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平
摘? 要: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單純地講授課文知識,這容易讓學生在感知語文知識時產生枯燥乏味的情緒,使其逐漸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這種教學模式可以被運用于任何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主題教學模式的建構與運用可以幫助教師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讓學生圍繞一定的話題展開針對性、深入性的學習。文章結合具體案例論述了主題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主題教學;學習能力
在主題教學中,教師需要針對教學重點展開研讀,并引導學生對重點知識進行深入學習,領悟知識內涵,達成學習目標。針對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教師需積極挖掘主題元素,并合理地設計主題教學方案,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夠根據主題導向提高學習質量,從而提高他們對語文知識的感知與學習能力。
一、主題教學模式的運用價值
從本質上來看,主題教學是一種話題型教學模式,它一般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有針對性的話題,然后指導學生圍繞話題展開學習,使其將教學內容、自我認知、學習方法等有機串聯起來。主題教學模式的運用價值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
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是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持續探究的問題。教師應當讓學生在興趣驅動下展開積極、自主的學習,改善學生在語文課堂中被動性明顯、參與度較低的問題。主題教學模式的運用可以幫助教師改善這些教學問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提煉話題,并圍繞這一話題優化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當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他們一般會主動圍繞話題進行針對性的探究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興趣驅動教學的目標。
2. 加強課內互動,營造良好氛圍
互動是課堂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但是傳統語文課堂的教學互動具有單向性和單一性的特點,即教師單方面地與學生展開互動,學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性較低,導致語文課堂教學氛圍較低沉,容易讓學生產生學習壓力,不利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建立和諧的關系,阻礙語文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主題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師改善上述問題。教師可以圍繞具體的話題設計課堂互動內容,讓學生在多元互動氛圍中展開思維碰撞與互動交流,營造活躍的教學氛圍,讓學生不再保持沉默,積極發揮主體作用,展開探究性學習。
3. 實現深度學習,改進淺層性教學
語文教材內容蘊含的知識點多,傳統的淺層性教學模式會讓學生習慣于學習課文中表層的知識,不懂得深入挖掘文本中深層次的知識內涵。而主題教學模式與淺層性教學相反,它以深度學習為目標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圍繞教學話題來展開深度的探究學習,讓學生掌握深度探究學習的技巧,體會語文學習的魅力,使其建構完善、全面的語文知識結構。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主題教學模式的策略
主題教學是符合語文教學發展需要的教學模式。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主題教學內涵合理設計教學方案,采取科學的教學策略,指導學生在教學主題下展開針對性、深度性的語文學習。
1. 抓住童話故事元素,設計語文教學主題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選自經典的童話故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喜歡閱讀童話的特點,抓住童話故事要素,設計相應的教學主題,讓學生能夠圍繞某個話題展開趣味性學習,掌握童話故事的學習技巧。
例如,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統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幾篇課文均屬于童話故事,教師可以設計“暢想童話故事”這一主題展開教學。以《在牛肚子里旅行》這篇課文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童話人物”“童話情節”“童話環境”等要素展開閱讀學習。首先,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內容,找出其中的主要人物(叫青頭的小蟋蟀、叫紅頭的小蟋蟀、大黃牛)。其次,教師讓學生理順課文中的故事情節:兩只小蟋蟀捉迷藏—紅頭被牛“吃”進肚子—青頭努力救紅頭—紅頭成功逃出了牛肚子。最后,教師讓學生分析課文中的“環境”部分。在這篇童話故事中,主要涉及幻想環境。教師組織學生對幻想環境進行剖析: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描繪了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畫面,根據文字語言的描寫,你們能否想象紅頭當時面臨的是怎樣的場景呢?對于這一問題,教師可以聯系本單元中“我來編童話”這一習作內容,鼓勵學生繼續展開暢想,讓學生通過生動的語言描述自己腦海里暢想的內容,將自己融入“紅頭”的人物角色中,想象自己正在向其他人講述這場驚險的“旅行”。
2. 根據對話教學特點,開展語文主題教學
對話教學是指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展開對話交流的新型教學方式。在運用主題教學模式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引入對話教學方式,讓學生圍繞某個話題展開對話交流,營造熱烈、濃厚的學習氛圍,展開集中性的課內互動。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一只窩囊的大老虎》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設計教學主題——記一次文藝表演過程。針對這一主題,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對話交流任務:(1)師生對話(導入新課);(2)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找出自己不理解之處);(3)生生對話(討論課文內容,解決學習問題)。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以設計這樣的互動問題:你們參加過文藝表演嗎?有沒有發生過讓自己難忘的故事?教師在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時,可以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課文中說的“豁虎跳”是什么意思?它在作者敘述的這次文藝表演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教師在指導學生與其他學生進行對話時,可以鼓勵他們根據自主提出的問題展開相互交流,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對全篇課文進行有效的解讀,并嘗試用自己的話語復述課文中的文藝表演過程。
3. 基于合作學習方式,推進主題閱讀教學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設計合作學習探究“圓明園的文化價值”。根據這一主題,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合作學習內容劃分為以下幾點:一是了解圓明園毀滅的歷史背景與毀滅的過程,了解圓明園的歷史地位;二是了解圓明園的建筑特點與建筑風格,體會它的建筑文化魅力;三是了解圓明園中珍貴的歷史文物,探討它們的文化價值及傳承意義。各小組學生可以對這些合作學習內容進行集中性的深度研究,系統地分析圓明園承載的文化價值,從而使其圍繞主題展開有廣度、有深度的閱讀學習。這樣有利于學生根據主題學習進行深度學習,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三、結束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主題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他們掌握主題學習技巧,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拓寬學生的思考維度,鍛煉學生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在有目的的學習過程中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林德銘. 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的價值及策略思考[J]. 考試周刊,2018(32).
[2]張蕾. 如何改進小學語文主題閱讀的教學方法探討[J]. 課程教育研究,2019(45).
[3]李蓉. 如何改進小學語文主題閱讀的教學方法[J]. 天津教育,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