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中元 葉文浩
摘 要:隨著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對土地的需求越來越多,土地無序擴張、布局不合理等問題越來越突出。旅游業是廣東省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提高旅游用地效率,是實現廣東旅游業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本文從投入與產出的角度,采用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與曼奎斯特(Malmquist)指數相結合的方法,定量與定性分析廣東省旅游用地利用效率。研究表明:2015—2021年,廣東各城市的旅游用地利用效率不高,區位間存在差異,汕頭、韶關、梅州、湛江、云浮等地正在逐步提高旅游用地利用效率;廣東省旅游用地擴建、綜合管理和技術進步之間存在不平衡。在此基礎上提出提高廣東省旅游用地的使用效率,促進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 舉措。
關鍵詞:旅游用地;利用效率;DEA;Malmquist指數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961041);廣東省駐幫鎮扶村農村科技特派員重點派駐項目(KTP20210412);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ZDYF20161480)。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產業發展對土地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土地資源日益稀缺,但同時存在著城市規模外延擴張過快、用地結構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偏低等問題[1]。土地高效利用,是解決土地利用供需問題和提升土地利用效益的必由之路。旅游業被定位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已被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2]。由于缺乏生態監管和區域競爭和旅游企業利益驅動,旅游用地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合理利用。旅游用地盲目擴大、重復建設、粗放經營,旅游地產畸形發展[2]。對旅游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進行測評和監管迫在眉睫。本文采用DEA模型與Malmquist指數相結合的方法,從定量和定性的角度結合分析廣東旅游用地的利用效率,提出提高廣東各城市旅游用地利用效率的建議。
(一)旅游用地及分類
旅游用地是一種綜合性的土地利用方式,目前沒有統一的概念界定,學者根據自己的知識領域提出旅游用地的概念。王萬茂從政府建制的角度,認為旅游用地是風景名勝內的全部土地[3];黃羊山按照旅游景區功能將旅游用地分為三大類:旅游服務用地、基礎設施用地、生產管理用地[4];余中元在分析旅游用地社會生態系統要素、聯系、結構、功能的基礎上,認為旅游用地是一定時間域和空間域內由自然和人文要素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的,能(或潛在能夠)提供旅游服務功能的多層級的適應性循環的社會生態系統及其空間表達[5]。
(二)土地利用效率
金貴等以長江經濟帶110個地級市為研究對象,基于2005—2014年的投入產出面板數據,引入隨機前沿模型(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SFA)測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對其空間關聯特征進行分析,發現長江經濟帶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現明顯的增長趨勢并仍有較大上升潛力,省內、省際、上中下游的差異顯著[6]。陳(Chen)等采用DEA模型對2006—2015年中國109個資源城市的工業用地利用效率進行研究測評[7]。黃(Huang)等則從開發區用地的視角,探究了2003—2008年開發區的建設對土地利用效率的影響[8]。
在研究方法上,國外學者進行定量分析時主要使用層次分析法、熵值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等主要評價方法[9]。數據包絡分析是目前廣泛應用于評價能源效率的數學方法,由查恩斯(Charnes)等在1978年首次提出,是一種度量一組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s, DMU)在一段時間內使用多個輸入產生多個輸出的相對效率的技術[10]。傳統的DEA模型相當于“黑箱”評價,將投入與產出放入數據包絡分析方法的“黑箱”中,通過模型運算得出效率值。托恩(K.Tone)在2003年提出SBM模型評估松弛變量來評測土地利用效率,改良了DEA模型[11]。2011年,莫哈拉姆(Mokarram)首次使用加權平均模型來測評土地利用效率。隨后還出現了構建前沿面模型測評土地利用效率。
在土地利用效率的定量分析基礎上,學者進一步提出土地利用效率的區位因素、市場因素等不同的影響因素。1949年,拉特克里夫(Ratcliff)提出區位具有優劣之分,優越區位土地利用效率高,反之則效率低。1986年,帕爾·巴羅斯(Pahl Baross)認為影響土地利用效率的關鍵因素為市場因素,如距離市場的遠近、市場的等級大小等。除此之外,學者還在經濟、產業、政府等角度分析對土地利用效率的影響。
國內的土地利用效率測評工作起步較晚。1990年,國內學者紛紛構建相關的評測模型研究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效率評價模型、影響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以及在不同理論視角下的土地利用效率分析。測算方法多采用DEA方法、生產函數、熵權法等。研究對象多涵蓋全國范圍的不同城市、城市群,評價指標也從單一向經濟、社會、生態、政府等多指標發展[12-14]。
旅游用地利用效率廣義上是指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對旅游用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果的評估,可以通過旅游用地的利用率、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等指標來衡量。狹義上是指旅游用地的經濟效益。旅游用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可以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國內對旅游用地效率的研究逐步走向多元化,研究區域多為經濟較為發達的地方。
(一)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所需土地數據與經濟數據源于《廣東統計年鑒》《中國旅游統計年鑒》等政府公開數據。將每個城市的各個投入與產出數據分別以年為單位進行統計,制作成符合軟件DEARUN 3.0的格式需求的表格。
(二)研究方法
1.構建基于DEA的旅游用地利用效率測評模型
(1)建立模型。考慮到實際土地利用的投入與產出存在非等量變化的情況,本文將選擇DEA模型中常用的BCC模型來測算廣東旅游用地的土地利用效率。
BCC模型是DEA的模型中的一種評價模型,用于評估各個決策單元(DMU)的相對效率。它通過確定每個決策單元的最優權重來計算效率值,以確定哪些決策單元處于有效邊界內。使用BCC模型有三點前提:一是每個決策單元屬于同一類型,且互不相干;二是每個決策單元存在同樣的資源要素投入與資源要素產出;三是生產的規模報酬是可變的[15]。

其中(Xt0, Yt0)和(Xt1, Yt1)表示t0和t1時期的投入變量和產出變量;距離變量dt0和dt1是分別以t0和t1時期的技術作為參考。當全要素生產率(TFPCH)大于1時,表示全要素生產率提高,表明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當TFPCH小于1時,表示全要素生產率下降,表明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其中全要素生產率等于技術效率(EFFCH)與技術進步(TECHCH)。
(2)確定評估原則。合理選擇恰當的評價指標是客觀正確評價土地利用效率的前提。旅游業是資本與勞動密集型結合的綜合性第三產業[17],在選擇投入與生產指標時,應遵循科學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區域代表性原則、可獲取性原則。
第一,科學性原則。選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指標,在評價體系中選取能夠反映土地利用效率的指標,使其能夠客觀全面、真實地反映土地利用資源利用程度的整體水平。
第二,綜合性原則。在選取評價指標時需考慮到土地利用過程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因此,在選擇具備表述土地利用情況的指標應選擇能夠確保完整、全面地反映土地利用情況的因素。
第三,區域代表性原則。不同區域的土地利用效率指標也會不同,對此,在選擇指標時,應當選取具備一定普遍性的評價體系指標,從而準確、真實地反映區域土地利用情況。
第四,可獲取性原則。需要對評價指標可獲性進行判斷,選擇有效的數據,充分利用已經統計過有效數據,并充分挖掘可獲性數據,全面、客觀地選擇指標。
2.確定投入和產出指標
根據以上原則,選擇固定資產投入、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數、旅游用地資源作為投入指標。旅游業的收入、旅游的總人次為產出指標(見表1)。對投入、產出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轉換。
3.土地利用效率測評
根據DEA模型,采用DEARUN 3.0軟件,基于BCC的VRS模型下的投入導向對廣東2015—2021年的旅游用地效率進行測算。具體結果如表2、表3、表4所示。根據DEA模型,技術效率等于純技術效率(PECH)與規模效率(SECH)的乘積。其中技術效率可以反映出土地利用的綜合效率和資源整體配置的管理水平和制度水平;規模效益指在技術水平和要素價格不變的情況下,當所有要素按同一比例進行變動時,產量發生變動的狀態。規模報酬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內部各種生產要素按相同比例所帶來的產出量的變化。規模報酬的值越接近1,表示規模效率越高。若產出的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量增加的比例,即實現規模報酬遞增(用“↑”表示),適合加大投入進而促進土地利用效率規模效益進一步提高。若產出量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量增加的比例,即規模報酬遞減(用“↓”表示),應當減少投入,進行合理調整土地要素投入和擴張進程。若產出量與投入量同比例變化,即規模報酬不變(用“—”表示)。
(一)土地利用技術效率分析
1.整體處于較低水平,區域間存在差異
廣東省各城市旅游用地利用效率浮動大且在較低水平間變化,基本處于0.3和1之間,各年均值為0.494。深圳、廣州、珠海、云浮、梅州的土地利用效率值超過0.6,處于較高水平。清遠、汕頭、河源、中山、揭陽、茂名、肇慶、汕尾、東莞、佛山、惠州等低于0.5,處于較低的土地利用效率水平。其余地市處于中等水平。
2.整體較為穩定,具有波動性
2015—2019年,21個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略有上升,全省均值從0.598上升到0.658。2020—2021年旅游業發展受到影響,產出值低于正常值,目前正在恢復上升。2015—2019年個別城市能夠達到最優水平,土地利用效率接近或等于1,如2017—2019年的廣州、2015年的汕尾、2017—2018年的江門、2017年的湛江、2018—2019年的云浮。汕頭、韶關、梅州、湛江、云浮等城市正在逐步提高旅游用地利用效率,呈現旅游用地利用效率上升趨勢。廣州、肇慶、潮州3個城市呈現“V”字形趨勢,整體處于上下波動狀態。其余11個城市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2020—2021年,土地效率一同跌入超低水平。
(二)規模報酬分析

從表3來看,21個城市的旅游用地利用規模效益沒有明顯的變化,其中廣州一直處于遞減趨勢,但數值在2017—2019年達到1,投入與產出成正比,達到DEA有效目標值;深圳逐年遞減,這可能是因為深圳消費水平高和深圳當地工薪階級比較忙,較少得到機會進行旅行或者選擇到就近的城市游玩。汕頭、佛山、惠州等地出現遞減的趨勢,但在2020—2021年得到遞增,這說明它們的產出部分如旅游群體占比較多的為本地人,提高了旅游用地利用規模效益的下限。汕尾、東莞、中山、陽江、茂名、清遠、云浮、河源等地保持遞增趨勢,說明這些城市可以進一步提高投入,使規模效益達到最佳。江門、潮州、揭陽等地出現上下浮動的趨勢,近幾年的旅游用地土地利用效率也呈現不同的狀態,這表明它們在近幾年的工作中進行了適宜調整,保全土地經濟效益的穩定性。從表4的均值可知,技術效率動態變化,存在波動,均值0.987,技術進步均值為0.921,全要素生產率存在波動。表明廣東省在2015—2019年土地利用效率整體水平呈小幅度上漲的趨勢,但在2019—2020年下降嚴重。從2015年到2021年,廣東省旅游用地利用效率總體在遞減。
技術進步在2015—2017年呈現上升趨勢,2016—2017年漲幅最大,為30.3%。2017年后,技術退步,2019—2021年連續三年連續小于1,阻礙了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說明2019年后旅游用地的可實施技術下降,從而降低了旅游用地利用效率技術進步。
從技術效率上看,從2015—2021年,全要素生產率和技術效率的起伏程度基本一致,純技術效率和技術效率的增減趨勢較為相似,可以說明土地利用效率的技術效率與純技術效率關系更緊密,這表明注重提升土地利用的技術,如綜合管理和技術提升,對土地利用生產率有很大影響。此外,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益三者的效率變化保持基本一致,技術效率又和全要素生產率變化保持基本一致,但技術進步卻不太一樣,這說明在廣東省旅游用地擴建、綜合管理和技術進步之間存在不平衡的關系。
(一)結論
第一,廣東省旅游土地利用效率均不高,廣東各城市間土地利用效率存在較大差異。第二,旅游土地利用效率整體較為穩定,具有波動性。第三,旅游土地利用效率與投入指標“固定投入”“第三產業從業人數”“旅游資源(景區得分)”呈正相關。第四,土地技術效率對土地利用效率有著很大影響。第五,旅游用地擴建、綜合管理和技術進步之間不平,需要調整協調發展這三者,不能過多關注某一領域,做到協調發展,從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二)對策
1.針對性投入固定投資,挖掘土地利用潛力
合理的投入可以提高旅游用地利用效率。各城市應該充分挖掘自身城市的旅游資源潛力,分析旅游用地利用效率的短板,在交通布局、文化建設、景區規劃管理、旅游產品設計、品牌建設、旅游營銷等方面,有針對性地投入資金,發展旅游用地,提高旅游用地利用效率。
例如,惠州和梅州,兩地的旅游資源得分相差不大,但在旅游業收入上,惠州卻領先于梅州,這與惠州的經濟投入和從業人員投入量較多及地區的交通便利程度分不開關系;佛山和韶關的比較更加明顯,佛山的旅游業收入及旅游人次都遠遠大于韶關。再如潮州和云浮,潮州作為潮汕地區的一員,其文化底蘊遠高于云浮地區,在景區得分上,潮州高于云浮,在固定投資與從業人員上低于或者持平于云浮,但潮州的旅游收入高于云浮,旅游人次也同樣如此。梅州、韶關、潮州等地需要針對短板,找差距,有針對性地投入資金,提升旅游用地效率。
2.增加勞動要素投入,提升從業人員素質
高素質人才進入旅游用地工作有利于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廣東旅游用地需要引進旅游規劃、旅游策劃營銷、旅游營運管理(景區管理、酒店管理)、旅游服務等各層次人才,可以考慮在已有高校,如惠州學院等,加強合作,有針對性地培養旅游管理的高端管理人才,在高職和中職學校等,加大力度培養旅游策劃營銷、旅游營運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同時,擴大產業規模,充分體現品牌效應和規模效應。延長產業鏈,帶動關聯經濟產業的發展,提高旅游者的旅游體驗。

3.合理利用土地資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土地資源是旅游用地的根基,要做到合理開發土地。首先,要堅持生態理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解決旅游用地供需矛盾、旅游用地破壞生態環境等問題。其次,不盲目跟風和照抄照搬,不搞形式主義,避免旅游資源的破壞浪費和土地的不合理、低效率利用。最后,培育地方特色旅游品牌。旅游用地發展需要突出保護當地特色。需要挖掘當地地理、歷史、文化、習俗等地方特色和地方精神,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4.加大研發力度,注重技術進步
要加強智慧旅游、虛擬現實、人工智能、3S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包括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全球定位系統)等在旅游規劃、展示、運營和測評、監管、管理中的應用,加強旅游用地復合利用的技術研發和規劃設計,研制旅游用地生態保護技術。
5.科學規劃,綜合管理
首先,健全、完善旅游管理體制,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旅游用地進行綜合管理,提高旅游用地利用效率。其次,整合利用產業發展、土地利用、生態保護、資源開發等各方面的政策紅利或資金項目資源,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有序開發。
[1] 邱瑩瑩,盛佳.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測度及其動態變化趨勢研究[J].安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1):99-104.
[2] 余中元.國際旅游島建設旅游用地生態效應調控機制研究[J].生態經濟,2012(1):166-170.
[3] 王萬茂.土地資源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
[4] 黃羊山,王建萍.旅游規劃[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98-202.
[5] 余中元,李波,張新時.全域旅游發展背景下旅游用地概念及分類:社會生態系統視角[J].生態學報,2019(7):2331-2342.
[6] 金貴,吳鋒,李兆華,等.快速城鎮化地區土地利用及生態效率測算與分析[J].生態學報,2017(23):8048-8057.
[7] CHEN W,CHEN W J,NING S,et al. Exploring the industrial land use efficiency of China’s resource-based cities[J]. Cities,2019(10):215-223.
[8] HUANG Z J,HE C F,ZHU S J.D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s improve land use efficiency The effects of selection,factor accumulation and agglomeration[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7,162:145-156.
[9] 范麗娟,田廣星.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的銀川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J].農業科學研究,2018(1):6-9.
[10] 肖彤.基于DEA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D].沈陽:沈陽建筑大學,2021:14.
[11] KAORU T. 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3):498-509.
[12] 楊奎.鄉村土地利用結構效率時空特征及影響因素[J].地理科學進展,2019(9):1393-1402.
[13] 李崇明,胡俊杰.基于DEA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時空差異及影響因素分析:以吉林省9地市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0(3):678-686.
[14] 田浩辰.基于三階段DEA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以江蘇省為例[D].天津:天津大學,2017:12.
[15] 吳樹暢,于靜.基于DEA-Malmquist指數的煤炭企業新舊動能轉換績效評價[J].煤炭工程,2020(9):183-187.
[16] 何潤東.基于DEA方法的沈陽市城鎮土地利用效率評價[D].沈陽:遼寧大學,2021:11.
[17] 陳江明.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類型轉化過程分析[J].甘肅科技縱橫,2022(7):14-18.
[18] 武亞楠.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基于海南省18市縣的面板數據[J].宜春學院學報,2023(2):41-47.
[19] 林卿.農地利用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