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彤,吳 健,秦立紅,劉基偉,董剛輝,劉洪亮,朱永超,趙玉民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吉林長春 136100)
黑毛和牛是全世界公認最優秀的優良肉用牛品種,和牛最大的優勢是肌內脂肪沉積能力較強,常被用來生產高檔“雪花牛肉”,具有生長快、成熟早、肉質好等特點[1-2]。作為我國肉牛五大品種之一的延邊牛同樣具有較強的脂肪沉積性能,具有地域特色,適應當地的自然生態條件,耐寒、耐粗飼、抗病能力強,遺傳性能穩定[3]。
利用地方肉牛種質資源與外來品種進行雜交是目前肉牛新品種培育的主要方式[4],并且肉牛產肉性能間的差異受品種影響較大[5-6]。吉林省長春皓月清真肉業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共同開展沃金黑牛選育工作,利用黑毛和牛為父本,延邊牛為主的本地黃牛為母本,級進雜交,F2代橫交固定,形成含75%黑毛和牛血統、含25%延邊牛血統的新肉牛資源群體,具有飼料轉化率高、日增重快、性能遺傳穩定、肌內脂肪沉積能力強等優點。該試驗以黑毛和牛與延邊牛雜交后代為研究對象,對不同階段(6、12、18、24月齡)F1、F2代體重、體高、體斜長、胸圍、管圍等指標進行比較,以期為沃金黑牛的培育提供素材。
1.1 試驗材料長春皓月集團牧場養殖基地的系譜完整、營養狀況、身體狀況良好無極值的黑毛和牛×延邊牛的F2代肉用育肥公牛、母牛各30頭。
1.2 試驗牛飼養方法試驗牛采用舍飼,每日05:00、15:00飼喂一次,自由飲水。根據國家頒布的《肉牛飼養標準》NY/T 815—2004[7],同時參考《日本飼養標準·肉用牛》[8]對育肥牛日糧粗飼料及精料營養水平進行調整飼喂,見表1。按體重分為前期(300~400 kg)、中期(>400~500 kg)、后期(>500 kg)3個時期設計育肥日糧。粗料自由采食,精料按照牛體重的1.0%~1.2%飼喂。

表1 育肥精料營養水平
1.3 生長測定測定F1和F2代試驗牛6月齡、12月齡、18月齡、24月齡時的體重、體斜長、體高、胸圍、腹圍、管圍、十字部高,測量方法見邱懷[9]的研究。
1.4 數據統計與分析采用Excel 2013對數據進行生物學統計分析,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
2.1 試驗牛體重變化從表2和表3可以看出,F2代公牛6月齡、12月齡、18月齡、24月齡的體重均顯著高于F1代(P<0.05),而母牛體重各月齡無顯著差異(P>0.05)。

表2 試驗公牛6月齡至24月齡體重

表3 試驗母牛6月齡至24月齡體重
2.2 試驗牛不同月齡體尺變化從表4可以看出,18月齡F2代公牛體斜長顯著高于F1代(P<0.05);不同月齡F2代無論公牛還是母牛胸圍均顯著高于F1代(P<0.05);F2代公牛腹圍在6月齡、12月齡、18月齡均顯著高于F1代(P<0.05);F2代母牛各月齡腹圍均顯著高于F1代(P<0.05);F2代公牛6月齡十字部高、24月齡管圍顯著高于F1代(P<0.05);F2代母牛在18月齡十字部高顯著高于F1代(P<0.05)。

表4 試驗公牛各階段體尺變化

表5 試驗母牛各階段體尺變化
牛肉作為良好的蛋白質來源,越來越受到消費者和生產者的重視。除了利用奶牛公犢生產供應量很少的小白牛肉外[10],目前牛肉主要還是由成年牛供應,因此有必要對不同月齡的肉牛進行測定,收集體重、體尺、屠宰、肉質等多方面的數據,為肉牛選育提供素材。
該研究對不同月齡的黑毛和牛與延邊牛級進雜交的F1和F2代個體進行體重和體尺測定,發現級進雜交增加黑毛和牛的血統可以顯著提高后代公牛的體重,而對母牛體重的提升無明顯的作用。公牛體重的增加主要是胸圍和腹圍的增加,但母牛同樣也增加了胸圍和腹圍,其體重未獲得明顯的上升,其原因值得深入研究。
有研究發現牛的胸椎、腰椎長度與眼肌面積、凈肉重呈正相關[11]。而該研究發現,級進雜交的18月齡的F2代青年公牛個體胸圍、腹圍、體斜長均比F1代顯著增加,意味著可能生產更多的肉品,因此需要進一步開展屠宰試驗,驗證F2代個體的產肉能力。
該研究結果顯示,級進雜交后的F2代個體通過體尺的改變,具有優良的生長和生產性能潛能,為后期的橫交階段提供育種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