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敏
為了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和學習壓力,將學生從沉重的作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能夠全面發展,我國實行了“雙減”政策。“雙減”政策是面對教育發展大勢和外部環境變化而做出的教育變革。因此,初中歷史教學也隨之進行了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作業布置已經不合時宜,需要探索出新的作業布置方式和策略,在能夠適應政策變化的同時,還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
一、初中歷史作業設計現狀
作業設計是初中歷史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應試教育讓作業成了學生的主要負擔,作業過多、過于枯燥讓學生們苦不堪言。傳統作業設計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和缺陷,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作業量大且枯燥。受傳統應試教育觀念深刻的影響,初中歷史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常采取傳統的做題或者背誦默寫的方式,大量的作業形式單一,基本就是按照“讀寫抄背”的思路來進行。這樣做不僅給學生們造成了極大的作業負擔,還挫傷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
第二,作業設計不符合學生實際學情。每個班級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度和學習能力都不相同。很多歷史教師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在布置作業時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忽視了學生們的實際情況,不論學習能力如何,都要完成同樣的作業。這樣就容易導致學習進度快的學生受到拖累,無法通過作業提升能力,學習進度慢的學生則有可能跟不上,因此,在作業布置方面,出現了“吃不飽”和“消化不良”的現象。
第三,作業設計脫離實踐。理論來自實踐,沒有實踐做基礎,作業的設計就會是“無本之木”,因此,歷史教師在設計歷史作業時要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歷史、體驗生活,不要總是依靠一些網上的學習資料,而要通過實踐來布置作業。作業也不一定就是寫的,可以是記錄的、體驗的。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還能提高實踐能力。
二、“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歷史作業的設計原則
在“雙減”政策下,歷史教師在進行作業的優化與設計時,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要遵循少而精原則。作業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傳統的作業設計中,老師推崇“題海戰術”,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還影響到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因此,在“雙減”政策之下,教師應該進行優選,選出最具代表性的題目,力求作業“少而精”,以便更好地滿足學生的歷史學習需要。
第二,遵循趣味性原則。學生也需要趣味性來激發學習的熱情。如果教師單純地布置冗雜的作業,只會增加學生的厭學情緒。教師要善于創新,努力增強學科的趣味性,尤其是歷史學科,教師可以通過講述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愛上歷史,感受到歷史的魅力。
第三,遵循作業設計要有層次性的原則。不同的學生在學習能力上存在差異,因此,面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教師不能一概而論。布置作業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則無法滿足學生們的個性化需要。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更加豐富多樣,使其層次化,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來進行設計,難易程度要與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相匹配。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的學業負擔都會有所減輕。
第四,遵循作業豐富多樣性原則。傳統的作業基本就是按照“讀一寫—抄一背”模式來進行,作業的形式單一,內容不夠豐富,缺乏創新,極大地挫傷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在“雙減”政策之下,要增強作業的豐富性,設計出多種類型的作業,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作業中感受學習歷史的樂趣。
三、踐行“雙減”理念,優化初中歷史作業設計
第一,豐富作業內容,合理安排作業數量。“雙減”政策對作業數量和時間都做出了明確的安排。教師們需要根據要求來重新設計作業。要摒棄以前傳統的機械“抄一寫一背誦”,尋找新的有趣的作業形式來豐富作業內容,同時可以利用數字媒體輔助教學。比如在學習某一歷史時代時,可以在課上播放一些相關視頻,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提出問題留給學生課后思考,引導學生去探索,讓學生在探索中完成作業,在探索中學習知識。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還可以提高學生們的歷史素養。
第二,根據學生的學情來進行分層設計。不同的學生需要不同的作業來滿足不同的需求。教師要堅持因材施教的理念,尊重個體差異,結合學生不同的需求,設計出不同層次的作業。在此之前,教師需要充分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習的能力。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習的內容來給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盡量讓作業能夠滿足每個層次學生的需要。教師可以將題目進行分層,分為基礎性作業、提高性作業和課后拓展性作業。
將基礎性作業作為必做題,所有層次的學生都需要完成。比如,根據所學章節的內容,畫出一個時間軸,把這一時間內發生的所有事情都列舉上出來,將其作為一個回顧總結。
提升性作業作為選做題,主要是針對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讓他們能夠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如對歷史案例發生的原因、背景以及采取的措施等進行一個全面細致的分析。
拓展性作業也是選做題。這類作業主要針對學習能力強、學習積極性高的學生的。這種題目具備一定的難度,有助于學生提高綜合素養,不僅僅是歷史素養,在探究這類題目時可能需要運用其他學科知識及技巧。
對歷史作業進行分層,既要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還要提高學生們的興趣,減輕學生們的負擔,充分體現了“雙減”政策所要達到的效果。
第三,豐富作業類型,提高學生歷史素養。初中歷史教師在優化作業設計時,還應堅持多樣化的原則,豐富作業的形式,讓學生能夠高效學習。
首先設計探究性作業。“雙減”背景下,歷史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盡可能多地設計一些探究性的作業,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歷史素養和能力。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介紹一些歷史故事發生的背景,然后拋出一些歷史問題,讓學生課下去搜集資料來探究所學問題,在不斷探究的過程中深入了解這段歷史。
其次,重視思辨性作業。“雙減”政策要求減輕的教育負擔并不是單純地減少題量,而是要減少機械、沒有思辨性的作業,因此,優化作業設計時,應遵循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圍繞教學重點,為學生設計富有思辨性的作業,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升思維能力,以達到教學要求的水平。例如,在“秦統一中國”教學中,對作業設計可以通過結合本課時的主要歷史人物去引發學生思考。以秦始皇這個角色為中心,引導學生對秦始皇的身份、做法、所處的社會環境進行分析和評價,提出不同的看法,可以將作業設計為“我的朋友秦始皇”。在這樣的作業中,要求學生全面地去了解歷史人物,需要學生主動地去學習本課時所涉及的知識點,還需要自行查閱相關資料,形成自己的分析。經過多次訓練之后,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升,掌握了客觀、全面看待問題的方法,形成了思辨性的唯物史觀。
再次,增設開放性作業。開放性的作業是指沒有標準答案的學習任務,同時也對教師的作業批改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初中歷史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需要注重學生在作業中的創新能力,解放學生的個性,不應對所有的知識以標準答案束縛學生的思維。要實現這一要求,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必須增設具有開放性、探索性的作業和任務,鼓勵自由思考和討論,使學生在開放性、探索性的作業中,提高學習興趣,形成對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例如,在“抗日戰爭的勝利”教學過程中,適合設計開放性的作業任務。如,設計這樣的題目:“在我國抗日戰爭勝利后,重慶某家報紙刊登了一則謎語:‘日本投降(打一個中國古代歷史人物)。其中謎底有蘇武、屈原、共工、蔣干。你認為應該是誰呢?結合所學歷史知識進行解釋。”這樣的歷史作業,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地復習所學歷史知識,同時也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提升,感受到了歷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