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產動畫發展逐漸復蘇,尤其是民族風格的空間引起觀眾的認同與共鳴。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中的民族空間建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物質空間、故事空間和認知空間等多個方面。從三個角度分別分析民族空間建構的邏輯,即從物質空間出發,探討民族元素在動畫中的表現形式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從故事空間出發,剖析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對民族文化的表達;從認知空間出發,分析傳統哲學思想與現代價值觀的融合與傳遞。通過這三個角度的分析,揭示了中國動畫學派中民族空間建構的邏輯,為進一步研究中國動畫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啟示。
關鍵詞:中國動畫學派;民族空間;空間建構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專題項目“課程思政與動畫教學創新研究”(2021SJB1249)研究成果。
中國動畫學派作為中國動畫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新時代”更是展現出了其強大的創作能力和創新精神。其中,民族空間的建構是中國動畫學派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不僅深刻地反映了中國民族文化的內涵和價值,也為世界各國觀眾展現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影像媒介中民族空間建構,有些學者認為影像空間中地理元素可以承載民族文化。“電影作為一種媒介形態,在與文化地理的交互作用中,會構建出一個屬于電影世界的獨特的空間形態,而在這個空間中的景觀、地域、道路、交通等地理元素,以及承載著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元素,共同組成了電影的媒介空間。”[1]也有些學者認為影像符號組成的媒介空間中潛藏著文化傳統。“影視藝術的空間,正是生存于‘符號空間之中,儲藏著內涵人類文化歷史傳統的符號文本,具有潛在的生產能力的特殊的‘媒介空間。”[2]然而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的民族空間建構是否具有特殊性?中國動畫學派是如何建構民族空間的?
基于此,本文將從物質、故事、認知三個角度入手,探討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民族空間的建構。首先,分析物質空間在動畫中的作用,以及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如何通過物質空間的構建表現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其次,探討故事空間對于動畫作品的影響,并介紹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如何通過故事情節的設計,傳遞出民族文化的內涵。最后,分析認知空間的構建對于動畫作品的影響,以及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如何通過認知空間的構建,讓觀眾對于民族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民族空間建構的邏輯和特點,為中國動畫的未來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啟示。
一、民族元素與文化符號:物質維度下的民族空間
在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的作品中,物質空間的構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通過細膩的畫面呈現、豐富的細節處理,動畫作品能夠構建出一種生動的、具有感染力的空間氛圍,讓觀眾更好地沉浸于故事情境之中。在這個過程中,民族元素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們不僅可以為故事情境增添一份獨特的文化色彩,還可以為觀眾呈現出一種別樣的空間體驗。物質空間的構建具有豐富的民族元素,這些元素不僅包括建筑、風景、器物等物質方面的元素,也包括了文化、信仰、價值觀等精神方面的元素。這些元素既可以是真實存在于歷史中的,也可以是虛構出來的,但它們都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通過動畫的呈現,能夠營造出一種別樣的,充滿著文化氛圍的空間感受。
在物質視角下,建筑、風景與器物是民族元素中最為直觀、具體的表現形式之一。中國傳統建筑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如屋頂的翹角、斗拱的搭配、山水畫風格的園林等,這些元素被中國動畫學派中的藝術家們用于動畫作品中的場景、建筑等元素的構建。比如,《大護法》中的故事背景便是以中國傳統建筑為藍本,如有青瓦、紅墻、小橋流水等。這些建筑風格可以讓觀眾在短時間內識別并感受到中國特有的文化魅力,也能夠讓觀眾產生共鳴和認同感。同時,中國傳統的山水風景也是中國動畫學派中民族元素的重要來源。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山水甲天下”的說法,山水畫被譽為中國畫的精髓之一,而山水也是中國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觀之一。《大魚海棠》中的“蒼茫的山河大川”、《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的“花果山水簾洞”等場景,都采用了中國傳統山水畫風格來進行構建,使得觀眾在欣賞動畫的同時能夠領略到中國獨特的山水文化,產生共鳴和認同感。此外,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還有一些具有強烈民族特色的元素,如傳統服飾、器物等,這些器物元素也被中國動畫學派中的藝術家們運用到動畫作品中,營造出獨具中國特色的民族空間。比如,《白蛇緣起》中,白蛇和許仙的服飾等都采用了中國傳統的元素,同時還加入了現代的元素,使得動畫作品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具有時代感和現代審美。
因此,建筑、風景與器物是中國動畫學派中物質視角下民族元素的重要表現形式。通過運用中國傳統建筑、山水風景、器物等元素來構建動畫作品中的場景,中國動畫學派的藝術家們成功地營造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空間,使得觀眾能夠在短時間內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
在物質視角下,民族空間建構不僅與建筑、風景、地理環境等相關,還與民族文化的符號密不可分。文化符號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具有象征意義,代表特定文化內涵的物品、形象、圖案等。在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中,通過運用民族文化符號,創造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動畫作品。一方面,民族文化符號可以用于描繪人物形象。例如,在動畫電影《大魚海棠》中,主角“椿”的形象就充滿了漢族傳統文化元素。她的發髻高高扎起、穿著漢服,展現了中國傳統女性的儒雅端莊。同時,她還有著一雙有著中國傳統元素的紅鞋,寓意著她的堅定和勇敢。這些元素的運用,不僅讓觀眾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美,也展現了這部電影所代表的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的創新和探索精神。另一方面,民族文化符號也可以通過在場景中的運用來體現。例如在《大護法》中,電影場景中的色彩運用就融合了藏族文化中所表現的五彩斑斕的色彩元素,這些色彩符號的運用體現了藏族文化的多彩性與豐富性。同時,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動畫電影中各種神仙、妖魔鬼怪的形象,也是用民族文化符號的方式呈現。例如哪吒頭戴的三叉戟,就象征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才”(天、地、人)理論。此外,民族文化符號的運用也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認同感。例如在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導演田曉鵬將孫悟空的形象設計為以猴為本體,同時結合了傳統的中國京劇元素,如鬃毛、刀馬旦等,形成了新時代的孫悟空形象。這樣的設計在保留傳統形象的基礎上,又融入了現代視覺元素,既符合現代觀眾審美,又保持了中國文化傳統的特色,具有一定的文化包容性和傳承性。
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在物質視角下的民族空間建構中,民族元素和文化符號的運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從民族元素角度看,民族元素作為文化的載體,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民族特色,通過對建筑與風景、文化、信仰、價值觀等方面元素的運用,可以有效地呈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特點,同時也可以喚起人們對于文化傳承和保護的重視。而從文化符號角度看,文化符號則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它不僅是一種文化表現形式,更是民族自我認知、自我感受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通過對于傳統文化符號的再造和創新,可以使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當代社會,傳遞出新的文化內涵,同時也可以促進國內外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因此,民族元素和文化符號在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中的運用,不僅豐富了動畫作品的內涵和表現形式,更在推廣中華傳統文化、促進民族文化自信、促進文化多樣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這些意義將繼續推動中國動畫的發展,并為我們帶來更加精彩的動畫作品。
二、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故事維度下的民族空間
在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中,故事維度下的民族空間建構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是構建故事世界的兩個重要因素,它們不僅能夠讓觀眾沉浸在故事中,更能讓觀眾深刻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從故事情節和人物角色兩個方面對故事維度下的民族空間進行總結,通過這兩個要素打造出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民族故事世界。
在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的作品中,故事情節是構建民族空間的重要元素之一。通過豐富多樣的故事情節,不僅能夠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歷史背景和文化特色的民族空間,還能夠深刻地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生活。例如,2019年上映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就將故事情節和民族元素有機結合起來,講述了哪吒這一經典民間故事的現代詮釋。在該片中,不僅展示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仙世界和魔界,還深刻反映了當代社會對個人價值觀和家庭觀念的思考。除此之外,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的作品還充分利用了民族文化和歷史元素,將其巧妙地融入故事情節中,打造出豐富多彩的民族空間。例如,動畫電影《姜子牙》講述了姜子牙在商周年間建立的西周王朝的歷史故事,通過豐富的歷史元素和角色設定,展示了西周王朝的政治和文化面貌,同時也表達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
人物形象是故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承擔著推動情節發展、展現情感和價值觀等重要功能。對于民族空間的建構,人物形象的設定也非常重要,不僅需要體現民族文化和特色,還需要符合故事情節和主題。一方面,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他們的外貌、著裝、言談舉止等都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能夠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中國民族文化的魅力。比如,在動畫電影《大護法》中,主角羅丹被設計成一個外表粗獷、豪爽大方的藏族人,他的衣著、發型、語言等都與藏族文化相符,這不僅展現了藏族文化的特點,也讓觀眾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他所處的環境和背景。另一方面,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中的人物角色也不是簡單的民族代表,他們還具有深刻的內涵和情感,這些情感在故事情節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主角哪吒雖然是一個由傳說中的神話人物改編而來的角色,但在影片中卻呈現出了普通孩子的情感和心理變化,這讓觀眾不僅能夠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還能夠感受到當代孩子在成長中的掙扎和成熟。
在故事情節方面,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通過故事情節的設定,將民族元素與文化符號融入其中,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民族空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彰顯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時,故事情節還通過情感和人性的描繪,塑造出具有強烈情感共鳴的故事空間,讓觀眾在體驗動畫的同時,也領略到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在人物角色方面,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注重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人物形象,彰顯了中國文化的特點,同時也符合現代觀眾對于人物形象的審美需求。總的來說,故事情節和人物角色是構建故事維度下民族空間的重要因素,通過故事情節的設定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成功地將民族元素與文化符號融入到動畫中,創造出了具有獨特魅力的民族空間,豐富了中國動畫的藝術內涵,也為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傳統哲學思想與現代價值觀:
認知維度下的民族空間
中國動畫學派的作品在呈現優秀的藝術表現形式的同時,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價值觀。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中國動畫學派以其獨特的認知維度,對民族空間進行了全新的建構。以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為底蘊,中國動畫學派融合了當代的美學理念,形成了獨特的視覺風格和文化價值觀,通過對民族歷史、文化和傳統價值的再現和傳承,為當代中國文化的發展和傳播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和內涵。
在新時代下,中國動畫學派的認知維度下的民族空間建構受到了傳統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其中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等。儒家思想在中國動畫學派的民族空間建構中具有重要地位。儒家思想強調個體與社會的關系,注重人際關系的和諧與道德倫理的建設,這些思想在中國動畫作品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例如,在《大魚海棠》中,主角“椿”在接受挑戰時,總是堅持自己的信仰,同時也尊重他人的選擇。這種儒家思想的體現,讓觀眾在感受到故事情節的同時,也可以領悟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價值。道家思想也對中國動畫學派的民族空間建構產生了深刻影響。道家思想追求的是天人合一、自然至道,注重返璞歸真,具有強烈的自然主義色彩。在中國動畫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大量道家思想的體現。例如,在《白蛇:緣起》中,白蛇化身為人類與徐宿結為夫妻,這一情節就體現了道家思想中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佛家思想也被廣泛運用于中國動畫學派的民族空間建構中。佛家思想強調慈悲、善良、道德、自我超越等,這些思想在中國動畫作品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例如,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一開始被當做惡魔,但通過自我超越和成長,最終變成了拯救人民的英雄。這種佛家思想的體現,不僅提升了中國動畫作品的道德內涵,也給觀眾傳達了人性美和寬容的精神。
傳統哲學思想對于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認知維度下的民族空間建構具有深刻的影響和重要的意義。通過在動畫作品中融合傳統哲學思想,中國動畫學派可以創造出更加富有內涵和意義的作品,也可以為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貢獻。此外,傳統哲學思想還可以為中國動畫學派的創作提供豐富的想象空間和創作靈感。例如,佛家思想中的輪回轉世和因果報應,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和返璞歸真,都可以用于中國動畫作品中的世界觀構建,從而創造出更加立體、豐富、深刻的動畫故事。
同時,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傳遞思想認知也受到當代文化的影響。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們的審美和思想也在發生變化,這也導致了中國動畫創作在價值觀方面發生了一些變化。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在價值觀方面更加注重表現當代中國社會的特點和問題,其中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國家意識等方面。例如,《大護法》中所表現的法律意識、公序良俗等,是中國當代社會所重視的價值觀。而《白蛇·緣起》中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以及對于愛情、家庭、友情等情感的探討,也是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所重視的價值取向。此外,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還注重表現中國的地域文化和多元文化,以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所共有的文化價值。例如,《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所表現的西南少數民族文化和西藏文化等,都是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所注重的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價值體現。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在價值觀方面注重表現當代中國社會的特點和問題,同時也關注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價值,這與傳統哲學思想所體現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倫理有著緊密的聯系。通過這些價值觀的體現,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能夠更好地表現民族空間建構的認知維度,也能夠更好地滿足觀眾對于藝術作品的審美需求和文化需求。
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在認知維度下的民族空間建構中,既融合了傳統哲學思想的“和合共生”觀念,也體現了現代價值觀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在傳統哲學思想方面,中國動畫學派注重探索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關系,以及如何在文化傳承中實現創新,發揮文化價值。而在現代價值觀方面,中國動畫學派更加注重表現多元化的文化現象,尊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并以開放、包容、多元的態度來面對文化交流與碰撞,實現文化多元共生的目標。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動畫學派將傳統哲學思想與現代價值觀相融合,使其在民族空間建構中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中國動畫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不僅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更是在全球范圍內展現中國文化形象和價值觀念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中國動畫學派需要在民族空間建構中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文化自信的品牌,以推動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世界文化的多元共存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結語
在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的作品中,民族空間的建構不僅是物質和故事的呈現,更是思想認知和價值觀念的表達。通過對傳統哲學思想和價值觀的繼承和創新,中國動畫學派在認知維度下對民族空間重新進行了構建,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時代精神。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空間的建構不僅是藝術創作的一種手段,更是表達和傳遞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種途徑。在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哲學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傳承與創新,這種思想認知的維度不僅為作品的內涵賦予了更加深刻的意義,也讓觀眾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時代精神的內涵。通過對物質視角下的民族元素和文化符號的建構,故事維度下的情節和人物形象的營造,以及認知維度下的思想和價值觀念的表達,新時代中國動畫學派呈現出了多樣化的民族空間形態。這些形態不僅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也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認識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
參考文獻:
[1]陳慶斌,沈磊.動畫電影《羅小黑戰記》的媒介空間構建與跨文化傳播路徑[J].視聽,2022(5):96-98.
[2]黃潔.影視藝術的“媒介空間”及其“開發機緣”[J].新聞界, 2006(6):99-100.
作者簡介:鄭其寶,南京傳媒學院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動畫藝術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