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文
精神富有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項全新課題,需要在理論與實踐維度上進行全面探索,而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總鑰匙”。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神富有的重要論述,必須高度重視其中所蘊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講話時強調:“我們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民是決定性力量。”[1]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推進精神富有現代化建設最堅實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扎實推進精神富有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人民至上。
堅持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根本要求。在誰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個問題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深入考察人類個體與群體的歷史作用基礎上提出了群眾史觀,強調人民群眾既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更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真正的英雄,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人間正道,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響。馬克思、恩格斯1844 年合寫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就提到了“人民至上”的概念,并明確指出:“歷史上的活動和思想都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2](P103)列寧更加重視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他強調:“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3](P53)毛澤東進一步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4](P1031),并深情高呼“人民萬歲”,發出了歷史最強音。是否堅持人民至上,是否承認人民創造歷史的主體地位,是區別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根本標志。只有把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統一起來,才能凝聚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
習近平反復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5](P63)。新時代有關“共同富裕”的話語表達一般都會前置“全體人民”的現實語境,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立場,生動詮釋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生動詮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追求。《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6](P7),確立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黨的二十大報告以“六個堅持”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出系統概括和闡述,并將“堅持人民至上”作為首要內容進行了深入闡述。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黨推進精神富有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全體人民精神富有,契合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是中國共產黨豐富人民精神生活的價值旨歸。“只要我們始終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把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發出來,就一定能夠不斷創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5](P136)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5](P65)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為人民創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美好生活不僅要求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人民的物質需求得到充分保障,也要求社會精神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人民的精神世界豐富充盈,精神面貌積極向上,精神文化需求和心理健康需要得到滿足。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5](P142),“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7](P22)。“十三五”規劃綱要曾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僅是“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還將有“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確立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把“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作為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重要內容,充分體現了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和根本立場。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最根本的是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把握好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以人民至上引領精神富有實踐探索。
實現精神富有的實踐探索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目標范疇的精神富有,包括個人的精神富有和社會的精神富有,前者主要表現為個體自信自強、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精神需求不斷得到滿足、身心健康素質不斷提高,后者主要表現為社會和諧有序、活力充盈,社會風尚健康向上,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等等。個人和社會的精神富有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社會精神富有必然促進個體精神富有,個體人人精神富有必然是社會精神富有。精神富有的實現程度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息息相關,影響著共同富裕的成色、底色和亮色,事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在豐富人民精神生活,實現精神富有方面取得新成效,全社會精神面貌發生了一系列積極變化,社會心態理性平和、向上向好,全社會的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新時代十余年來,就全國來看,我們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市場體系建設和邊疆貧困地區的對口幫扶工程,如,西新工程、春雨工程、少數民族出版工程等;就地方而言,支持浙江省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包括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提檔升級、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把浙江建設成為精神普遍富足的省域范例,等等。這些重要舉措極大豐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
堅持人民在精神富有現代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必須堅持一切為了人民。實現全體人民精神富有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和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道路最終能否走得通、行得穩,關鍵要看是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現代化不僅要看紙面上的指標數據,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8](P98)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僅明確宣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而且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的全面發展得到極大重視和逐步實現,人民在改革發展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扎實推進精神富有現代化,必須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人民至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需求滿足、素養提升、價值實現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堅持人民在精神富有現代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必須堅持一切依靠人民。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人民群眾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體,他們不是旁觀者、局外人,而是參與者、建設者。人人都對自己的精神生活負責,也在影響著別人的精神生活。毛澤東曾經指出:“一個人只要他對別人講話,他就是在做宣傳工作。”[4](P838)在新時代新階段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充分發揮主體力量,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發揮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幸福不會從天降,美好生活靠勞動創造。”[9](P7-8)這深刻表明精神富有現代化建設要依靠人民群眾的艱苦奮斗,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只有讓廣大人民群眾充分參與到精神富有現代化建設之中,才能凝聚社會力量,在精神文化產品創新和供給上增添活力,在創造精神財富的過程中逐步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實現精神富有。
堅持人民在精神富有現代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在推進精神富有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我們必須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重視發揮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其一,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集中人民群眾智慧,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創造精神財富過程中的偉大作用,這既是我們建設精神富有現代化過程中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也是被歷史、現實證明過的一條寶貴成功經驗。人民群眾有著無盡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才能帶領人民群眾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其二,在中國共產黨的團結領導下,人民群眾作為歷史活動主體參與到精神富有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不僅彰顯了人民是國家治理的真正英雄,而且在創造精神財富的過程中使廣大人民群眾獲得精神滿足和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