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銀燕 王月 徐東梅
摘 要 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為研究鄉村振興視角下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策略,結合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農業資源優勢和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分析了雙陽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農業科技需進一步提升、綠色低碳農業建設存在不足、農業風險保障體系不健全、金融支持乏力、缺少高素質農業人才等問題,并提出強化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注重農業經濟綠色發展、健全農業風險保障體系、加強政府與金融機構支持力度、提升農民綜合素質等策略。
關鍵詞 鄉村振興;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4.046
解決“三農”問題始終是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為解決“三農”問題,黨的十九大創造性地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探索符合鄉村實際的創新發展道路。實現鄉村振興,農業經濟建設是著手點,也是關鍵點。地方政府只有堅持因地制宜,探索符合本地鄉村實際情況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才能切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近年來,雙陽區充分利用農業經濟資源優勢,大力開展農業現代化建設和產業化發展,并取得顯著成效。因此,研究雙陽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實踐,可以為其他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1 雙陽區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雙陽區位于吉林省中部,長春市區東南部,轄區面積1 677 km2,共轄8個鄉、鎮、街道,134個行政村。雙陽區農業資源豐富,是全國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共有耕地70 161 hm2,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大豆為主,2022年糧食產量超過90萬t。雙陽區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基礎上,根據各地農業資源優勢,推動水果、蔬菜、花卉、中藥材、苗木及梅花鹿等特色農業經濟建設。目前,雙陽區成為吉林省首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試點,還是全國“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數字農業、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持續提升[1]。
近年來,雙陽區立足農業資源稟賦,圍繞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以現代農業建設為基礎,以高質量產業融合發展為抓手,走出了獨具雙陽特色的現代都市農業發展道路。
1)做強數字農業。雙陽區大力開展數字化應用與農業經濟的融合發展,從鄉村治理、市場信息、農資服務、大田監測、病蟲害防治和智能農機等多個方面,實現農業生產數字化、智能化。2)農業產業化水平持續提升。雙陽區根據各鄉鎮優勢資源,以農業產業園區為引導,建設了奢嶺鎮草莓產業、鹿鄉鎮梅花鹿產業、平湖街道山野菜產業、雙營鄉香瓜產業、齊家鎮香菇產業和雙陽全區綠色稻米產業,并打造了以農業嘉年華為主題的休閑旅游產業,有效推動三產融合發展。3)加強科技農業發展。雙陽區著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提高農業附加值。雙陽區生產的富硒大米、有機蔬菜、菇娘等特色農產品廣泛進入高端消費市場;綠色循環農業、梅花鹿產業鏈式發展、草莓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等新型農業經濟模式得到農民和市場認可。
在數字技術、物聯網技術、高新農業生產技術等新興技術的支持下,在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產業化發展模式等先進模式的驅動下,雙陽區農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雙陽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已經成為長春市乃至吉林省農業經濟發展的特色樣本,并榮獲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單位、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區等多項國家級榮譽。
2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
2.1 農業科技需進一步提升
目前,雙陽區農業經濟發展對科技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噴(滴)灌技術、秸稈還(離)田技術、先進農機及農產品加工技術等,均對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但從整體上看,農業技術應用對農業生產效率提升的推動作用仍有不足。1)在推進秸稈全量利用的過程中,還田秸稈雖然提高了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但由于尚未全面推廣秸稈輔助腐解技術,耕地中的秸稈無法快速腐解形成礦化腐殖質,黑土地耕地的地力培肥仍需較長時間。2)雙陽區雖然已經基本實現農作物耕種收全程機械化作業,但部分地塊小、坡度大、地形復雜的耕地,仍然缺乏適用農機具,機械化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3)雙陽區在農業生產全產業鏈質量安全風險管控技術應用、數字農業覆蓋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等方面,與農業現代化建設目標仍存在一定差距,影響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2 綠色低碳農業建設存在不足
在綠色經濟、低碳經濟成為主流的當下,農業經濟的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已經被提上日程。綠色、低碳農業要求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著力解決農業環境污染、生物安全等問題,構建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協同發展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目前,雙陽區農業經濟雖然在資源高效利用、化肥農藥雙減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2個方面。1)農業生產缺乏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導,農業生產資料投入與經濟效益不對等。尤其是在化肥農藥的使用、農產品加工廢物排放、養殖糞污排放等方面,先進技術推廣與應用不力,管理體系不健全,導致在農業生產、加工環節易造成對環境的污染。2)種養產業脫節,資源循環利用、農業廢物再利用、生態種養業發展這幾個方面的工作力度不足,農業資源要素尚未形成全量利用鏈條,尤其是在畜禽糞污資源化肥料化利用、生態養殖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創新發展。綠色、低碳農業是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綠色農業、低碳農業發展乏力,必然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
2.3 農業風險保障體系不健全
農業經濟天然具有長周期、高風險、低收益的特點,要激發農業生產主體投入、經營的積極性,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就需要通過政策、保險等機制降低或轉移經營主體的風險。但目前,雙陽區農業風險保障體系尚不健全。1)農民對農業保險的認知不清、了解不深,對農業保險抗災減災的作用缺乏信任,購買農業保險的意愿不強。2)部分農業保險產品理賠要求、流程、手續較為復雜,部分保險的理賠標準與農民預期存在差距,影響了農民購險積極性。3)部分農業保險產品與當地農業經濟實際情況不相符,缺乏農民切實需要的保險產品,也影響了農民參與農業保險的積極性。農業風險保障體系不健全,還會降低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投資農業的意愿,不利于資金、技術、物質等要素向農業經濟聚集,制約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4 金融支持乏力
農業經濟發展離不開充足的資金基礎。目前,農業經濟建設的資金來源主要為政府財政專項資金、地方配套資金、農業企業投資和農戶自籌資金。金融機構融資主要面向農業龍頭企業和規模大、實力雄厚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面向小規模企業、合作社和農戶的金融產品、金融服務仍然較少,金融支持農業經濟的力度仍然不足。1)金融機構對小規模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的償還能力缺少信任,為降低信貸風險而不愿放貸。2)部分農民較為保守,不愿承擔較高的經營風險,不愿利用金融手段擴大生產規模和提高生產效率。3)小規模經營主體、農民缺少抵押物,限制了他們獲得貸款的額度。4)金融機構針對農業經濟的貸款產品較少,難以滿足農業經濟發展對金融的需求。
2.5 缺少高素質農業人才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離不開高素質人才。雙陽區利用高素質農民培育、陽光工程、冬春科技培訓及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項目,培育了一批懂農業、會技術、善經營的農村人才;也著力引進了一批具備生產技術、信息技術、市場營銷、企業管理能力的人才,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但與農業大縣發展要求相比,雙陽區高素質農業人才數量仍然較少,尤其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不僅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較低,還呈現出老齡化趨勢。同時,雙陽區農技服務方面的專業人才也較為缺乏,在農業生產、市場銷售、農產品初加工等方面的指導服務力度不足,也影響了農業經濟效益的進一步提升。
3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策略
3.1 強化農業科技推廣應用
政府部門應抓住數字鄉村和鄉村振興的時代機遇,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機制,不斷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推廣與應用,增強農業經濟的市場競爭力。地方政府應立足農業經濟現狀,發揮財政專項資金的引導作用,大力推動農業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激發農民購置適用農機具、應用新技術的熱情,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2]。同時,農業主管部門應加大對相關企業、科研機構的補貼力度,推動平衡施肥、秸稈腐解劑等新技術、新產品在農村的普及,擴大黑土地保護技術、農業物聯網、智慧農機、農村電子商務、數字農業和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平臺等高新技術的覆蓋面,實現區域農業經濟一體化發展[3]。
3.2 注重農業經濟綠色發展
政府要從鄉村振興的角度出發,綜合運用財政補貼資金,加大生態性農業補貼的比重。增加米豆輪作、肥藥雙減、保護性耕作等措施的實施面積,以減少農業污染,推動農業向綠色化、低碳化轉變[4]。同時,農業主管部門應積極推動、引導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高科技農業、生態循環農業、綠色有機農業、資源集約型農業、產業鏈型農業等經濟模式建設,用生態型農業經濟模式代替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消除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限制因素。
3.3 健全農業風險保障體系
政府部門應制定相關政策,發揮農業保險在分散農業風險、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保障農民收益等方面的作用。1)建立多部門參與、功能完善、與農業風險相符、滿足農戶需求的農業保險體系。2)優化財政補貼政策,提高農民風險防范意識,擴大農業保障覆蓋面。3)將玉米、水稻、大豆這類基礎作物,以及經濟作物、特色養殖、新型經營主體等納入農業保險服務范圍,擴大農業保險保障范圍。4)開展農業保險創新。例如,在2019年,雙陽區人民政府與大連商品交易所合作開展玉米“保險+期貨”試點項目,通過期貨市場降低農民面臨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有效保障了農民收益;安華保險吉林分公司在吉林省財政的支持下,開設了煙葉、肉食雞等農業產品的保險業務,由吉林省財政進行保費補貼,有力擴大了參保范圍。
3.4 加強政府與金融機構支持力度
地方政府應加快構建財政資金引導、金融加大傾斜、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資機制,發揮政策和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推動更多金融資本向農業聚集[5]。1)要加強宣傳,引導小規模經營主體、農民利用融資擴大生產規模、開發新的經營項目。2)加強政府、企業、擔保機構、金融機構的合作,降低金融機構信貸風險,激發金融資本投入農業經濟的積極性。3)強化農村信用環境建設,完善信貸主體信用評價信息平臺,補齊農村金融短板。4)創新農村抵押物權體系,拓展農民融資渠道。如雙陽區開展的“三塊地”改革工作,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實行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和使用權分置;農村產權抵押擔保、農民農村權益有償退出等工作,均有效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和貸款抵押物范圍,增強了農村金融支持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
3.5 提升農民綜合素質
政府部門應積極引導鄉風民俗的轉變,普及農業現代化、綠色農業、農業機械化、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鼓勵農民積極學習現代種養技術,推動農業經濟發展。農業部門要抓好高素質農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工作,有針對性地提高農民生產經營的能力,打造高素質農民隊伍。此外,還要做好農民致富典型宣傳工作,調動農民學知識、學技術、學管理的積極性,增強農業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4 結語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各地政府應把握時代機遇,從扶持政策、高新科技應用、綠色發展、金融支持、農民素質提升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促進農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雙陽區政府辦公室.雙陽區概況[EB/OL].(2023-01-03)[2023-04-03].http://www.shuangyang.gov.cn/zjsy/tssy/sygk/.
[2] 徐佳旭.鄉村振興視角下我國農業供應鏈金融研究:后疫情時代智慧化服務模式構建[J].北方經貿,2021(3):13-17.
[3] 張曉嬌,王利波,丁春雨,等.鄉村振興背景下吉林省綠色農業發展路徑探析:以榆樹市、德惠市、扶余市為例[J].現代農業科技,2021(6):219-221.
[4] 張凡,顧瑤.“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綠色補貼運行機理與實施策略地方財政研究[J].地方財政研究,2019(1):83-90.
[5] 張曉嬌,徐柏琪,楊威.吉林省縣域農業新動能培育研究:以榆樹、德惠、扶余為例[J].農業與技術,2019,39(22):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