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榮 范鄭佳 孟凡東 朱小烽


當前鄉村小學師資力量參差不齊,對于項目研究,存在著單元意識缺乏、教學能力薄弱、教學方法單一等現象。對此,面對鄉村小學師資的實際困難,平湖市由6所小學的分管體育教育的副校長牽頭組成鄉村教師成長聯盟,綜合聯盟內學校資源,開展體育教師培養的項目研究,依托沉浸式、卷入式和反思式研修三類路徑,打造體育教師專業成長平臺,促進體育教師專業成長,實現體育教科研的策略優化和提升。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在一定時間和條件下,協同推進工作與研究,最終達到目標,同時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以水平三(六年級)籃球專項運動技能大單元教學為例,通過研究專項運動技能教學的“項目驅動、項目實施、項目評價”探索聯盟內小學體育教師專業成長的新樣態,旨在通過項目驅動把握起點,了解內需,精準定標,細化設計;以項目實施向外學習、向內轉化;以項目評價展示成果,捆綁并進。在計劃、實施、評價、反饋的過程中讓每一名體育教師得到發展。
一、項目驅動,下沉式研修
下沉式研修是指在學校的要求下,參與研修的教師下沉到項目中,教師基于學情進行項目探究,教學理念不斷得到更新。以理論學習、研究交流、完成方案、開展實踐、進行優化為基礎,教師通過項目學習獲得自我專業提升的研修方式。通過“菜單引導”“分層培訓”“個別指導”等環節,把研修滲透項目全過程。浸潤項目研修不僅為體育教師搭建了專業成長的舞臺,也為本學科的教師發展指明了方向。
1.菜單引導,教師自主參與
針對教師大單元教學意識缺乏的現象,采用菜單式引導,讓教師更有自主權。一是參照教育部印發的《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3個維度、13個領域自上而下地設定研修項目,以六年級籃球專項運動技能大單元教學設計為例,結合《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水平三“專項運動技能”目標要求,設計成菜單(表1),使研修項目體系化、課程化。二是以“籃球課程、球類課堂與課題”為中心,形成一個籃球校本培訓資源庫。教師“對標—自查自評、按需—找我所需、自主—補我短板、揚長—鎖定優勢”,對菜單進行選擇,進而生發“我需要、適合我、我能行”的研修動力。
2.分層培訓,教師共同提升
根據體育教師自我專業發展需求的調查評估,根據能力差異和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進行分層,分為基礎型教師、成熟型教師和骨干型教師3個類型,采用分層培訓的方式,為其提供合適的發展平臺,形成培訓團隊(表2)。
3.量身打造,個性化指導
針對部分體育教師教學方法單一的現象,采用個性化指導,為教師量身打造培訓內容。教師根據階段任務或所學疑難,反思自己的短板、需求、興趣、特長等,自由組合,創生出新的研修學習共同體,同時自愿申請、生成研修項目,以這些具有強烈問題感的項目,邀請嘉興學院、浙江師范大學等省內高校的專家根據申報情況,量身打造教育培訓,如“構建以培養專項運動技能為核心的籃球大單元教學”“基于核心素養下小學六年級籃球大單元教學設計與實施”“小學六年級籃球教學展示與比賽的組織與實施”等研訓項目,深度推進和挖掘自身專業的發展。
二、項目實施,卷入式研修
卷入式研修是從教師日常教學中存在的真實問題出發,以“課例+現場互動”的組織形式,將參與者全員“卷入”,親身投入研修、實踐和反思的過程中,青年教師重設計,骨干教師重評價,通過營造民主和諧的教研氛圍,為教師搭建暢所欲言的交流平臺,實現教研從被動走向主動。體育教師不僅是體育課程的實施者、引領者,同時也是體育課程的設計者、開發者。指向“體育課程設計力”的卷入式研修,就是以一個“體育課程開發”項目為載體,吸納具有相同意愿、不同年段的體育教師為共同體,在“跟進、參悟、協同”的過程中,確保參與教師結合自身特長與研究興趣進行理論積淀和團隊協作的共同推進。以2022年下半年為例,聯盟內所在學校學期初布置水平三(六年級)“18課時小籃球大單元教學設計”任務,全員參與,獨立設計,通過實踐加以驗證和修改方案,在集中研修時,隨機抽簽決定上課教師,以項目卷入的方式讓全員參與,提升體育教師教學研究力。
1.同伴協同跟進
以提升教師研修互動質量和實踐能力為主線,合理安排,層層跟進,夯實研修落腳點。組織區域內專家團隊,跟進教師培訓過程,現場診斷教師業務能力。通過成果展示、公開課比賽、課題研究小組等形式,及時跟進教師培訓進度。如,組織以“籃球課程開發”為主題的研修,通過教師間相互梳理,去偽存真,化繁為簡,有效提高水平三(六年級)小籃球大單元教學能力。
2.自身實踐參悟
在獨立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參”“與”“悟”的雙向過程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如,在進行籃球“二打一”時,防守者的站位該如何選擇?通過組內研討,形成第一次集體備課,實踐檢驗后,發現很多學生都存在防守有球者或跟隨無球人跑動的問題。于是在接下來的研討中,邀請專家指導,優化調整方案,針對防守者的防守策略進行重點研究,形成第二次集體備課,隨后在“教學反思再實踐”中,增加了學生視頻回放環節,利用體育館大屏幕實時播放學生自己“二打一”的配合,讓學生隨時隨地、有意識地自糾練習,效果明顯,大幅提升了學生對“二打一”配合的掌握。
3.名師協同培訓
名師協同培訓是指一個團隊中的教師協同一致地開展學用結合的研修活動,將“單兵作戰”向同伴多方融合轉化,雙向借能。如,組織區域名師教學經驗交流會,會上交流設計籃球大單元教學計劃,形成專項教學特長;整合區域教學資源,組織教師集體學習,增長理論與實踐教學素養等。在小組內部,倡導教師間互幫互助,通過共同學習、定期分享經驗,共同進步。
三、項目評價,反思式研修
反思式研修是以自我反思為基礎,在教學研究群體中共同合作探討解決教學問題的研修活動。隨著研修的深入和教師發展的進階,要從事務型、實踐型研修向課題研究型、教學實踐理論化進階。在這個過程中,既需要由內而外的內驅力,也需要借助項目發揮團隊的互助力,在互相反思中提升研修思辨力。如,參與項目的每所學校成立了2~3個體育科研小組,根據不同的課題、課例、課程開展研究。小組成員積極參與調查研究親身實踐,形成論文或案例,凝練成果,并以此指導廣大體育教師進行教育教學。通過對研修項目的回看評價,看到自己和同伴的增長點和不足,從而形成新的研究點。
1.點亮希望,設計教師職業規劃
根據教育改革趨勢,結合鄉村教師發展現狀,聯合區域學校資源,為教師指明發展方向,明確職業發展規劃。舉辦優秀教師事跡報告會,進行教育熏陶、教學研討;通過交流分享、分組研討、實踐操作,切實提高教師專業素養。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專題研究,組織課題研究和學術論文評選活動,促進教師的自我反思。
2.發散思維,教學競賽促進反思
聚焦真實問題,定期組織教師開展以“疑難診斷”為主題的校本研修,收集教師遇到的棘手問題,選擇較為典型和突出的問題作為研討內容,并將材料提前預告給所有參與教師。現場采用“問題抽簽+發言抽簽”的模式展開研討,未能在現場發言的教師進行線上分享,剖析原因,尋找原點,找到癥結,復盤反思,及時更新知識儲備,以改變和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智能。
3.交互碰撞,多方評價激勵發展
結合教師發展需要,確定教師職業發展需求,通過培訓與結果考察等形式,檢驗教師發展成果,促進教師成長。爭取多方支持和配合,在體育教師評價方面,增加家長評價、區域內專家評價等,以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的形式,在每學期課程結束后,獲取多方對體育教師體育教育教學的評價與反饋信息,并結合學生評價,形成綜合反饋,促進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融合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記錄各個階段的教師培訓活動和其在培訓過程中的表現,結合教師學習心得、教學方案、閱讀交流成果等,綜合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