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崗市教師進修學院 宋偉國
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必修課程,旨在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進行探究發現、大膽質疑、調查研究、合作交流以及社會參與,鍛煉學生實踐能力,豐富學生體驗內涵。 該課程由國家設置、地方指導、學校實施,實行三級課程管理。 在新課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綜合實踐活動成為創新教育研究內容重要的組成部分,但綜合實踐活動處于發展階段,未能形成固定的、常態化的教學模式,并且缺乏教學方法。 提高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需要教研人員與教師共同參與,在區域范圍內推動綜合實踐活動有序發展。
基于教育發展需要調整與改進研修工作,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常態化教研體系,是各級教研機構的使命擔當。 基于教研策略,綜合實踐活動需要經歷三個發展階段,分別為基礎實施階段、常態建設階段以及特色發展階段。 在三個不同發展階段,教師應摒棄循規蹈矩的教學理念,遵循每個階段的發展規律,針對每個階段出現的問題、難點重點制定教研對策,以便在明確的主題背景下,深入研究教研策略實例,保證各個階段的發展都具有真實性特點。 在基礎實施階段,教師可能會遇到不知道如何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問題, 對此應確立綜合實踐活動必須意識,必須解決遇到的問題且明確解決問題的責任人,組織教師進行現場研討會, 提高各級實施主體對課程的認同感,建立層級制的教學隊伍。 在常態化建設階段,教師可能會遇到不知道如何規范實施教學措施的問題,對此應區分傳統教學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規范實施制度建設,在討論中梳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論要點,一方面提高教師課程理論學習水平和素養, 另一方面促進課程常態化建設。在特色發展階段,教師可能會遇到不知道如何特色化開展教學的問題,并且存在對綜合實踐課程認知存在差異性問題,對此應創設教學情境,在情境中分析課程資源存在差異性的原因,從而提升理論和實踐水平[1]。
由于綜合實踐活動的不同階段存在著差異性,以教研策略為出發點開展教學時, 教師既要遵循客觀性原則,一切以客觀實際為準繩, 根據客觀事實的本來面目加以考察,排除一切主觀偏見;又要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水平以及教學設施等,優化教學資源,縮小不同地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存在的差異特點,以便實施統一的教學策略,擴大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范圍。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極大地改變了以往的教育理念,通過教研人員借助行政執行力和健全區域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各項評比,加快綜合實踐課程的改革步伐。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作為課堂的主體,但是在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為使課程具備執行能力,應以行政執行作為核心促動力, 需要教研人員具備行政執行能力、制定教研策略。
教研人員在溝通過程中,應深入挖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發展內涵動力,全面提升課程的教學水平,并且融合管理技能,建立一支高素養的教學隊伍,并且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以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等為目標。 在行政執行力作為核心的背景下,教研人員借助執行力突顯教研策略,將教師、實踐活動共同作為活動平臺的載體,充分調動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性,提高教師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需要學校、教師以及學生共同參與,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使教師和學生都能成為課程受益的主體,學生受益主要體現在提高實踐能力,教師受益體現在豐富教學經驗。 即便行政執行過程中遇到困難,受益主體產生原動力推動實踐活動發展,在區域范圍內實施評比,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此外課程受益主體在促動過程中,可以對學生、教師以及學校進行評比,評比涵蓋兩個方面,一方面推動綜合實踐活動,另一方面健全完善的教師評比。
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評比。在區域范圍內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評比, 評比的對象主要為先進綜合實踐活動項目、社區服務先進個人。 區域應設立綜合實踐活動競賽項目,遵循以學生為本、鍛煉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原則,競賽力求活躍區域范圍的綜合實踐活動開展氛圍,由各級教育單位參與到評比活動中,主要評比項目設計、課題研究等內容,從而科學地評比先進個人以及活動項目。
健全完善的教師評比活動。教師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參與者,應充分發揮引導作用,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能力以及教研策略。區域范圍內應健全完善的教師評比活動,目的是評比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研策略。在評比期間,運用創新方法,如現場授課的方式,評比教師在現場教學中的表現,在評比中逐漸完善評比內容,以便建立健全的評比體系。 現階段區域范圍內評比教師的教研能力,評比內容包括課程設計、教學指導能力以及項目研究能力。 區域內的優秀教師應積極參與到綜合實踐活動教研工作中,建立參與性質的教研平臺, 為區域內的教師提供共享信息、提高教研能力的機會,提升教師的教研水平。
通過啟動和培訓中規范調研、 學校制定綜合實踐活動創新和引導規范、健全各項教研教學評比創新體系、強化專業領導業務能力、建立心理疏導制度五環節,深入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教研活動,加快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序發展。
區域范圍內綜合實踐活動在開展過程中,應組織各級管理部門進行研訓活動,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效實施為主題,在聽課、學習的過程中,全面掌握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狀態,以便針對課程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討論,研究出下一步具體的開展措施,優化和完善教學方案,給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開展和建設中的指導意見[2]。
學校在綜合實踐活動開展期間,可以從低年級開始制定班級計劃和年級計劃,并保障不同階段的綜合實踐活動具有良好的銜接性。 要規避教學資源、教學方法等因素的影響,發掘自身綜合實踐活動特色,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獲得實踐技能和學會交往、合作、分享,具有處理生活事務的能力。
學校教育骨干應積極參與到綜合實踐活動教研工作中,從學校、教師、學生三個層面,建立教研教學評比體系,并且在實踐活動中總結經驗,針對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同時在教研中發揮骨干作用,努力探索教研的發展空間。一方面優化師資隊伍,豐富教研內容,提高教研水平;另一方面彌補實踐活動存在的缺陷,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實踐環境。
綜合實踐活動蘊含豐富的教研策略,不僅需要較高的教研水平拓寬實踐活動的影響范圍,還應由專業領導組織優秀的師資力量參與到綜合實踐活動教研中,以便依靠眾人的力量解決實際問題,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可持續發展。
在綜合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如果教師未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會產生心理障礙影響到活動正常的進行。 建立心理疏導制度,有利于為教師疏導心理狀態的同時,幫助教師保持最佳的狀態,在教學中帶動學生的情緒,從而激發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興趣,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活動中提高綜合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在區域范圍內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貫徹教研策略理念,要求學校組織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各個階段,全面深入地進行教研,分析遇到的問題,實施解決問題的策略,不斷完善教研過程。 此外區域范圍內應進行綜合實踐評比活動,考察教師現場教學情況,針對出現的問題,組織各級教育部門參與教研活動,既要對綜合實踐活動作出科學合理的安排,又要避免活動失去開展的意義,讓綜合實踐活動在日常教學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使學生獲得積極的、全面的發展,初步形成對社會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