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施蓮


【摘要】? 目的? ? 探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下傷口??崎T診慢性傷口患者的護理效果。方法? ? 選擇2020年5月—2021年5月淮安市淮安醫院疫情常態化防控下傷口??崎T診41例慢性傷口患者作為觀察組,護理措施主要包括合理、科學設置就診流程,嚴格執行科室防疫防控措施,開設網上傷口門診等;2019年1—12月常規傷口??崎T診就診的41例慢性傷口患者作為對照組,主要措施為患者定期至醫院傷口??崎T診換藥治療。分析防控效果,比較2組患者干預6周后傷口愈合情況、自我護理能力與護理滿意度。結果? ?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均未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治療師均未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均未發生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2組患者傷口愈合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自我護理能力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 疫情常態化防控下通過合理、科學設置就診流程,嚴格科室防疫,開設網上傷口門診等措施,可以在保證疫情防控效果的同時,提高慢性傷口患者自護能力,改善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常態化防控;慢性傷口;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06-0068-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06.022
2020年4月我國印發《關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標志著我國疫情防控模式正式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1]。慢性傷口[2]指一類“不能通過正常、有序、及時的過程修復,且修復后不能恢復解剖結構和功能”的傷口,多表現為超過4周未愈合或無愈合傾向。目前我國慢性傷口患者每年超1 000萬,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高發,慢性傷口患者人數逐年上升,增加家庭、社會醫療負擔,已成為廣泛關注的醫療、護理難題[3]。有計劃的科學、連續治療護理是縮短慢性傷口愈合時間、提高愈合率的關鍵。為配合疫情防控,患者正常診療計劃常被打斷,造成傷口延遲愈合,甚至加重。為滿足患者診療需求,縮短傷口愈合時間、提高愈合率,淮安市淮安醫院傷口造口門診探索適合疫情常態化防控下的慢性傷口護理模式,報道如下。
1? ? 資料與方法
1.1? ? 一般資料? ? 選擇2020年5月—2021年5月年疫情常態化防控下傷口專科門診41例慢性傷口患者作為觀察組,男23例,女18例,年齡42~75歲,平均年齡(64.3±12.9)歲,其中糖尿病傷口19例,壓力性損傷傷口11例,下肢靜脈潰瘍7例,外科感染性傷口4例。2019年1—12月常規傷口專科門診就診的41例慢性傷口患者作為對照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40~73歲,平均年齡(62.7±11.8)歲,其中糖尿病傷口18例,壓力性損傷傷口12例,下肢靜脈潰瘍6例,外科感染性傷口5例。納入標準:符合中華醫學會創傷學分會組織修復專業委員會制定的《慢性傷口診療指導意見(2011版)》慢性傷口診斷標準,患者初中以上文化,意識清晰,掌握微信等網絡工具的應用,同意新的診療模式并配合執行相關治療、護理措施;排除傷口神經血管外露、惡性腫瘤傷口、干性創面、無人照護等患者。2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 方法
1.2.1? ? 對照組? ? 實施正常診療模式,即患者定期至醫院傷口專科門診換藥治療,門診護理人員對其進行健康宣教與護理指導。
1.2.2? ? 觀察組? ? 實施疫情常態化防控下護理模式,具體如下。
1.2.2.1? ? 就診流程? ? (1)首次就診患者與陪診者必須佩戴口罩,依據疫情防控規定在門診進行預檢、分診,測量體溫、出示健康碼與行程碼、詢問流行病史等,對高風險、中風險地區患者進行有效分診;對于無健康碼、行程碼的老年患者詳細登記其家庭住址、電話、近期行程等信息[4]。(2)掛號、等候、就診期間保持1 m以上距離;依據叫號進入診室,嚴格執行“一人一診一室”[5]。(3)進入診室后首先使用速干手消毒劑洗手、暴露傷口、換藥治療等處理,處理完結后再次洗手后離開[6]。(4)換藥治療期間傷口治療師依據患者傷口類型進行健康宣教,讓患者掌握傷口自我護理方法、注意事項等,以便居家期間能夠進行傷口觀察、評估、換藥、使用敷料等。(5)對患者傷口進行評估,病情穩定者建議其儲備2~3周的敷料、消毒液等護理用品,以減少到醫院換藥頻次,降低感染概率。(6)患者治療結束回家后,及時更換外衣、外褲、鞋,清洗雙手并進行消毒;日常開窗通風,保證營養均衡提高免疫力;外出佩戴外科口罩,避免人群聚集,注意手衛生。
1.2.2.2? ? 科室防疫? ? (1)科室每日紫外線消毒,地面、桌面、門把手、辦公電腦、治療車、診療床等依據疫情防控規定進行消毒處理,如每日使用含有效氯2 500 mg/L的消毒液擦拭桌面、拖地等;診室開診前通風30 min,下班后通風15 min再進行消毒[7]。(2)專科門診護理人員每日上報自我身體健康狀況,包括體溫、有無發熱及咳嗽等癥狀、有無確診或疑似病例及疫情人員接觸史、近期有無疫區旅居史等,如有立即按規定上報并脫離工作環境[8]。(3)治療時嚴格按規定使用防護設備,如一次性帽子、一次性乳膠手套、口面屏口罩,穿工作衣外加一次性手術衣;創面沖洗時使用沖洗罩,避免沖洗液飛濺。(4)為避免長時間佩戴口罩、口面屏等引起的皮膚壓力性損傷,在受力部位,如鼻部、臉頰部、耳廓后等,使用裁剪合適的超薄泡沫敷料或水膠體敷料進行防護。
1.2.2.3? ? 開設網上傷口門診? ? 利用淮安市淮安醫院傷口造口微信群對患者進行網上咨詢、指導與健康宣教:(1)患者有需要時,通過微信群發送消息、語音、圖片等向治療師提出咨詢。治療師收到患者請求后依據其問題給以答疑和指導,如指導患者正確測量傷口大小,拍攝上傳傷口照片;依據患者的問題、傷口愈合狀況、自護能力及營養狀態等制定傷口護理計劃,對操作執行困難者進行線上視頻指導。(2)隔日對患者進行回訪,了解傷口大小、顏色、滲液量、治療效果等,調整治療方案。(3)定期利用微信工作群推送科普文章與視頻,內容包括各種傷口的居家護理方法、傷口評估和觀察、傷口清洗、敷料選擇和使用、無菌操作和醫療垃圾處理等。(4)對需要現場治療、護理的患者告知其正確的就診流程與注意事項,如網上預約掛號,提前準備健康碼、行程碼、口罩等。(5)對患者上傳的圖片等進行保存并錄入個人健康檔案,每周查閱檔案并回訪,動態觀察傷口康復情況,依據康復情況調整治療方案。(6)對患者開展健康指導,建議多攝入魚、蝦、精肉等優質蛋白,新鮮蔬菜、水果等補充維生素,戒煙酒,忌食油炸、辛辣等食物;依據患者身體狀況指導其進行合理、適量運動以增強體質,如騎行、慢跑;對存在焦慮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減輕其內心顧慮,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
1.3? ? 觀察指標? ? 觀察防控效果,比較2組患者干預6周后傷口愈合情況、自我護理能力與護理滿意度。傷口愈合率=(就診時傷口面積-干預后傷口面積)/就診時傷口面積×100%,其中100%為痊愈,≥75%為顯效,25%~74%為好轉,<25 %為無效。采用自我護理量表(ESCA)評估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該量表包含自我概念(8個條目)、自我責任感(6個條目)、自我護理技能(12個條目)、健康知識水平(17個條目)4個維度,每條目0~4分,總分172分,分值越高自我護理能力越強。護理滿意度采用該院自制護理滿意度量表評價,滿分100分,分值越高滿意度越高。
1.4? ? 統計學方法? ? 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 結果
2.1? ? 防控效果? ?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均未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治療師均未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均未發生因佩戴口罩、口面屏等引起鼻部、臉頰部等部位皮膚壓力性損傷。
2.2? ? 2組患者傷口愈合情況比較? ?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傷口愈合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 2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 觀察組自我護理能力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4? ?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評分為(98.64±1.72)分,高于對照組的(88.16±1.95)分,差異顯著(t=4.637,P=0.034)。
3? ? 討論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致病因子為新型RNA冠狀病毒,其確切來源尚未明確,蝙蝠可能為其天然宿主,WHO將其命名為COVID-19。該病毒屬于β屬,有包膜,直徑約60~140 nm,對紫外線、熱敏感,75%乙醇等可有效滅活病毒。COVID-19致病性強,人群對其普遍易感,截至2020年4月07日,國內感染人數近9萬,國外感染人數已超百萬,平均死亡率達5.53%,被我國列為乙類傳染病,采取甲類傳染病防控。
COVID-19感染途徑有呼吸道飛沫、氣溶膠、接觸、胃腸道傳播等;感染后潛伏期長,臨床癥狀多樣,不僅可表現為咳嗽、發熱等呼吸道癥狀,還可表現為消化道癥狀、神經系統癥狀,部分患者無明顯癥狀或癥狀輕微,加之病毒存在變異,增加了新冠病毒肺炎防控難度。隨著強有力防控措施的執行與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研究深入,目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我國已得到有效控制,醫療與生活秩序也逐漸恢復。但境外地區部分國家疫情嚴重,病毒可通過人員來往、物品等進入我國,因此疫情防控必然是一項長期工作,目前已將疫情防控作為日常醫療診治中的一種常態。
慢性傷口病因包括皮膚壓力性損傷、糖尿病血糖長期控制不良、嚴重靜脈曲張、外科感染等,因基礎疾病、伴發炎癥反應、營養不良、護理不當等影響,多無法通過自我愈合及時、有序、完整修復創面,導致創口遷延不愈,產生高昂的醫療費用,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目前全球約1%患者存在持續慢性傷口問題,治療慢性傷口的醫療花費占醫療支出約5%,且每年仍以10%的速度增長。我國慢性傷口患者每年超1 000萬,是致殘、致死的重要危險因素,其治療、護理已成為臨床難題之一。慢性傷口患者多伴有基礎疾病,免疫力較低,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易感者;患者在醫療機構就診過程中可能接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無癥狀感染者創面、體液、血液等而發生交叉感染;傷口治療時,治療師因密切接觸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而發生感染,因此傷口??崎T診成為醫院疫情防控的重點區域。此外,因疫情防控需要,傷口??崎T診醫護人員需長時間佩戴口罩、口面屏等防護器械,大幅增加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風險,影響醫護人員健康。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前,慢性傷口患者診療模式為定期自行至傷口??崎T診換藥治療,治療同時對其進行健康宣教與護理指導。此診療模式增加患者感染概率與醫療機構、患者的診療負擔,顯然已不適宜疫情防控常態化要求。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滿足患者診療需求的同時避免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成為臨床必須面對的課題。該院傷口專科門診在醫院整體防控背景下,依據慢性傷口患者特點,從就診流程、科室防疫等方面采用科學防控措施,同時充分利用網絡開設網上傷口門診,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傷口處理指導、回訪等服務。結果顯示,2組患者與傷口治療師均未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治療師均未發生因佩戴口罩、口面屏等引起的鼻部、臉頰部等部位皮膚壓力性損傷;觀察組患者傷口愈合率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自我護理能力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
疫情常態化防控下傷口專科門診慢性傷口護理措施優勢如下:(1)依據新型冠狀病毒生物學特征、傳播特點、疫情防控要求設置就診流程制定科室防治措施,使疫情防控更科學、有效。(2)通過就診時現場指導、健康宣教、微信視頻溝通、微信公眾號推送科普文章等,知識更新快,患者可以反復觀看,有利于患者加深印象,更好地掌握傷口換藥、治療相關知識,提升自護能力,提高居家護理效果,加快康復進程[9]。(3)患者通過網上門診就診,滿足國家疫情防控政策與患者就醫需求的同時可以減輕醫療疫情防控負擔,減少患者至醫院就醫頻次,避免排隊,降低患者間、醫患間交叉感染風險;治理師通過患者上傳的圖片與視頻可以準確判斷傷口愈合情況并給予針對性的指導,提高傷口處理效果,促進傷口愈合;進行健康指導,如控制原發病、均衡營養、健康鍛煉等,能夠加快傷口愈合;通過網上門診溝通,可以減輕患者因缺乏專業指導而產生焦慮心理,保持舒適、愉悅心情,提高患者對治療師的信任度與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下,傷口??崎T診通過合理、科學設置就診流程,嚴格科室防控,通過網上門診在線咨詢、指導,可以保證疫情防控效果與傷口治療效果,提高患者自護能力,提升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 陶博,黃東,楊妍,等.新冠肺炎疫情下綜合醫院門診恢復常態化工作的防控策略[J].現代醫藥衛生,2020,36(18):2840-2843.
[2]? ? 胡愛玲,余婷,溫嘉慧.德國慢性傷口護理專家標準解讀及啟示[J].中國護理管理,2018,18(1):15-18.
[3]? ? 蔣琪霞,王桂玲,湯雨佳,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期間網上傷口門診實施方法與效果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20,20(7):1014-1018.
[4]? ? 呂佩源,高文娟,何其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綜合醫院預檢分診工作拓展與完善[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21,49(1):1-2.
[5]? ? 馬靜,劉發俠,賈曉穎.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傷口護理門診的安全管理策略[J].中國療養醫學,2020,29(5):486-488.
[6]? ? 石偉玲,李惠東,屈清榮.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傷口造口門診防控措施及流程[J].河南醫學研究,2020,29(23):4228-4231.
[7]? ? 宋霞,毛美芬,李春娣,等.標準化傷口護理程序在慢性傷口護理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20,6(1):132-134.
[8]? ? 王飛霞,李衛珍,高春華,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造口傷口??谱o理工作的策略與方法[J].護理與康復,2020,19(5):75-77.
[9]? ? ?朱小妹,諶永毅,韋迪,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基于互聯網平臺的慢性傷口居家照護體系構建與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2020,55(A2):799-802.(收稿日期:20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