策略安排,對縮小縣市發展差距、實現現代化發展起到重要的中間支撐、戰略傳導和發展指引作用。浙江是中國較為發達的沿海省份,據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水平的相關測度研究顯示,浙江的區域協調程度走在全國前列[12,13],在實踐經驗探索上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用相互聯系、動態變化的視角看待區域發展問題,取得了不少經驗成效。比如,率先實施新型城市化戰略,加快農業人口轉移轉化,有力推動地區和城鄉間以人為主體的要素流動聯通;放手發展民營經濟,育強縣域經濟,高效調動了不同地區的發展積極性,推動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部署實施發達地區幫扶欠發達地區的“山海協作工程”,以互補協作促雙贏的模式,推動地區間需求和供給的有效協同;本著“跳出浙江,發展浙江”的理念,主動構建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制度安排,在深化落實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推進跨省域協調發展上邁出堅實的步伐。系統審視浙江的區域協調發展,總體上呈現出從格局上著眼、引擎上著力、網絡上增聯、機制上雙贏、治理上協同的特點。
綜上所述,本研究以浙江為省域協調發展的實踐解析樣本,從格局優化、引擎育強、聯動增效、協同雙贏、空間治理等方面,建構省域協調發展的“五維”戰略,并從集群化、一體化、差異化、精細化導向要求出發,為中國不同地區省份實施協調發展戰略形成差異化施策的思考建議。
推進省域協調發展,涉及地區間差異化導向安排和資源配置,需要立足各地區資源要素與設施分布狀態,建立統籌全省域的“頂層設計”,形成指引協調發展的空間藍圖。
從浙江省實踐來看,在引導區域經濟活動的分類組織和要素優化配置中,注重因地制宜調整空間戰略安排,建立區域協調的大格局。比如,“七五”至“八五”時期,浙江農村工業化與小城鎮建設熱潮興起,縣域經濟逐步發展,區域協作呈現自下而上的基本特征。全省依據區域分工格局,確立了“兩片四區”的空間區劃,杭州、寧波、溫州、金華和衢州四個區域中心框架初步建立。“九五”至“十一五”時期,浙江城市化快速推進,省域城市中心進一步發展。省內先后部署了“接軌上海”“山海協作”等戰略決策,原先南北兩大片區生產力布局逐漸分化,在地域空間形態上開始向以杭州、寧波為中心的滬杭甬高速公路沿線,以溫州、臺州為中心的溫臺沿海地區和以金華、衢州、麗水為中心的浙贛和金溫鐵路沿線三大區塊演變。針對這一變化,浙江提出“三帶三圈一群兩區”的空間發展思路,引導區域格局逐步從全域均衡向重點突破轉變,中心集聚和都市區經濟進一步萌生?!笆濉睍r期以來,在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一體化發展要求下,浙江提出以都市區為主體、海洋經濟區和生態功能區為兩翼的區域發展新格局。依托省域空間格局的持續優化,目前浙江山海發展版圖基本穩定,頂層空間指引基本清晰,省域協調發展逐步進入高水平全域統籌階段。
增進地區間的分工協作,提高區域經濟在空間區位選擇上的合理性及其效率,客觀要求清晰的空間支撐,即強化“空間形態”維度的建立。借鑒浙江經驗,應重點把握好兩個環節,一是摸清地區空間發展底數,理清經濟社會和自然資源要素發展的內在特點,形成一張區域空間“底圖”;二是理清協調布局思路,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目標任務,合理確定需要生態保護、利于農業生產、適宜城鎮發展的地域,明確各地區發展重點和方向,描繪整合產業、人口、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重大平臺等要素的“一張”藍圖,為省域協調發展提供部署總綱。
經歷多年發展,中國區域經濟主要形成了生產力均衡布局理論、區域非均衡發展理論、區域協調發展理論、中國特有的城鄉統籌理論等[14]。其中,解釋區域經濟活動的關鍵是引導資源要素的適度集聚與優化配置。
立足省域保護和開發利用格局,近十年來,浙江注重打造區域引擎,不僅包括相對發達地區,也包括在欠發達地區形成資源要素集聚的平臺載體。比如,突出浙北環杭州灣地區在全省域的“一灣引領”作用,重點培育建設杭甬雙城經濟圈,集聚兩大中心城市的特色優勢和流量資源,做足海洋及港口的戰略樞紐文章,建成“具有國際創新競爭力的全球門戶區域”,推動省域沿海地區港產城貿一體化發展。同時,關注并發揮生態地區的比較優勢,加速推進浙西南綠色崛起。從花園城市群、四省邊際中心城市建設出發,打造生態經濟發展的區域性集核,建設省際樞紐港、內陸開放橋頭堡等,為生態地區協同發展建設能級核心。
要素的區域性流動集聚,是帶動區域流量和動能的重要途徑。做強“要素動量”維度,引導要素流動形成正向動量,需要立足地區特點,發揮差異化優勢,通過非均衡戰略主體的培育,強化區域性要素“破散促聚”的功效。從浙江的經驗借鑒看,在“空間形態”維度基礎上,研究部署“動量”聚焦、引擎育強戰略,重點是集聚資源、集合政策、集中發力,培育能夠牽引地區整體發展的極核中心。并注重在欠發達地區打造片區節點,形成戰略部署的多極梯度聯動,提高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
依托于各類廊道網絡的空間聯結,整合各方資源,提升區域協同便利度和效率,是深化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區域廊道從狹義上看可以是交通基礎設施通道,從廣義上看可以是聯系各類要素流的綜合性開放通道。多層次的區域廊道,能夠為要素流動提供線性或網狀的區際聯系,有利于打破區域聯通的時空限制,增進不同地區的有效互聯,也有助于發揮“產業結構效應”[15],提高地區間協同發展程度。
在浙江的實踐中,尤為強調高效互聯的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通過部署建設義甬舟大走廊,形成貫通山海板塊、協同內陸開放的戰略性大通道,并實施“東北區域加密、沿海區域提效、西南區域增聯”省域互聯策略,強化產業、科創等要素聯動?!皷|北區域加密”,主要服務于省域環杭州灣地區的“要素動量”維度提升需求。聚焦灣區城市群和產業帶發展,突出對內、對外交通和國際門戶樞紐3 個層次,建設高速鐵路環、高速公路環、江海河聯運水運環、通用航空環等綜合運輸環網體系,支撐環灣地區成為面向未來的新型超強增長極?!把睾^域提效”,服務于浙江東部沿海一帶的港產城區域聯動,擴容增量沿海大通道,形成浙江連通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的開放通道,為要素跨省域流通提供支撐。“西南區域增聯”,服務于浙西南生態地區的節點育強和互聯發展,圍繞衢州、麗水等花園城市節點,推進城際鐵路、高等級快速路等建設,提升西南區域主要節點城市的空間聯系緊密度。
“網絡邏輯”維度,重點以區域性廊道建設為主,加強空間軸線延伸、平臺互聯互通,提高不同地區的網聯化程度。省級層面需要主動甄別不同市縣聯動發展的現實需求和互聯效率,有重點、針對性地建構“加密、提效、增聯、集群”等多種方式的網絡,提升相對發達地區的綜合交通智慧化互聯程度,提高樞紐節點間的多式聯運水平,增強相對欠發達地區的通達水平。
地區發展差距是推進省域協調發展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在實踐中應針對性施策,通過促進地區間合作互動,激發潛能和活力,提高欠發達地區發展水平,從而調整省域發展不平衡狀態。
中國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中,較多支持開展對口幫扶,鼓勵地區間合作共贏。新世紀以來,浙江就開始探索實施“山海協作”工程。其重點是把省內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梯度轉移或輻射到浙西南欠發達地區,把欠發達地區的剩余勞動力轉移集聚到發達地區,通過互利合作幫扶推動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不斷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實踐中,浙江主動將傳統的“輸血幫扶”模式迭代為“造血”模式,以制度激勵、市場主導,調動合作積極性,并通過設立山海協作專區、山海協作產業園、“飛地經濟”等方式,把“山”這邊的資源、勞動力、生態等優勢與“?!蹦沁叺馁Y金、技術、人才等優勢有機結合起來,推動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提升了這些地方發展的內生動力。
圍繞省域協調發展的短板,通過“協作博弈”維度,部署地區間合作雙贏戰略是一項積極有效的安排。這一博弈,要思考的是協作方式和協作內容對于欠發達地區可能帶來的資源輸出、利益收效,需要在尊重地方自愿基礎上,本著造血幫扶、雙向互動、合作共贏的目標,研究設立適宜的跨區域合作平臺載體,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區域合作新格局。省級層面應加大資源統籌力度,通過擴大產業稅源、加快人才交流共享、推動居民增收等舉措,提高雙向協作動力,引導欠發達地區加快形成自我“造血”機制。
研究并完善區域干預、區域合作、區域互助、區際補償等制度設計,能夠為協調發展提供指引和保障。面向現代化建設的新要求,推進省域協調發展可以融合空間治理規則,共同強化協同發展的體系框架。
空間治理是省域層面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水平、有效引導協調發展的重要調控手段。其內涵是“以市縣級行政區為單元,建立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16]。結合這一導向要求,浙江從規劃體系改革出發,在區域性要素配置、數字化治理平臺等領域先行探索。比如,結合“多規合一”改革成果,探索形成一套上下銜接的規劃體系,統籌省內重大戰略地區、跨市域協作區的發展指引,系統推動了省域“空間形態”維度的不斷強化。探索建立精準有效的治理政策體系,包括要素配置政策體系、協調發展監測體系、差異化績效考核體系等,加強“要素動量”維度的統籌保障,提高要素配給和產出的協調程度。探索推進省域協調發展的治理平臺,建設一批應用場景,如引導區域空間謀劃、綜合分析,開展績效評價與展示等,實現區域戰略需求與供給平衡分析,戰略績效預演、實施監控與決策調整等功能,為省域協調發展提供數字化治理支撐。
建構“規則支撐”維度,是一項融合政策制度設計與組織架構建設的綜合性戰略,從省域出發可以結合“空間治理”的部署開展具體實踐。戰略重點包括治理機制、治理政策和治理支撐三個方面,以體系化建設加快破除資源要素跨地區流動障礙,增強引導協調發展的高能級驅動、高水平支撐,推進全要素管控、全領域協同,引導各地區向實現更高水平的統籌一體邁進。

圖1 省域協調發展的“五維”戰略模型Figure 1 A“Five Dimension”strategic model for the province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立足全國、聚焦省域,在深度參與跨區域協作、深化省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五維”戰略應用需主動研判區域協調發展的趨勢性規律,立足不同地區發展的客觀需求,形成新時期深化協調發展的新方向。伴隨中國區域重大戰略的實施,產業轉移呈現出規模化、集群化、基地化趨勢[17]。跨區域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組織深入推進,客觀強化了依據比較優勢而推動生產性要素集中集聚的發展態勢。圍繞產業集群、創新集群的發展需求,順勢推動區域經濟的“集群化”發展,是近中期省域協調發展的主要導向。據此,應主動辨識聚合經濟發展的首位地區,以“要素動量”維度為牽引,協同其余“四維”戰略支撐,有重點地增強這些地區對資源要素的集聚輻射能力,使其成為帶動全省或片區科創、產業、金融等要素集聚的極核,輻射帶動更大區域范圍的協同發展,逐步促成更高層級的區域經濟聯動。
在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推動省域協調發展需要更加關注縮小區域差距、實現一體化發展??梢詮慕洕⑸鐣?、人文、合作等多領域著力,關鍵是建立能夠互聯互通的廊道網絡,服務于分工協作、發展共享。為此,應突出“網絡邏輯”維度的組織,研究并發揮省內各地區比較優勢,通過省市聯動、統分結合,系統推進跨區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網絡互聯,提升地區間的聯動共享水平。同時,還應強化“協作博弈”維度,研究推動一批跨地區的特色聯結產業飛地、創新飛地等區域性合作載體,實施地區發展針對性政策,通過片區協作、領域協同,打造區域合作的有效模式和具體抓手。
從省域層面出發,尊重不同地區的發展特點和優勢,有利于促成更高水平的協調發展,達成持續長久的跨區域合作。為建立系統集成、重點突出的省域資源要素配置體系,需要推動“要素動量”和“協作博弈”維度協同發力,立足省域“空間形態”維度,依據不同縣市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開發潛力,科學開展生產力布局,建立引導生產要素從低質低效領域向優質高效領域流動的機制。尤其要深化落實統一的省域規劃體系,完善各類規劃協調機制,以此來引導區域間土地、能耗等指標優化配給。同時,注重推動生態補償、財政補貼等政策精準供給,引導生態地區實現特色價值化發展,為省域高質量、可持續的協調發展格局提供基礎性框架支撐。
面向現代化治理體系的建設和治理能力的提升,細化治理對象、提高治理手段的精準性,已成為重要趨勢。省級層面的協調治理不僅要從全局研究形成制度性導則指引,還需要主動借助數智化新技術手段,加快轉變粗放的資源利用和管理方式。結合“五維”戰略分析,提高協調治理能力,應重點加強“規則支撐”維度。這一維度既是其他四個維度的系統集成,也是其他戰略維度進一步提升的重要支撐。圍繞“精細化”發展方向,研究地區間剛彈結合的互濟模式,構建權責分明的地區協作機制,主動探索打造全省域覆蓋、全要素管控、全過程管理、全社會共享的治理體系,促成省域協調發展實現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達成高水平的合作共贏。
實現省域協調發展,應著眼于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合理分工[18]。中國東部與西部之間、山與海之間、城與鄉之間,資源分布不平衡、發展不平衡是普遍的,解決地區間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應在充分發掘地區優勢的基礎上,促進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在動態互補中形成相對平衡。
從“空間形態”維度出發,強化省域格局優化,是協調戰略推進的基礎。在部署中,應結合各地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立足市縣的比較優勢,圍繞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求,提供面向自然、面向全域、面向未來的空間解決方案,引導實現不同功能區發展的差異化發展,以互補促協作,以協作促雙贏,努力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增長點[19]。
以都市區、城市群等為主要形態,逐步形成能夠帶動經濟效率提升的增長動力區域,這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規律[7]。聚焦“要素動量”維度的部署,實現省域高質量協調發展目標,應結合生產性要素流動集聚的特點,協同提高要素配置方式和效率,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育強若干能夠帶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能級中心[20]。
從東部地區省份看,區域發展不再是單項資源要素的簡單集聚,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優勢地區,正在積極引導科技、人才、資金等要素融合集聚,培育梯度有序的分工合作格局。這些地區的省份應結合實際培育都市圈和城市群,育強一批國家級或省級中心城市,建立高層次的省域增長極,構筑廣域聯動的圈層協作體系,以點帶面促成更大范圍區域經濟協調。對于中部地區省份,總體上呈現城鎮集群化發展狀態,近期戰略重點宜引導區域性要素有重點地向近域城市中心集聚,通過一定階段的集聚培育,逐步形成能夠帶動近域地區協調聯動的能級主體。對于西部地區省份,成渝兩地的都市圈發展已具備一定基礎,是引導地區協調發展的重要引擎。下一步可以結合地域戰略平衡,適當培育若干次級區域發展節點,為要素集聚、動能提升提供支撐。
聚焦中觀層面,各省份可以部署落地一批能級聚合的戰略承載地,通過政策助力、做大育強,形成梯度支撐的發展平臺。平臺類型上可以包括產城融合類、科創發展類、開放平臺類和綠色生態類等。比如,在產業平臺培育上,可以打造一批引領未來產業發展的區塊載體,塑造區域經濟競爭的新優勢;在城市平臺培育上,可以探索建設未來城市實踐區,創新城市開發建設模式,打造協調示范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生命體”。
地區間的良性互動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表現,也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有效機制[21]。隨著中國鄉村振興、海洋強國等戰略的全面實施,以及山區等一些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舉措的深化落實,地區間的合作機制更加完善、聯動程度更為緊密,要素流動的便利性更強,客觀要求省域層面加快形成多領域深化的互動協作模式。對此,應順應時勢需求,圍繞“網絡邏輯”和“協作博弈”兩大維度,進一步化解地區間的行政壁壘、制度障礙,形成共同解決區域問題、共同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共同分享發展成果的體制框架,在一些跨市縣協調事項上加大省級統籌力度,強化地區間網絡聯系,促成有機協同的發展共同體。
建立區域有機聯動,不同省份需強化的戰略維度有所不同。西部省份,鑒于綜合發展水平相對偏低,宜重點先行強化“網絡邏輯”維度,增強高等級樞紐平臺和設施網絡暢聯程度,構建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現代化通道體系。比如,積極改造擴容高速和國省道,提升江河航道通航能力,建設美麗交通廊道等,加快提高省內地區間交通聯系便利度。還可以依托山脊、山谷、河流等自然廊道建設萬里綠道網,為生態地區融入省域協調發展建立多層次的聯系廊道。
對于東部和部分中部相對發達的省份,應更為突出“協作博弈”維度,加快區域協作平臺共建,強化其在地區聯系上的紐帶作用。如在欠發達市縣打造一批特色生態產業平臺,在發達市縣建設一批“產業飛地”和“科創飛地”,推動建立跨區域的創新研發和生產制造協作關系,引導“飛地”建設成果向欠發達市縣的特色生態產業平臺導入,形成內外產業互促共進、內外平臺兩翼齊飛的活血機制,助力縮小區域差距。同時,宜積極發揮發達地區的先進理念和援建資金作用,聚焦平臺共建、產業共興、項目共引,推動產需對接、產用結合和產業鏈上下游協作,引導技術、資本、人才、市場等與山區特色資源有機結合,推進資源要素精準對接。
“十四五”時期,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到更為關鍵時期,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22]。在這一要求下,省域協調發展應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不僅要加強生態空間的保護力度,提高生態服務能力和綠色財富的積聚能力,而且要實現山水與城鄉融合、自然與文化融合、開發與保護融合,因地制宜地引導人口適度集聚、產業良性發展,切實促進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和跨區域合理流動,探尋出保護與發展可持續的良性路徑。
不同地區的省份,在推進省域協調中對于生態底色的維護具有同樣的重要性。為了更好地維系生態品質,需要從“規則支撐”維度出發,落實好省域空間治理戰略。除了要優化建立系統集成、重點突出的省域資源要素配置體系外,還應積極探索建立差異化績效評價考核政策。如生態和農業地區重點強化在生態保護、民生發展等領域考核,探索一條更符合自身實際的價值實現之路;城市化地區重點強化經濟效能、要素集聚水平等領域考核,引導提高生產空間開發深度和利用效益,從而推動省域整體協調發展形成閉環管理體系。
區域協調發展是中國推進高質量發展中的重大戰略選擇。進入“十四五”時期,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格局相對清晰,人口等資源要素總體向東部沿海相對發達地區、向中西部中心城市流動集聚的態勢進一步強化。在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等國家級重大區域戰略格局指引下,相關聯的省域主體在應對協調性要求提高、內生性需求提升的要求中,不僅需要深度參與跨省協作,更需要聚焦自身強化省內協調發展,系統增強省域整體高質量發展的聚合力和競爭力。
在中國邁向現代化發展的新征程中,省域全局的協調發展戰略安排,應以系統性舉措統籌推動各地區主體的協同,激發不同地區的聯動潛能、協作意愿,推動省域治理體系建設,不斷增強省域發展的變革能力、發展活力、持續動力,逐步實現相互促進、有機互動的整體“一盤棋”。
基于浙江的實踐探索,研究提出的省域協調發展“五維”戰略,是一個戰略部署的邏輯性框架和“路線”安排,對于不同省份,在不同發展階段應系統推進并有重點地強化。在此過程中,省級層面的總體統籌和治理支撐尤為重要??傮w上,中國省域協調發展水平仍處于轉型提升階段,協調能力建設還處于探索強化時期,對于“五維”戰略尤其是“規則支撐”維度的研究仍需結合實踐不斷深化。下一步,在數字技術的支撐下,可以重點部署建設省域協調發展的治理平臺,推進“五維”戰略及其多業務協同應用場景建設,借助數字思維更好地強化省域協調發展的支撐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