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關于香港有兩個值得仔細回味的新聞。一個是“李嘉誠七折拋售樓盤”,另一個是香港人“擠爆”深圳。看似毫不相關,實則有內在聯系。
先來看后面這個。根據香港入境事務處統計,7月1日至8月29日,已經有超過900萬人次港人入境深圳。香港總人口733萬多,這意味著這個暑假平均每個香港人入境1.2次。
到深圳干什么呢?主要是旅游、休閑消費,景點、餐飲、百貨、游樂等行業從業者感受明顯,很多人感嘆“一輩子沒見過這么多香港人”。因為人太多,到處排長隊。媒體報道中,這些人習慣用現金支付,因此可以判斷并不是剛剛移居過去的內地人。香港人之所以擁入深圳,一是因為一河之隔,物價比香港便宜得多,產品和服務同等甚至更高質量條件下,價格可能僅及一半。便宜只是為吸引消費提供了理由,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現在香港有高鐵與內地相連,而且實現了一地兩檢,從香港到深圳快捷、方便、交通成本低,放到內地大城市來衡量,只相當于一部分城市白領的通勤成本。
即便如此,這兩個條件依然還不充分。廣深港高鐵早在2018年9月就已開通,高鐵一地兩檢彼時也已實行,但當時并未爆發這樣的人流。最重要的大背景,是2020年6月30日“香港國安法”正式生效,徹底扭轉了香港政治社會局勢,香港回到了正常生活、生產的軌道。這部法律的現實意義,遠不止于撥亂反正,而是為“愛國者治港”這個“一國兩制”的基礎條件,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可以說一法定乾坤。香港回歸20多年來一直存在的政治隱患,被清除了。繁榮意味著安居樂業,而繁榮的前提是安全與穩定,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這一點香港同胞這幾年肯定體會深切。
2023年,香港和內地均已走出疫情,生活秩序回歸正常,再加上便宜、便捷、安穩這幾個條件,深圳才能吸引到這么多香港人。
香港和深圳不是一河之隔嗎,為什么往來還需要高鐵?這就涉及香港本身的發展歷史。被英國殖民的150年里,香港的發展一直局限于南部維多利亞港周邊,到現在開發的土地也不到全港土地的1/4。北部廣大區域,前期可能是有意隔離,后期則受財閥利益左右,閑置了百余年。這就造成香港奇怪的經濟地理布局和社會利益格局:經濟集中于南部小區域內,土地單位產值極高,人均GDP也極高,但貧富差距則極為懸殊,“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歷史語境,在此現實里長存。地產富豪囤積大量土地,并使用政治、環保勢力阻擋北部土地開發,數十萬人只能住在劏房甚至鐵籠子里。
與政治、社會秩序的撥亂反正相應的,是香港特區政府在“愛國者治港”的強有力保障之下,變得更加硬氣,更加敢于為民生擔當。2021年,香港特區政府宣布了北部都會區的規劃宏圖。北部都會區,位于深圳河南岸,和深圳緊密相接,面積達到全港土地的27%,使用的就是那因為歷史原因和利益原因一直閑置的土地的一部分。
現在就可以說回“李嘉誠七折拋售樓盤”這個新聞了。利益集團對香港發展尤其是政治決策的介入能力下降,民生與民聲被體現得更充分。特區政府在北部都會區規劃了大量房屋,足以容納250萬人居住,供應增加會造成房地產價格下降,許多分析認為,這就是李嘉誠自愿“大出血”的原因。但房價并不一定會下降,因為新都會區意味著新的經濟機遇,發展會讓人的消費能力進一步增強。不管怎樣,地產商必須面對人的選擇變多了這個現實。
在粵港澳大灣區,澳門和珠海幾乎就是同城,珠三角城市之間也已連成一片,很少有不曾工業化、城市化的連片土地了,只有香港還被一片處女地隔離著。北部都會區的建設不僅會重塑利益格局,也能讓香港真正融入大灣區發展。“融入國家發展格局”是現在香港社會的共識,去年底香港特區政府還成立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特首李家超親自任組長。
回歸25年以后,香港的心開始了回歸。過去它就依靠內地的改革開放獲得了飛躍式發展,而今天的香港,無異于在開始自己的“改革開放”,新一輪大繁榮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