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幼兒園 李 劍
歸屬感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核心情感要素,對于兒童的心理健康、親社會行為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陳鶴琴先生兒童觀的本質是要科學地認識兒童,順應兒童的天性,他指出:“兒童的知識是由經驗得來的,他們接觸的環境越多,獲得的知識就越多。我們應該讓兒童與環境進行充分地接觸。”在社會領域部分明確提出“有效幫助幼兒建立初步歸屬感”的教育建議,這為幼兒園開展實踐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和理論依據。
在20世紀50年代,為適應新中國大規模工業建設的需要,為支持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央決定將交通大學從上海遷往西安。約1400多名教工3000名學生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西遷的征途,這不僅徹底改變了西部沒有大規模工業類院校的格局,而且為西部振興奠定了深厚扎實的科研基礎。這場西遷征途不僅孕育出西遷精神,還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成為國家和民族的脊梁。西安交通大學幼兒園有著得天獨厚的背景,我們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社會領域教育目標和陳鶴琴“活教育”思想理念,挖掘和利用身邊的教育資源,積極探索培養幼兒歸屬感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依據幼兒年齡特點,依托西安交通大學的校園文化,探索對幼兒集體歸屬感、民族歸屬感和國家歸屬感的培養與實踐就這樣開始了。

陳鶴琴先生認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在西安交通大學的校園內,春天,幼兒可以和小伙伴們看到如云似霞的櫻花;夏天,可以在綠樹成蔭的小道上享受一片獨有的清涼;秋天,可以在滿地金黃的梧桐道上和落葉游戲;冬天,可以在種植著蒼松勁柏的花園里打雪仗。通過借助高校的自然資源,我們設法在家園和社區之間搭建橋梁,鼓勵家園和社區共同攜手組織幼兒開展親子活動、參觀活動、區域活動等。我結合每年校慶期間的櫻花節、11月的梧桐節,帶領幼兒一起領略高校校園的美景,親身體會高校校園人文文化和自然文化。這些活動不僅讓幼兒有機會近距離感受西安交通大學所蘊含的濃郁而深厚的文化底蘊,還能讓幼兒萌發愛交大、愛幼兒園的情感,進而讓幼兒以自己是“交小苗”而自豪。
當幼兒看到穿著學位服的哥哥姐姐們簇擁在一起,他們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向往之心,這種儀式感使他們身為“交小苗”中的一員而感到驕傲。我們將幼兒生命中的第一個畢業典禮安排在西安交通大學的校園中,讓他們借此機會同爸爸媽媽、小伙伴們一起穿越時光隧道,回顧這三年的快樂時光,為他們在幼兒園的生活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當然,作為祖國的未來,“交小苗”在西安交通大學的校園里與大學的哥哥姐姐們還交錯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活動,體悟著大學所傳遞的豐富內涵,促使他們對自己生活的環境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激發幼兒的集體歸屬感。


西安交通大學作為一所重點發展理工科的高等學府,科技在這里總是充滿了神奇的力量。例如,對于很多成年人都不能正確陳述出“化學”的定義,幼兒卻可以用一句通俗易懂的“化學就是一種物質和另外一種物質產生了變化”輕易解釋化學的定義。可見,我們的幼兒對最新、最熱的科學技術以及常見的基本科學原理都耳熟能詳。因為幼兒的父母們正在用最質樸的方式激發幼兒“和科技互動”的興趣,引導幼兒對科學技術產生進一步嘗試、探究的樂趣。有的幼兒父母會借助資源優勢,帶領幼兒一起觀看“水陸兩棲智能越野車”,感受人臉技能的獨特魅力;有的幼兒父母會帶幼兒穿梭于不同的實驗室,感受聲、光、電的魔幻世界;還有的幼兒父母會在高校里的人居學院通過區域搭建、3D模擬、紙藝等多種方式,讓幼兒站在建筑師和景觀設計的角度審視整個空間的科學構造與人居發展的理念。這些學院的研究成果不僅有利于幼兒更加深入地了解交大,而且可以促使幼兒產生信賴感、建立認同感,這對培養他們的集體歸屬感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于2004年創立,設有秦腔博物館、歷代文物館、木版年畫館、書法碑石館、畫像石拓本館、陶瓷藝術館等多個不同主題的陳列館。博物館的包容性與開放性,使得它成為西北地區普及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場所。憑借其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不僅能夠拋磚引玉地讓幼兒萌發了解一個地區乃至國家發展變化的好奇心,更能喚醒他們對于祖國的歸屬感和對民族的崇敬之情。
例如,中班幼兒在“大美陜西”的文化活動中,對秦腔有了初步的認識,依托于西安交大秦腔博物館,我們請家長利用節假日的機會帶幼兒進館參觀,近距離地欣賞秦腔的服飾美、欣賞演員的精彩表演,甚至允許他們摸一摸戲服、戴一戴頭飾。現場豐富有趣的互動問答更能讓幼兒對秦腔這種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產生濃厚的興趣。隨后,教師跟進幼兒的發展需求,將不同領域巧妙地與秦腔有機融合起來,從而實現“秦腔”主題的多元化發展功能。


漫步在西安交通大學的校園里,獨特的紅屋頂老建筑,在歲月的長河中靜靜地訴說著一代又一代交大人的過往,仿佛時光的見證者。幼兒在觀看了校園攝影展后,三五成群地討論著自己所見到的“紅屋頂”:有的說它像英語字母U;有的則認為,在綠樹掩映下的紅屋頂就像是一朵盛開的花朵;還有的將紅屋頂想象成通向城堡的小路。隨后,教師引導幼兒觀察整個校園的鳥瞰圖,幼兒可以清晰地看出西安交通大學獨特的中軸對稱校園布局以及樓宇群的建設特色。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激發幼兒的想象:大家在城市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到相似的建筑群與布局?這一問題引起了幼兒對西安市的城墻、鐘鼓樓、大雁塔以及城市規劃進一步探求的愿望;而對校園不同區域功能劃分的認知,則為幼兒映射出唐長安城市的規劃和功能劃分。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會從內心深處升起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西安交大人文學院藝術系的田家炳大樓內,一幅完整的關中泥塑展覽生動地展示了關中人民的生活環境,展現了陜西人民傳統而地道的生活方式。此外,西安交大博物館內部陳列著豐富的秦磚漢瓦、書法拓本和西漢古墓星宿圖;校園內,白居易曾居住過的東亭,李白筆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扶欄露華濃”的胭脂坡,還有讓李商隱感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樂游原(交大曲江校區)等。這些鮮活的古跡與文物、這種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將幼兒帶入歷史的變遷,讓原本平面的歷史形象變得生動起來,充分激發起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濃厚的探究興趣,也使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得以提升。
從高等教育的重要人物盛宣懷到導彈之父錢學森,從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鄒韜奮到獻身大西北建設的西遷老教授們,從中國現代藝術啟蒙教育的先驅李叔同到創作《白雪公主》《小飛象》《小鹿斑比》等迪士尼動畫的大師楊左陶,從國內最早的大學研究機構到中國現代管理人才的源頭,從中國高等電機教育的肇端到中國最頂尖的能源動力研究教育……這些不勝枚舉的英俊濟蹌、謙謙先生之風,包括如今仍在傳承西遷精神的科研工作者,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璀璨篇章。他們秉持愛國的精神,以興學強國立身為己任,致力于開發西部,成為了西遷偉業的擔當,他們用一腔熱血,鑄就西遷精神,充分體現了交大人對國家的責任和使命。
為了講好西遷小故事,做好小小西遷傳人,教師帶領幼兒參觀西遷博物館,邀請西遷老教授講述西遷故事與西遷新傳人分享他們的成長經歷等,讓幼兒深切地了解那些西遷人舍小家,為國家奉獻青春、灑熱血,牢牢扎根西部的鮮活事跡。通過傾聽老園長講述幼兒園的西遷故事,幼兒感受到幼兒園為西遷、為交大做出的貢獻;借助交大幼兒園的老照片對比,幼兒發現園里的建筑群宛如小小的交大主樓,感知到幼兒園與交大一小一大,手牽手地在這塊黃土地上共同承擔育人成才的使命。這種強烈的愛國情感正根植于幼兒內心,融化于他們的血肉。
從西安交通大學走出去的莘莘學子,不論身處何方都會用自己的一舉一動躬行作為一名中國人的信念,這些正是幼兒學習的好榜樣。愛模仿是幼兒的年齡特點,借助眾多最美奮斗者的成長經歷及現實生活中的具體表現,為幼兒樹立學習的典范。例如,錢學森疊紙飛機的故事,讓幼兒感受到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周密思考、嚴謹認真才能做好;景海鵬通過十年的刻苦訓練,最終完成了由飛行員到航天員的蛻變,讓幼兒領悟到他面對困難勇敢挑戰、絕不認輸的精神品質。而在此過程中,幼兒最初的社會認知僅僅是簡單的認識,這種認知雖然能讓幼兒習得表面行為,但并不能產生積極的社會行為動機。要想讓幼兒萌發出自覺、持久的社會行為,就必須增強他們的社會情感。我們充分借助校園優勢,讓故事中的人物走進幼兒園,與幼兒進行面對面的互動體驗,激發其社會情感的萌發。例如,我們邀請“中國3D打印之父”盧秉恒院士來到幼兒園,給幼兒講解3D打印的原理和過程,幼兒了解了太空增材制造到3D打印技術制造火箭的發展歷程,真正感受到3D打印這項低能耗、高效率的技術帶給人類生活帶來的的巨大改變。隨著豐富多樣的體驗活動不斷推進,幼兒原先蒼白的社會認知逐漸轉變為社會情感,反過來再加強社會認知,而這一過程會讓幼兒建立“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的信念,促使每一名幼兒都心懷夢想,萌發我國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愿望決心。

教育素材與教育活動無處不在,需要教師獨具慧眼,去探索、去發現其所蘊含的教育價值。陳鶴琴先生認為:“幼兒的生活而不是成人的生活,這是開展課程的基礎。”活教育并非單純的生活教育,而是將教育活動鮮活化,讓幼兒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體驗真實、可觸及的教化。而歸屬感教育,其根本在于潛移默化、日益熏陶、知情并施、持續強化,而非自發生成或自然獲取。只有關注幼兒的生活,才能回應他們的需求,才能設計出提高幼兒生活技能的課程,才能讓幼兒在課程中實現自我的挑戰和個人成長。本著這樣的教育理念,我們充分挖掘高校資源優勢,組織幼兒參與到高校多姿多彩的活動中,引發他們在自主活動中快樂體驗、主動探究、用心感受文化魅力。這一過程中,對幼兒進行浸潤式的活教育以及有目的、有計劃的愛國教育,不僅體現了交大幼兒園教師們的家國情懷,也有助于幼兒歸屬感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