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露 張彪



【摘要】語言具有經濟價值屬性,是構建社會發展的社會資源。中國—南亞博覽會是推動中國與南亞和東南亞人文交流和經濟貿易合作的重要平臺。本研究對第6屆中國—南博會51名志愿者的語言消費和需求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結果表明:受訪者解決語言溝通障礙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漢英或漢-南亞東南亞語種翻譯軟件;翻譯軟件主要為有道詞典;指路問詢服務是其主要的語言服務工作類型;受訪者學習外語的動機主要是對外國文化感興趣、想了解外國風土人情和提高個人外語能力;受訪者認為參展商招聘外語翻譯志愿者時最偏向的外語人才是精通“英語+小語種”的人才;受訪者最想要學習的語種是英語。據此調查結果,本文從語言經濟學視角分析受訪者的語言消費與需求。
【關鍵詞】語言經濟學;語言消費與需求;外語教育;志愿者
【中圖分類號】H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10-0080-04
一、引言
語言消費是語言經濟學研究的新論題,近年來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語言具有經濟價值屬性,是構建社會經濟發展的資源,語言與其他資源一樣具有價值、效用、成本和收益(benefit)等經濟特性[1]。在國外,專門研究“語言消費”的論文較少,且多為對語言本身的研究,并未拓展到語言消費狀況的分析[2]。在國內,語言消費最初指人們圍繞語言學習展開的消費活動[3];后來隨著語言產業和語言服務的擴大,語言消費泛指人們消費語言產品的行為,主要包括對語言內容產品、語言科技產品和綜合語言產品的消費[4]。目前學術界對語言消費的定義總的可以概況為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狹義的語言消費指對隸屬于語言產業的各行業提供的所有語言產品與服務的消費;廣義的語言消費包括以語言產業為供給主體的“典型性語言消費”和以窗口服務行業為供給主體的“伴隨式語言消費”[5]。
筆者認為語言消費可以從直接和間接兩個方面來加以概括,直接語言消費指的是以語言產品為導向的消費,間接語言消費則是要與其他產業相聯系。目前,國內外對“語言消費”尚未展開系統的研究,學術界對于語言消費的關注度還不太夠。
中國—南亞博覽會每隔兩年舉辦一次,在促進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各國的經貿交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調查研究中國—南亞博覽會內志愿者的語言消費與需求,培育現實語言市場,既是服務中國與南亞和東南亞語言互通的需要,也是中國面向南亞和東南亞發展語言經濟和語言產業的利益訴求[6]。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的對象為第6屆南亞博覽會的志愿者,對志愿者的語言消費與需求展開隨機抽樣調查,有效問卷為51份。被訪志愿者的基本情況如表1:
研究的工具是筆者自己設計的一份調查問卷,內容涉及受訪者的解決語言溝通障礙的方式、翻譯軟件使用情況、語言服務工作崗位類型、外語學習動機、語種學習需求等。
三、調查結果及討論
本研究從受訪者的語言消費和需求兩方面來展開調查。
(一)語言消費現狀
語言消費現狀主要分析了受訪者的解決語言溝通障礙的方式,翻譯軟件使用情況以及語言服務工作崗位類型。
1.解決語言溝通障礙的方式
如圖1所示,50.98%的受訪者在南亞博覽會期間遇到語言溝通障礙時所采取的解決辦法是使用漢英或漢—南亞東南亞語種翻譯軟件。45.1%則是求助于會展其他懂南亞、東南亞小語種的志愿者;41.18%選擇使用英語解決;選擇使用漢語解決占37.25%;書面語溝通占9.8%;其他解決辦法占7.84%。
2.語言服務工作崗位類型
如圖3所示,有72.55%的志愿者從事的語言服務工作是指路問詢服務;45.1%從事的是引導秩序;15.69%是外賓接待和嘉賓聯絡;13.73%是外事聯絡;11.76%是其他語言服務;7.84%是語言翻譯;5.88%是日常生活用語口譯;產品銷售口譯、會場產品外語介紹和外媒采訪的比例都為3.92%;從事會議筆譯、會議口譯、商貿等專業知識口譯和商貿等專業知識筆譯比例都為1.96%。
3.翻譯軟件使用情況
從圖3可以看出,有58.82%的受訪者在南亞博覽會期間使用的翻譯軟件為有道詞典;選擇使用Google翻譯的人僅次于有道翻譯,比例為43.14%;百度翻譯占33.33%;中英互譯軟件的占7.84%;語音翻譯官和英漢翻譯官比例都是3.92%;金山詞霸占11.76%;其他占11.76%。
(二)語言需求情況
語言需求情況主要分析了受訪者的外語學習動機,受訪者認為南亞博覽會參展商招聘外語翻譯志愿者時最偏向的外語人才以及受訪者的語種學習需求現狀。
1.外語學習動機
如圖4所示,72.55%的受訪者學習外語是對外國文化感興趣,了解外國風土人情和提高個人外語能力;49.02%是為了學習需要;39.22%是為了出國旅游;27.45%是為了出國留學;23.53%則是為了能夠使用外語界面的計算機軟件;21.57%是為了觀看外語原版電影;17.65%是為了學唱外語歌曲;其他占1.96%。
2.受訪者認為南亞博覽會參展商招聘外語翻譯志愿者時最偏向的外語人才
如圖5所示,許多受訪者認為南亞博覽會參展商招聘外語翻譯志愿者時最偏向的外語人才是精通“英語+小語種”的人才占88.24%;其次是熟悉外國文化的人才占47.06%;有工作經驗的外語人才占39.22%;精通英語的外語人才占35.29%;有外語等級考試證書的外語人才占17.65%;有出國留學經驗的外語人才占15.69%;
3.語種學習需求
如表2所示,受訪者最想要學習的語種是英語,比例為56.85%;想學法語和日語的人一樣都為39.22%;想學韓語和西班牙語的人也一樣都占25.49%;阿拉伯語占13.72%;越南語占9.8%;緬甸語和柬埔寨語占5.88%;老撾語占3.92%;其他語種占1.96%。
四、分析與討論
根據以上調查結果可知,從語言需求的角度看,受訪者最想學習的語種是英語;學習外語是為了提高個人外語能力、對外國文化感興趣和想了解外國風土人情;受訪者認為參展商招聘外語翻譯志愿者時最偏向的外語人才是精通“英語+小語種”的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受訪者學習外語的愿望和動機主要還是出于經濟激勵,學習外語是對知識和技能的一種投資,能帶來經濟收益。而從語言消費的角度看,受訪者解決語言溝通障礙的方法主要是靠使用翻譯軟件來解決,受訪者通過使用有道詞典來促進交流,說明語言具有效用的屬性,同時具有價值屬性,受訪者通過外語來完成指路問詢服務。綜上所述,語言不僅是一種交流工具,而且還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資源和公共產品,具有市場價值;在社會中使用語言,自然會產生直接或間接、有形或無形的社會和經濟效益[7]。語言經濟學認為外語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外語教育是不僅是一種消費,也是一種有經濟效益的投資。外語教育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經濟收入。
(一)語言學習經濟價值分析
語言的經濟價值(value)表現在:人們在外語的幫助下完成某項工作,以此獲得經濟效益;依靠外語從事某項職業、工作或完成某項活動,以此獲得語言經濟效益;在人才市場,具有一定外語能力的人滿足社會需求,從而獲得經濟效益[8]。而在本次調查研究中,受訪者通過外語來完成指路問詢語言服務。而因此項工作對于受訪者的外語知識要求較低,所以成為大多數受訪者的主要工作。而如果受訪者想要勝任其他的工作崗位,未來想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就必須得提高外語能力并掌握其他行業所需知識。而目前能達到這種要求的人并不是很多,而造成此種狀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外語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脫節的滯后性。因此,外語教育要適應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調整課程設置,從各地區實際的經濟狀況和人才市場需求出發,培養出具有過硬的英語基本功和淵博的國際經貿、文化和外事等知識,能夠勝任跨文化交際,能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9],從而為自己和社會帶來經濟效益,使外語投資發揮最大價值。
(二)語言學習效用分析
語言的效用(utility)表現在語言可以作為工具去解決語言溝通問題,實現跨文化交際,增強交際效率,從而節約交際支出的費用。而在本次調查研究中,受訪者解決語言溝通障礙的方法主要是使用翻譯軟件,受訪者通過使用有道詞典來促進交流。因而翻譯軟件能做到更有效地服務于英語學習和日常溝通交流,從而節約語言學習者為此支出的費用。
(三)語言學習成本分析
語言的成本(cost)表現在語言能力是后天習得的,習得意味著人們要在時間、精力或金錢上有所付出,這些都是經濟學上所講的“成本”。選擇一種語言進行學習而非另一種,其中還存在著一個機會成本,即在學習期間內失去從事工作所得報酬的機會[10]。而在本調查研究中,受訪者學習外語主要是為了提高個人外語能力,對外國文化感興趣和了解外國風土人情。受訪者對外國文化感興趣,在于外國文化的魅力,外國文化的魅力在于它們能夠帶給受訪者全新的視角和體驗,讓受訪者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情緒。最后,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氛圍和人情味道,這些都能夠引起受訪者的情感共鳴。外國風土人情的魅力還在于能讓受訪者更加尊重和欣賞不同文化的多樣性。這些都是外國文化的魅力所在,吸引著受訪者們。而學習和了解一個國家的語言和文化,是需要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的。
(四)語言學習受益分析
語言的收益(benefit)表現在語言作為人力資本,可以通過一定的投資來提高人的語言能力,從而增加人力資本,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獲得更多的利益??v觀本次調查結果,英語對于受訪者是很重要的。受訪者最想要學習的語種是英語、受訪者學習外語的動機主要是提高外語能力、絕大多數受訪者認為參展商招聘外語翻譯志愿者時最偏向的外語人才是精通“英語+小語種”的人才。英語作為一種國際通用語言,在國際交流、商務合作、科技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掌握英語,可以使受訪者更好地與世界接軌,拓寬視野,增加與他人交流的機會。此外,英語是一門重要的學術語言,許多科學研究和學術論文都使用英語進行交流和發表。掌握英語可以使受訪者更好地參與國際學術交流,了解最新的科技進展和學術成果。最后,掌握英語可以增加個人在職場上的競爭力,提高就業機會,為受訪者創造經濟價值。
參考文獻:
[1]Marschak J. Economics of Language[J].Behavioral Science,1965,10(2):135–140.
[2]李艷,高傳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語言消費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16(03):94—103.
[3]后蕾.對當前語言“語言消費”現象的幾點思考[J].南京社會科學,2003(08):83.
[4]李艷.語言產業視野下的語言消費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12(03):26.
[5]李艷.語言產業經濟學:學科構建與發展趨向[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5(05):76—86.
[6]陳穎.“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潛在語言市場研究——基于中國—東盟博覽會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2017(03):41—50.
[7]陳章太.論語言規劃的基本原則[J].語言科學,2005(02):51—62.
[8]楊傳鳴.語言經濟學視角下的專門用途英語教育發展研究[J].外語學刊,2015(02):122—126.
[9]覃薇.中國——東盟貿易視角下貴州外語人才的培養[J].安順學院學報,2012,14(04):52—54+61.
[10]劉國輝,張衛國.語言經濟學研究的方法及其實踐路徑[J].語言文字應用,2021(03):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