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穎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要大力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不斷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肩負起當好標桿旗幟、建設百年油田的重大責任,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時光不老,精神永恒。繼承和發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打造精神高地,既是新時期企業發展的動力之源,更是肩負起當好標桿旗幟、建設百年油田的重大責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深入挖掘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豐富內涵,更好地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對于凝聚員工強大的精神動力,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20 世紀60年代,在舉世聞名的石油大會戰中,大慶人鑄就了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主要內涵的大慶精神。1964年,毛澤東主席號召“工業學大慶”,大慶精神以及具體化、人格化的鐵人精神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典范。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視察時,三次提到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強調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激勵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成為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致大慶油田發現60 周年賀信中進一步強調,“大慶油田的卓越貢獻已經鐫刻在偉大祖國的歷史豐碑上,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內涵的大慶精神,和以愛國主義、忘我拼搏、艱苦奮斗、科學求實、無私奉獻為內涵的、被具化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作為石油精神的集中體現,在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巨大作用,特別是在新時代,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依然熠熠生輝,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以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講究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精神,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等為具體內容的大慶精神,以“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斗精神,“干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為革命練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學求實精神,“甘愿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埋頭苦干的無私奉獻精神等為內容的鐵人精神,是老一輩石油人在困難的時代、困難的地方、困難的條件下,繼承和發揚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以艱苦卓絕的石油大會戰為源頭,在開發建設大慶油田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豐富的內涵。
愛國主義精神。干事創業必須要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大慶油田在開發初期既缺少經驗又缺少人力物力,條件異常艱苦,為了統一思想、克服困難,會戰領導小組做出大會戰開展后的第一個決定——《關于學習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矛盾論>的決定》。通過學習“兩論”,會戰職工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這矛盾那矛盾,祖國建設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會戰職工克服一切困難,所體現出的就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才能從心底里表現出熱情和奉獻,新時期需要愛國主義精神。
艱苦創業精神。艱苦創業精神不僅體現在革命戰爭時期,也體現在新時期,無論生活水平如何提高,艱苦創業不能丟,鐵人王進喜便是將這種精神融入了自己的奮斗歷程。王進喜知難而上,不怕苦,從來不等不靠,不發牢騷。這種精神在當代產業工人身上也有體現,可以說無論什么時代,艱苦奮斗精神都是成就事業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美德,也是新時期干事創業的堅實基礎。
科學求實精神。社會進步,民族進步都離不開科學求實精神。大慶油田的發展一直依靠講究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精神,從20 世紀60年代開始,科技一直在進步,大慶人始終跟隨著油田的實際創新思維,打破舊框架,始終堅持“多打井,多出油,出好油”的理念,始終高唱“我為祖國獻石油”主旋律,先后三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堅持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科學發展才能真正進步,才能促進各民族緊跟時代步伐,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無私奉獻精神。奉獻精神是一種態度,是一種行動,也是大慶人的不懈追求。大慶人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全力支援我國其他油田的開發建設,僅1963年到1985年的20 多年間,就向各地石油企業輸送各類人才53400 多人,留下了“凡有石油處,就有大慶人”的佳話。圓夢需要奉獻,只有把無私奉獻融入偉大的奮斗歷程中,才能為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注入新的榜樣力量和時代價值。
通過教育基地開展線下教育。大慶油田建設了以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油田歷史陳列館為代表的48 家企業精神教育基地,這些教育基地從各個方面全面展現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產生和發展歷程。油田各單位適時利用黨員教育、主題黨日活動、新入職員工教育等契機,組織黨員及員工到教育基地參觀學習。例如,鐵人王進喜紀念館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年接待量超過100 萬人次。紀念館打造了“一體兩翼”宣教格局,除了陣地講解宣傳外,每年還利用“五一”“七一”、鐵人紀念日等節點,開展“清明憶先烈 緬懷寄心語”“向勞動模范學習 傳承鐵人精神”“向黨獻禮 我是石油人”等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
運用互聯網絡開展線上教育。近年來,由于疫情原因,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閉館不閉展,開展“云服務”,通過網絡媒介,為社會各界提供線上服務。舉辦“云看展”“云課堂”“云宣講”活動,2021年總工會一場“云宣講”觀看人數就達到100 萬人。參與單位一致表示,這些活動對心靈有很大觸動,今后一定要發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積極投身祖國建設,為祖國為家鄉貢獻力量。
發揮院校作用開展課堂教育。大慶油田建設了鐵人學院,每年組織開展青工、青年干部、處級干部等培訓,其中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必學課程。黨員學習、中心組學習也都離不開大慶精神內容。作為大慶油田的一員,掌握大慶精神、大慶傳統已經成為必修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更好地弘揚大慶精神。
以鐵人王進喜的精神引導人。鐵人王進喜曾經喊出“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鐵人王進喜曾經帶過的1205 鉆井隊隊長李新民說:“寧可歷盡千難萬險,也要為祖國獻石油!”2006年,李新民帶領GW1205 鉆井隊前往蘇丹,首次進軍海外開展鉆井項目。蘇丹被稱為“世界火爐”,三十幾個漢子忍受著50 度高溫,創下了二十多項海外打井高紀錄,為大慶油田贏得了榮譽,讓本瞧不起我國工人的外國人豎起了大拇指。他們靠的就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大慶新鐵人李新民這些豪邁誓言就是對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最好的詮釋。
以新時期鐵人王啟民的事跡感染人。國家楷模、最美奮斗者、新時期鐵人王啟民,20 世紀70年代帶領科研團隊提出穩油控水技術,20 世紀90年代研究三元復合區驅油技術,如今又向頁巖油要產量,85 歲高齡依然堅持在科研戰線。一代代科研人員發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克服重重難關,破解技術難題。幾十年來,大慶油田先后三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次獲得全國工業大獎。這些榮譽來之不易,依靠的還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拼搏奉獻、創新進取,已經成為新時期大慶石油人的定位,引領著他們永遠“踏著鐵人腳步走”,為祖國獻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