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曉梅, 嚴云艷, 朱 姣, 王 艷
四川省科技交流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和西部大開發為四川的國際科技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對四川融入全球經濟發展大格局以及促進四川開放創新合作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近幾年,四川通過搭建開放平臺,舉辦國際展會、交流會、國際技術轉移對接等活動來促進四川省與國外產學研機構間的科技交流與合作,建立了中國-歐洲中心,舉辦了中國(四川)-以色列科技經貿交流推介會、綿陽科博會、中意創新合作周、四川國際友城合作與發展論壇、中韓科技論壇等重大科技交流會、展覽會及論壇;開展了國際技術交流,簽署了多項合作協議或備忘錄,大大促進了國際科技合作。
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是國際科技合作重要載體。目前,四川省認定了81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涵蓋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軌道交通等領域,聚集了國內外技術、人才等創新資源。四川每年設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用財政經費引導支持四川科研院所、企業與其他國家聯合申報國家和省級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從而提升四川對外合作能力。成都作為四川省省會,與法國、德國、意大利、韓國等國家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已建成中法、中德、中意、中韓等國際合作園區,成都已成為吸引國外企業投資、國際科技合作發展的首選城市。
四川是西部地區大省,是我國的人口大省,更是經濟和科教大省。四川既是西部的中心,也是溝通亞歐的重要交通要道;既是內陸開放的前沿、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中心,也是“一帶一路”有效銜接的重要通道。如今,四川形成了向西以中歐班列為核心連接中亞及歐洲地區,向北對接中俄蒙經濟走廊,向南融入中巴、中印緬、中南半島等經濟區,向東開拓長江黃金水道的戰略發展格局。
四川擁有良好的自然地理環境、豐富的國土資源,目前已形成良好的經濟基礎。四川是內陸開放前沿陣地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依托,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實施,為四川的開放合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
自2016年起,四川先后出臺了《創業四川行動實施方案(2016—2020 年)》《四川省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2017年工作計劃》《四川省技術創新工程實施方案(2017—2020 年)》《關于加快構建國際門戶樞紐全面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意見》《成都市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成渝地區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實施方案》等一系列創新政策,為四川省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打造了良好的基礎,推進了全省“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構建了“四項拓展、全域開放”的全面開放的新格局。
在開展創新活動和吸引外資方面,2020年四川的企業開展的創新活動數量為13 747個,較2019年有所增加,創新活力日益增強。截至2022年3月,312家世界500強企業入駐成都,外商投資實際到位504.5億元,新設或增資1 000萬美元以上的重大外資企業138家。成都有21個國家設立領事機構,并建立了104個國際友城和國際友好合作關系城市。可見,成都對國外官方機構和企業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在吸引創新人才方面,自2020年開始,四川陸續通過國家和省級引智項目柔性引進了百名外國專家,省政府專門設立“天府友誼獎”來鼓勵在四川工作的外國專家,截至2021年,已有87名外國專家獲此殊榮。這些措施對四川省實施“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以及引進國外高端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國際合作等方面產生了良好的效應。在《2020中國互聯網行業中高端人才報告》我國大中城市互聯網行業中高端人才凈流入率20強中,成都挺進互聯網人才凈流入前10名,凈流入率超過6.70%,并且外籍人才日益增多。
成都作為四川的省會,在打造創新環境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21年12月,《成都市強化創新突破建設穩定公平及營商環境標桿城市實施方案》出爐;在“2021年中國城市營商軟環境競爭力排行榜”中,成都競爭力指數位列第12名(見表1),在金融、人才、技術創新環境等方面支撐明顯,具有較好的競爭力。

表1 2021年中國城市營商軟環境競爭力排行榜
四川雖然在政策環境、創新要素聚集、國際科技合作等方面具備良好的基礎,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現有國際合作體制和機制不完善、科研經費投入不足、國際科技合作高端人才缺乏、人才引進難度較大等問題。
2020年,四川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達1 055.3億元,基礎研究投入較少,僅占研發投入總經費的5.6%。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僅為2.17%,低于全國平均科研經費投入強度2.4%。從科研經費投入強度(國際上衡量一國或一個地區在科技創新程度的重要指標)來看,四川在科技創新能力方面有待加強。
四川缺乏高端人才,尤其是復合型高端人才。四川擁有博士生約1.4萬人,僅占科研人員總數的8.2%,博士和碩士生合計約5.7萬人,占科研人員總數的33%。可見,高學歷高層次科研人才占比不高,高端科研人才在國際舞臺的影響力尚不明顯。
另一方面,四川雖然通過國際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機制引導,與亞歐等國家地區建立了穩定、長期的合作機制,但仍存在現有創新合作的體制和機制不完善、投入不足、渠道不暢等問題,在吸引國際一流人才、項目面向世界招標等方面與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四川本地高端人才缺乏,同時也缺乏復合型、高端的國際人才,在國際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廣度與一線城市差距明顯[1]。
目前,四川在創新人才方面的競爭力還存在很多不足。首先,尚未建立成熟完整的人才信息平臺。成都僅是初步完成了人才庫基礎數據、啟動“大數據全球人才搜索系統”與“招商云網”數據共享,而許多發達城市都已建立了成熟的國際人才中介組織,通過獵頭公司和完善的人才信息平臺,精準引才。其次,對外籍人才的引進力度不足,沒有充分發揮市場調控機制的作用。最后,在人才保障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移民簽證辦理的難度上、經費資助的力度上、待遇條件吸引力上存在差距。針對人才引進的結構和服務有待優化和改善[2]。
四川省在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中應通過集聚創新要素、加大研發投入、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機制、積極搭建國際科技創新平臺等措施,深化“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努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帶一路”科技開放創新樞紐。
集聚創新資源,加快引進全省急需的高端專業人才和創新團隊,為更多主導產業、龍頭企業提供優質環境和服務。充分發揮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資金效應,吸引跨國公司、國際企業研發中心落戶成都,實現“政產學研”和“項目-人才-基地”模式的有機結合。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與合作,在跨境研發、創新要素流動、創新創業資本合作方面改革創新,構建良好的制度保障和優質的合作環境。
2020年,四川研發經費投入達1 055.3億元,但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僅為2.17%,低于全國平均強度,四川應進一步加大研發經費的投入。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和企業是科研活動的三大實施主體,這三大主體要持續加大科研投入,才能激勵創新要素的開發,從而提升科技創新程度。一方面要進一步提升企業研發經費中政府投入所占的比重,提高政府研發經費支出占政府財政支出的比重;另一方面,擴大科研活動的界定領域和范圍,增強基礎研究的投入占研發投入的比例,激發原始創造力[3]。
建立健全人才引進、培養和保障制度,確保國際科技合作的順利開展。利用國際人才中介服務機構,加大力度引進能夠承擔技術創新工程和重大科研任務的海外高端人才,簡化外籍人才簽證手續辦理,提高海外人才補貼,實現醫療保險互聯互通,為人才在我國工作提供便利條件;建設人才引進示范基地,集聚一批高層次的國外人才和團隊,引領和推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培養國際科技合作復合型人才,充分調動積極性,鼓勵開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與交流,凸顯四川科研人員尤其是中青年科學家在國際舞臺的影響力;進一步優化完善人才信息庫,實現人才信息互通、共享、交流。
在當前復雜的國際環境下,應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和基地建設,積極拓展和優化合作開放平臺,充分發揮四川省在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等方面的優勢,采取線上線下方式,為跨境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提供科技支撐。通過國際技術展會、技術交流與對接等活動,促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積極引入國際優質創新資源,吸引國際科技組織、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務機構等來蓉設立分支機構、研究中心、實驗室和技術轉移中心等,充分發揮國際技術展會、國際創新論壇、“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交流活動的集聚功能,打造影響力大的國際性科技創新交流平臺;搭建國際科技成果信息化平臺和國際技術交易平臺,形成線上線下雙重結合的技術交易體系,促進“一帶一路”國際科技成果轉化。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四川要發揮優勢,彌補自身的不足,積極融入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中去,充分發揮四川省的國際科技合作競爭優勢,建設具有四川特色的國際科技合作模式,這對于四川省深化改革發展、促進科技進步具有重要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