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綽余是瓊崖革命先驅者之一,是樂會縣黨政軍組織和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人。
王綽余,原名春魁,又名德裕,1899年2月12日出生于海南島樂會縣(今瓊海縣朝陽鄉樂城管區)西門村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王傳一,字貫卿,素務農耕,農閑時兼作道士。母親莫氏,是個勤勞儉樸的農婦。兄德瀚,比王綽余長12歲。王家早年家境頗寬裕。但綽余出生之年父親病逝,此后家境遂每況愈下,日趨窘迫。
王綽余自幼深受母親和兄長疼愛。1905年他開始進私塾讀書,1910年秋以優異的成績考進樂會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此時由于家庭經濟難以為繼,其兄德瀚為讓弟弟繼續求學成大器,忍痛放棄讀書機會,揮淚別校輟學務農,以支持他就讀。王綽余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銘記母親和兄長的教誨,學習更加勤奮用功,學業成績屢列前茅。
1916年秋,王綽余讀完高等小學后,望著憔悴的母親和艱苦農耕的哥哥,心中隱隱作痛,決定棄筆歸田,以卸下家中供其上學的重負。翌年母親和兄長為他完婚,娶妻齊氏。綽余一家5口終日勞作,仍然難以維持生計。
為了尋找一條活路,1918年王綽余和哥哥東湊西借,籌得一筆盤纏,含淚離別家人,漂洋過海去馬來亞謀生。開始兄弟兩人做些苦力雜工,勉強糊口度日。后在同鄉和親戚朋友的幫助下,找到了一份店員工作。兄弟倆克勤克儉,除去自己生活開支和接濟家人外,尚略有節余。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革命浪潮席卷全國,也波及馬來亞地區。社會的黑暗、世間的不平、生活的艱難,使綽余萌生了變革現實的思想,革命浪潮的到來,使他看到了中國社會的希望。為了進一步尋求變革社會的途徑,并繼續深造,1922年秋,王綽余征得兄長同意,毅然辭去工作回國,在廣東工程學校就讀。當時,廣州是中國革命先驅者云集之地,瓊崖不少進步青年也在此求學。綽余在工校讀書期間異常活躍,除認真學習文化知識外,還廣泛結交進步青年,與楊善集、洪劍雄、徐成章等人共同研討進步書籍,探求革命真理。1924年1月國共兩黨合作,王綽余在工校畢業后,留在廣州全身心投入國民革命運動之中。
1925年4月,北京、南京、上海、廣州的瓊籍革命者在廣州發起成立“瓊崖革命同志大同盟會”,指導全瓊崖革命工作。王綽余參加了該組織,積極撰寫文章為瓊崖的革命運動吶喊,在《新瓊崖評論》刊物上發表后產生了強烈的反響。他的文章鋒芒畢露地抨擊了反動軍閥的罪惡行徑,號召瓊崖工農群眾團結起來,努力奮斗,創造美好幸福未來;他告誡群眾,不要坐等恩賜,任何坐等恩賜的思想都是不現實的。
1925年初秋,王綽余受同盟會派遣重返馬來亞,協助黃昌煒等人開展革命活動,發動瓊僑支持和參加瓊崖的革命運動。他們在新加坡等地發動工人組織工會,創辦工人夜校,宣傳馬克思主義。王綽余等人經常深入工廠進行宣傳,他演講時能夠深入淺出,理論聯系實際,用馬列主義觀點分析革命形勢,解答現實斗爭問題,深受歡迎。在綽余等革命者的發動下,馬來亞各地的工會組織和工人夜校像雨后春筍一樣紛紛建立,很快出現了革命熱潮。綽余在實際工作中經受住了鍛煉和考驗,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6年春,王綽余從馬來亞再返廣州,受中共廣東區委和國民黨廣東省黨部的派遣,以農民運動特派員身份回到樂會縣開展農民運動。與綽余一起被派到樂會縣開展工作的共產黨員還有林鴻德、何萬澄、何君煥等人。3月,王綽余等人在樂會縣城成立了樂會縣農民協會籌備辦事處,并在該處秘密成立中共樂會縣第一個支部—中共樂會縣農民協會籌備辦事處支部,王綽余為書記,林鴻德、何萬澄分別任組織和宣傳委員。黨支部成立后,在學生、工人和農民等群體中秘密發展了一批新黨員。
同年4月,國民黨樂會縣黨部在樂城成立,陳哲夫任黨部書記長,王綽余等5人為執行委員。在黨支部的積極領導下,樂會縣農民運動蓬勃發展,各鄉先后建立了一批農民協會。6月,樂會縣農民協會、樂會縣農民軍事政治訓練所分別在樂會縣城的城隍廟成立,王綽余被選為縣農民協會主席兼農訓所所長。同月,黨支部在城隍廟召開全體黨員大會,宣布成立中共樂會縣總支委員會,王綽余被選為總支書記,雷永業、張良棟為總支委員,并分別在農民協會、農訓所和樂會中學成立中共樂民、樂農、樂中3個支部,王綽余、雷永業、張良棟分別兼任這3個支部的書記。
王綽余在肩負總支書記重任后,工作更加繁忙,常常夜以繼日、廢寢忘食。他深入工農群眾,踏遍城鄉各個角落,到夜校給工人農民講課,用他坎坷的苦難經歷為例闡述革命道理,號召工農群眾破除封建迷信,推翻封建地主階級統治;到農訓所與學員們講政治理論,分析革命形勢,號召農民骨干認真學好政治和軍事本領,積極參加國民革命運動,建立農民自衛軍,保衛農會。由于王綽余等共產黨人卓有成效的工作,樂會工農群眾運動出現了蓬勃高漲的局面,全縣6個區都建立了農民協會,縣總工會、青年團、婦女解放協會等群眾組織都相繼成立。縣農訓所也培訓了兩期160多名農民運動骨干,有力地促進了全縣農民運動的深入發展,全縣各地農民紛紛起來斗爭地主豪紳,開展抗租減息運動。
1927年4月12日,當全國革命運動蓬勃發展的時候,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4月22日,瓊崖國民黨反動派也開始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王綽余、張良棟、陳永芹等接到中共瓊崖地委關于向農村轉移的通知后,23日夜立即組織共產黨員、團員和革命骨干撤離樂城轉移到樂四區,避開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魔爪。25日樂會縣國民黨反動派四處搜捕共產黨人,因毫無所獲而惱羞成怒,將綽余等人家中房屋放火焚燒。
5月,中共瓊崖地委書記王文明等在海口脫險后轉移到樂四區和王綽余、張良棟、陳永芹等帶領的樂會縣革命隊伍會合。6月,中共廣東區委特派員楊善集到達樂四區,和王文明在樂四區寶墩村召開地委緊急會議,會議傳達了黨中央的指示,并決定迅速建立健全各級黨組織,組織武裝隊伍開展武裝斗爭。同月,在特委的直接領導下,中共樂會縣委成立,王綽余被任命為縣委書記。同時成立了樂一、二、三、四和新石5個區委及一批黨支部。自此,樂會縣黨組織基本建立并形成網絡。不久,瓊崖討逆革命軍總司令部在樂四區成立,樂會縣建立了瓊崖討逆革命軍第一路軍,王堯任司令,王綽余任黨代表。在王綽余、陳永芹和王堯等人的直接指揮下,第一路討逆革命軍和樂會地區的農民自衛軍舉行了秋收暴動,先后在樂城、中原、烏皮、陽江、龍江等墟鎮打擊國民黨反動派和地主豪紳,為創建和鞏固樂四區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有利條件。
9月,王綽余調往討逆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與全瓊武裝總暴動的指揮工作,縣委書記由張良棟代理。23日,王綽余協助樂會縣委,發動600多名武裝群眾參加椰子寨戰斗,拉開了瓊崖武裝起義的序幕。
12月,中共樂會縣委在樂四區寶墩村召開全縣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新的縣委成員,王綽余當選縣委書記,王可樹、王志超為縣委委員。王綽余艱苦奮斗、深入細致、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為全縣人民所贊譽。在縣委和綽余的領導下,樂會縣的黨組織建設和土地革命運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至12月底全縣共建立5個區、75個黨支部,黨員共有2940人,縣委駐地樂四區12個鄉都成立了黨支部,還成立了樂四區蘇維埃政府。樂四區農民代表大會制訂的《土地問題的臨時辦法》和分配土地的原則,得到瓊崖特委的高度評價。特委認為:“現在實行土地革命,當以該區為模范。”
1928年2月18日,中共瓊崖特委第二次代表大會在樂四區陽江墟召開,王綽余出席了大會,并當選為特委常委。會后王綽余留在樂四區,協助特委和樂會縣委開展樂四區的土地革命運動。
3月,全區各鄉的農會一律改為鄉蘇維埃政府。打土豪,分田地,整個樂四區到處呈現一派熱氣騰騰、喜氣洋洋的景象。當時,中共瓊崖特委、瓊崖革命委員會、瓊崖工農紅軍總司令部均設在樂四區。特委也在這里進行了黨政、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使樂四區成為瓊崖的中心革命根據地。特委還及時把樂四區分配土地的具體辦法及經驗向全瓊各地推廣,使全瓊出現了第一次土地革命的高潮。樂四區成為全瓊土地革命運動和革命根據地建設的一面紅旗,被譽稱為瓊崖“小莫斯科”。至5月,在綽余的具體指導下,樂會縣5個區都成立了蘇維埃政府,并分配了土地。23日樂會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樂四區上科村小學校召開,成立樂會縣蘇維埃政府。至此,樂會縣大部分地區都建立了黨、政、軍、群的革命組織,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成為瓊崖著名的紅色根據地。王綽余為創建樂會縣黨政軍組織和革命根據地,進行了開拓性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11月,國民黨蔡廷鍇攻破樂四蘇區,瓊崖革命出現低潮,致使特委、瓊蘇政府和紅軍部隊被迫向母瑞山轉移,地方同志化整為零,潛伏起來堅持斗爭。王綽余堅持在樂會和定安交界的山區開展斗爭,不久因身患重病到烏坡(今屯昌縣境)求醫被國民黨發現逮捕,后被押解府城英勇就義,時年29歲。
(轉自海南史志網,作者:林鴻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