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玟 郭鑫 曾義君
摘要: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而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文章以河北省邯鄲市涉縣為例,通過實地調查法和文獻搜集法就文化資源、區位優勢、產業基礎以及政策支持概述其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其優勢,總結出涉縣在人才力量不足、文化潛力匱乏、記憶點缺失以及文化產業與互聯網結合不緊密四個角度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解決路徑,以期通過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助力產業旺、文化興、農民富、鄉村美。
關鍵詞:文化產業;鄉村振興;文化資源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8-0072-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062.9? ? ? ?文章標識碼:A
2022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印發,提出將接續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實現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1]。文化產業作為增強鄉村經濟活力的一種重要手段,正在日益受到重視。邯鄲市涉縣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開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工作的試點區域,充分利用了現有的文化資源,振興當地文化產業,推動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涉縣也積極引進培養人才、轉化閑置文化資源、整合創新文化資源和推進文化產業與互聯網結合,為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樣本。因此,邯鄲涉縣實現文化從資源-產品-品牌-產業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既是彰顯文化自信的生動實踐,又是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
1? ?邯鄲市涉縣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1.1? ?產業基礎現狀
涉縣GDP排名位居邯鄲市各區縣前十,產業基礎良好,全力構建布局合理、特色鮮明、迭代升級的現代產業集群發展新格局。以太行紅河谷文化旅游經濟帶建設為引領,打造從旅游消費到健康養生、再到旅游產品制造的全要素、綜合性產業集群。此外,依托多元的文旅資源,涉縣確立了“一體兩翼”發展思路,即以紅色旅游為主體,“根祖旅游”“山水旅游”為兩翼的全域旅游模式,形成了以“中國太行紅河谷、太行梯田大峽谷、太行紅葉大峽谷”為支撐,以“媧皇宮、一二九師紅色教育基地、太行五指山、韓王九寨、太行梯田大峽谷、太行紅葉大峽谷、符山洞天福地、七佛湖、團結湖小三峽”等9大景區為支脈,以60多個中小景區、鄉村旅游點為觸角的全域旅游新格局。該縣文化產業具有較好的基礎,在冊文化企業760余家,文化從業人員5萬余人。全縣孵化產生鄉村旅游個體經營戶50余名,現擁有設施完備、服務達標的鄉村民宿8所,能夠提供鄉村體驗旅游餐飲需求的農家樂40余個[2]。提高涉縣鄉村旅游接待能力,可實現鄉村總收入的增加,帶動群眾創業就業,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實現。
1.2? ?政策扶持現狀
2023年3月召開的涉縣文旅資源整合推進會上,涉縣縣委縣政府提出“抱團取暖,合作共贏”的旅游資源整合要求,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從封閉旅游向開放“旅游+”融合發展方式轉變。此外,2023年該縣制定并印發《涉縣關于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惠民工作推進方案》,動員文旅企業積極參與文化和旅游惠民工作。啟動十項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系列活動,例如,線上線下共同發售“涉縣惠民一卡通惠民卡(券)”、文化企業路演等。通過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實現文化產業富民興縣。
1.3? ?文化產業人才現狀
在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之路上,人才至關重要,通過調研發現,阻礙涉縣文化產業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缺乏各類文化產業人才,尤其是缺乏文化創意人才和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同時,涉縣全民藝術隊伍仍然處于小而分散的狀態,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管理模式,未形成規模效應,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與文化產業發展目標存在差距。
1.4? ?文化資源整合現狀
涉縣文化脈系交錯,資源豐富,積極發揮全域旅游融合帶動功能,整合紅色文化、女媧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資源,將景區和文化活動相結合,打造文化旅游產業。但仍存在文化資源挖掘不足、整合不到位、現存的文旅融合不深等問題,如城皇宮的纜車、將軍嶺的玻璃棧橋、五指山的人造滑雪場等旅游項目,缺少涉縣獨有的文化特色,使得旅游的競爭力和影響力較弱。
1.5? ?文創發展現狀
提供優秀文創產品、優質旅游商品,是涉縣加快構建研發設計與產品銷售全產業鏈,全面提升文化旅游質量、促進產業效益的有效途徑。為此,涉縣積極挖掘本縣文化內涵,搭建文創和旅游商品創新設計平臺,開發一批優質文創產品和旅游商品,激勵文創產業開拓新領域、培育新市場。在此過程中,為達到經濟效益和文化宣傳效應兼備的預期效果,涉縣積極開展原創文創產品的線下銷售,但線上平臺營銷較少,影響了其實際效果。
2? ?邯鄲市涉縣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文化領域缺少新鮮血液,涉縣人才力量不足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人才問題仍是涉縣一大短板。涉縣當地政府雖然多次通過各種途徑招聘人才,但由于地理因素、個人發展等原因,人才流失嚴重,導致了文化產業資源發展緩慢,逐漸造成了文化產業資源與人才發展相互局限的不良現狀。具體來說,一是總體數量不足,使得人才的缺失與亟待發展的鄉村現狀產生矛盾。二是涉縣文化產業人才呈現“小而散”的局面,沒有形成統一的發展力量,領軍人物也十分匱乏,人才結構亟待優化。三是農村人才大多愿意到發達地區追求高薪工作,人才流失嚴重,導致涉縣人才力量不足。
2.2? ?區域文化資源閑置與日漸消失,涉縣文化潛力匱乏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涉縣人民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越來越多的人對自家的房屋開始“拆遷”“翻新”,導致古老的村落遭到了破壞,極具特色的建筑逐漸消失,部分區域文化在此過程中被閑置和取代。比如,涉縣有許多“中國傳統村落”,其中大多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如蜿蜒太行邊的赤岸村、石頭博物館王金莊村等,都成為了風景絕美的“隱秘的角落”,但由于石刻文化的學習難度大、耗時長且回報低等因素,已經漸漸消失在新一代人的印象中。久而久之,這部分區域文化的閑置與消失,會給涉縣的文化產業發展埋下巨大隱患。
2.3? ?文化產業發展有限,涉縣記憶點缺失
涉縣雖然具有極豐富的文化產業資源,但其發展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如女媧文化和紅色文化,雖然短期內造成了部分吸引力,但缺乏后續對文化產業創意要素的開發,無法有效對當地文化進行宣傳,未能有效提升當地文化產業的記憶點,造成了“看過不會再看,買過不會再買”的現象。與此同時,涉縣特色度打造不夠,纜車、玻璃棧道等觀光景點在其它城市應有盡有,缺乏自身特色,因此,如何給游客一個堅定選擇涉縣的理由,提高涉縣文化產業競爭力是涉縣文化產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2.4? ?文化產業與互聯網發展結合不緊密,涉縣競爭力缺失
涉縣的數字產業與文化產業結合匱乏,造成了當地文化產業資源宣傳未與數字化技術緊密結合,導致宣傳效力減弱,人們只聞涉縣有媧皇宮,卻不知其“天下第一滑”的滑車;只聞泰山高,卻不知太行山在涉縣盡長達8.5km,俗稱“曬不黑的漂流”的現象,這些有效宣傳的缺失,造成了涉縣鄉村文化產業知名度不高,無法帶動當地文旅產業以及其它文化產業發展,只有借助互聯網潤物細無聲的推廣力,才能讓涉縣迅速被大眾熟知,提高產業競爭力。
3? ?邯鄲市涉縣文化產業發展路徑建議
3.1? ?多措并舉“招賢納才”,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3.1.1? ?加強培育本土人才,強化產業支持力、競爭力
一是涉縣應從加強培訓本土人才出發,積極從農民群眾、企業職工、機關干部、在校學生中挖掘,培養業余文藝骨干。同時,涉縣可以成立文學、書法、美術、攝影等文藝協會,借助群眾的力量,為文化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通過對本土人才的培養,激發文化工作的創作熱情,渲染本土文化氣息,強化文化產業支持力和競爭力,為文化產業后續蓬勃發展打下深厚的根基。二是涉縣應引進有能力、高素質人才,鼓勵和支持有能力、有想法、有干勁的青年人回鄉創業,充分發揮其優秀才能,帶動涉縣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政府也應提供一系列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搭建文化產業與鄉村融合發展的一體化協作平臺,對鄉村品牌、傳統手工藝和現代文化產品等進行傳承與創新。此外,政府應制定人才相關政策,切實關注人才的留用問題,將人才的經濟功能達到最大化[3]。
3.1.2? ?充分利用名人效應,為文化產業引人才
涉縣可邀請涉縣籍貫的明星或者在網絡有一定影響力的名人到本地觀光游玩,利用網絡推廣加以名人效應,擴大涉縣文化產業的影響力,吸引一批青年人返回家鄉,共建家園。
3.2? ?推動閑置區域文化資源與產業文化資源轉化進程
3.2.1? ?積極治理“空心村”,讓區域文化資源不閑置
邯鄲市政府應積極推進“空心村”治理,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做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歷史建筑等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支持涉縣劉家莊村、大洼村等一批基礎較好的鄉村,深入挖掘鄉村傳統文化,加以現代化的方式推廣,如農家樂、采摘園、民宿等,開發特色休閑體驗活動,積極創建國家級和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
3.2.2? ?維護與發展現有文化遺址,達到區域文化資源再發展
涉縣應完善各級革命文物,加大對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的保護修繕力度。依托革命文物資源,做好不同革命時期的舊址與遺跡展示工作。支持建設涉縣等革命老區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加強革命史實研究,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歷史價值,為文化產業的發展保留豐富的資源和發展潛力。
3.3? ?發掘文化產業潛力,加強文化資源整合創新
3.3.1? ?整合創新現有文創要素資源
涉縣就“女媧文化”和“紅色文化”兩方面為核心,開發了五大類文創產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涉縣有禮·天造地涉·縣禮新春”文創產品,已經成為游客對涉縣的獨特記憶。鑒于此,涉縣應在現有文創產品的基礎上,打破原有思維,將現有文化要素推廣至其它產業,如文創服飾、飾品等,不拘泥于原有的產品,大膽創新,為涉縣打出一張新名片。同時,可以通過舉辦文創大賽的方式,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推進文創產業發展,打造一批全新的文創品牌,增強涉縣對外知名度[4]。
3.3.2? ?打造涉縣特色文旅
涉縣文旅產業模式已初步形成,但仍未形成特色的涉縣文旅產業體系。為此,涉縣可以在加強“紅色文化”“女媧文化”的同時,打造文化新品牌。例如,“小鎮文化”“石刻文化”“賽戲文化”等獨屬于涉縣的文化,以此帶動涉縣旅游業、手工業以及傳統制造業的發展,給涉縣文化產業開辟新路徑,打上新標簽。
3.4? ?推動互聯網與文化產業相結合,注入鄉村新動能
涉縣是千年古縣,厚重的歷史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秀麗的山水風光賦予了涉縣豐富的文化資源。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涉縣應抓住時機,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的“互聯網+文化產業”之路[5]。
3.4.1? ?“互聯網+文化產業”,打造涉縣新名片
隨著自媒體行業發展,不同地域的文化被帶至各個角落,無論景德鎮陶瓷進一步推廣,亦或是雪國列車可到達漠河等文化,無一不在互聯網的加持下蓬勃發展[6]。涉縣應抓住時機,為自己打造新名片。可以通過拍攝旅行vlog,建立涉縣文化產業網站,打造涉縣“網紅”的多樣方式,推動互聯網與涉縣文化產業的結合,打造涉縣新名片。
3.4.2? ?“互聯網+文化產業”,釋放涉縣強潛力
涉縣要加快互聯網企業、文化創意企業和文旅相關企業的融合,借助“互聯網+”模式,打造智慧服務平臺,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以及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立線上的文化平臺,推進當地特色文旅、特色文創、生態改造進程。利用各種新媒體和自媒體平臺,著力打造更多符合涉縣文化產業基礎的、適合于移動互聯傳播的新品、精品[7]。
4? ?結束語
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培育和壯大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文章通過對涉縣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問題及路徑等的探究,總結出涉縣需要通過積極廣納賢才,培育本土人才;推動閑置區域文化資源進一步發展;加強文化資源整合創新以及推動互聯網與文化產業相結合等方式進一步提高文化產業于鄉村的影響力,進而以文化產業助力鄉村經濟發展,整合創新鄉村人文資源,保護利用自然資源,激發傳統鄉村優秀的文化活力,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科聯,青年項目“促進河北共同富裕下農村返貧預警機制優化研究”(20220303166)。
作者簡介:李玟(2002-),女,漢族,山西晉中人,在讀本科,研究方向為工商管理。
郭鑫(2002-),女,漢族,山西晉中人,在讀本科,研究方向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通信作者:曾義君(1987-),女,漢族,河北唐山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工商管理。
參考文獻:
[1]益陽市人民政府.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義與實施路徑[EB/OL].(2022-12-27)[2022-12-27].http://www.yiyang.gov.cn/yysfpw/7039/7053/content_1700229.html?eqid=8e1eed1600091a840000000664647c41.
[2]涉縣人民政府.走進涉縣[EB/OL].(2023-02-01)[2023-02-01].http://www.shexian.gov.cn/zjsx/.
[3]王穎,李思涵,周俊杰.鄉村振興下人才引進與培養路徑研究——以石家莊市上寨鄉和邯鄲市涉縣為例[J].現代農業研究,2022,28(11):93-96.
[4]江奔東.論文化產業資源配置[J].齊魯學刊,2006(04):141-144.
[5]陳琪.推進邯鄲市涉縣旅游業文旅融合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9.
[6]史曉多.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走出“好路子”[N].河北日報,2023-04-04(8).
[7]劉潔,石珊珊. 讓文化產業為鄉村振興賦能[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