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國傳統書畫藝術源遠流長,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哲學內涵。隨著現階段社會物質水平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滿足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也在逐漸增加,伴隨著藝術商品化的進程,將傳統書畫衍生品的誕生和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播方式。本文通過分析故宮文創、《千里江山圖》等具體案例,探討藝術向商品轉化的過程中藝術衍生品的發展現狀及其優缺點,展望中國傳統書畫的繼承與發展的空間和無限的可能性。通過書畫衍生品的創作和推廣,書畫衍生品的多樣性和可定制性也為傳統書畫的藝術表達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傳統書畫藝術得以與時俱進,融入現代社會,激發出新的活力。
【關鍵詞】中國傳統書畫商品化;藝術衍生品;利弊;發展展望
【中圖分類號】J2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12-0039-04
一、藝術商品化
藝術經濟是時代發展的產物,符合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環境中人民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多樣化關于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在起源之初,西方貴族將收藏來的藝術作品陳列在畫廊,19世紀后,畫廊逐漸發展成了為觀眾提供藝術鑒賞的公開場所,可用于展出、銷售藝術作品。而后在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藝術商品化的趨勢逐漸顯露出來,畫廊則逐漸演變為藝術家與藝術品消費者進行交易的必要場所。
藝術品的經濟價值是建立在其美學價值基礎上的,是人們對藝術審美的追求,促進了藝術品商業化的進步。因其藝術品不止涵蓋了藝術家的內在審美表達,同時反映了當下社會的意識形態,具有不可復制的社會內涵和時代精神。故其商業收藏價值的表達與呈現,充分體現出人們對審美的追求,促進了藝術商品化的進一步發展。藝術品在市場上的流通,極大程度上和社會藝術與文化的發展相掛鉤,繼而使人們產生了鑒賞收藏行為。
二、藝術衍生品
藝術衍生品的定義起源于歐洲,從博物館、畫廊興起,可以稱作是“買得起的藝術”,是隨著博物館的經營理念由以藝術品為中心向消費者中心轉化而應運產生的商品,具有藝術與商品有機結合的特性,賦予了普通商品一定程度上的藝術附加值。一方面,觀眾在觀賞過博物館、美術館等藝術機構之后可以將帶有藝術元素的商品帶回家;另一方面,對普通商品進行藝術創造的產業可以在極大程度上為藝術機構的運營盈利。
傳統意義上的藝術衍生品,是具有藝術審美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特殊形式商品,可以對原作進行限量復制,還可以通過與藝術家合作以簽約授權的形式進一步提煉藝術品標志性的元素,通過二次創作與研發將具有藝術風格的符號與日常商品融合成具備文化傳播、裝飾與審美功能的藝術衍生類商品。藝術衍生品作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的商業產物,在逐步拓寬簡單日常商品的邊界,成為一種便于大量生產與復制的跨界合作形式。
三、中國書畫衍生品現狀與發展
中國書畫藝術包括書法、繪畫、篆刻等藝術形式,其衍生品是指將作品中的元素進行提取,通過創意和設計,進而加工制作而成的派生產品。這些衍生品不僅可以傳遞中國書畫的藝術魅力,還能滿足對審美個性化商品的追求。根據藝術衍生品市場的需求和消費者的偏好,書畫衍生品的設計和制作愈發精細和多樣化。部分商品采用傳統的手工制作技藝,強調傳統文化的傳承,挖掘傳統藝術的深度;另一些則運用現代技術,強調與現代元素的融合,注重文化的創新能力;還有一些另辟蹊徑地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注重文化的傳播廣度。中國書畫衍生品市場在不斷發展,消費者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需求持續增長,衍生品的多樣化和創新將進一步推動傳統書畫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一)中國藝術衍生品的現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中國藝術衍生品的發展主要依托于歷史的依據和現實的基礎,從中國傳統書畫入手,古質今妍,在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將現代的審美理念和藝術元素融入其中,使之具有更新的藝術價值和時代意義。“文是根本,創是生命”,國內藝術衍生品的商業模式便是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新的傳播思路,既為傳承與發展開拓了新的發展路線,又能作為機構的盈收支持其更好地經營進而煥發活力。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精神世界需求越發顯著,不僅僅博物館,還有美術館、藝術機構、劇院劇團等文化機構,都逐漸開始從中國傳統書畫中著手,對中國傳統書畫抱有豐富的探索熱情。精心打磨出最適合目前市場需求且有文化底蘊的藝術商品,成為文化傳播的新途徑。
1.以故宮文創為例
近年來,傳統書畫“IP”層出不窮,故宮博物院無疑是最早打開中國博物館書畫文創先河的領軍機構,致力于打造博物館文創品牌。不僅如此,它還打破了線下售賣的單一模式,首次使用互聯網進行文創產品銷售,采用線上線下聯動的商業推廣模式,吸引更多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群更深入地了解文化,同時促進文化產業模式優化升級。從故宮出版旗艦店、故宮博物院文創旗艦店、故宮淘寶、故宮文創旗艦店這五家旗艦店中可以瞥見大量與中國傳統書畫相關的文創商品。截至2019年12月的數據表明,故宮博物院共計研發文創產品12319種,其中書畫系列文創產品906種,這些產品以中國傳統書畫的文化內涵為載體,通過深度挖掘中國藝術精神內核的基礎上,用年輕化的現代設計手法來創造和呈現屬于當代和未來的“中式靈感”。如《向名畫致敬》系列之十一款故宮名貓記盲盒,以故宮館藏名畫為靈感,以國風文創的視角,致敬名畫、致敬經典。
2.以《千里江山圖》為例
在目前國內藝術衍生品領域中,最熱門的莫過于對《千里江山圖》的重構衍生。“無名無款,只此一卷;青綠千載,山河無垠。”《千里江山圖》作為傳統青綠山水畫,一直以來是代表性的存在,藝術家將之提煉進當代藝術語境中,通過聲、光、電等形式呈現出青綠山水最核心的靈魂,使它表現出莊重、空靈、輕盈之感,獨具一格地以自然山水的形式定格在絹絲之上。
2017年,國家大劇院選取《千里江山圖》中部分畫面進行噴繪,裝飾了廳中12根立柱,視覺效果強烈,遠觀山峰層巒疊嶂,江河、湖水、亭臺、小船等景致細膩入微,人物活動清晰可見。裝置空間利用立柱弧形巧妙排列,可以做到移步換景身臨其境,仿佛置身于傳統山水畫充滿霧靄的空間之中。
2021年,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了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以今人視角切入,利用時光交錯的敘事方法,以展卷人為線索,探求王希孟的內心世界,鏈接現代人與傳統山水、文物之間的情感碰撞,對傳統青綠山水進行了完美的當代詮釋轉換,成功地推動了中華傳統書畫的創造性表達,引發了非常廣泛的關注,是一次成功以當代視角反觀古典美學的探索與實踐。
2022年舞劇《只此青綠》登上春晚舞臺,迅速走紅,一度展現出其現象級的影響力,打破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壁壘,與此同時“青綠IP”也成功新增衍生品音樂CD、影版舞劇等一系列優秀衍生品。同年,上海交響樂團順勢推出交響音詩《千里江山》。這一系列作品旨在將中國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以盡量多的形式與方法展現出來,在一定程度上帶動文化產業整體發展。
(二)中國書畫衍生品發展的利弊
1.中國書畫衍生品發展的優勢
藝術衍生品的發展為傳統書畫作品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為傳統書畫藝術帶來了更廣泛的觀眾和市場。
第一,中國書畫衍生品的發展可以實現對傳統書畫的傳承,傳統書畫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包括歷史故事、哲學思想和審美價值等,書畫衍生品將其優秀藝術形式和精神內涵進一步傳承下來。
第二,中國書畫衍生品的發展能夠更廣泛地弘揚中國書畫藝術,通過更多的媒介途徑和銷售渠道,將誕生于中國傳統書畫之中的衍生品帶到更多國內外觀眾面前,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學習中國書畫,吸收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擴大中式美學思想的影響力。
第三,中國書畫衍生品的發展可以滿足人們對普通藝術商品的需求,書畫作品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情感表達能力。通過衍生品,人們可以用更便捷、經濟的方式欣賞和擁有藝術體驗,滿足了人們對藝術品欣賞和收藏的需求。
第四,藝術衍生品的發展有利于創意產業蓬勃發展,其制作過程不僅需要以中國傳統書畫的美學思想和元素為基礎和依托,還需要藝術家、設計師、制作工藝師等多個職業群體的二次創作和參與,極大程度上推動了傳統藝術與創意產業的就業與發展,從而帶動相關產業鏈的接繼發展,增加了藝術市場的多樣性和活力。
第五,通過書畫衍生品的發展,傳統書畫的商業價值得以提升,進而吸引更多的人投資和收藏。
2.中國書畫衍生品發展的弊端
中國傳統書畫衍生品在近年來取得了一定的發展,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崛起,一些問題和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
第一,藝術衍生品存在原創性和創新不足的問題,過于依賴于傳統題材和畫作,導致市場上出現了一眾雷同的產品,缺乏差異化競爭力。
第二,由于市場競爭激烈,一些制造商追求成本效率,忽視了對產品品質的把控,存在質量低劣、工藝粗糙、材料不達標等問題,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體驗,也對傳統書畫的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
第三,一些衍生品過于注重商業化炒作,過于功利地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淡化甚至扭曲了傳統書畫藝術真正的精神內涵和藝術精髓。
第四,書畫衍生品的制作和銷售需要使用原作的圖案和元素,這涉及版權和知識產權問題。如果沒有得到藝術家或版權方的授權,會對原作者權益造成侵害。
(三)中國書畫衍生品的發展趨向展望
第一,加強創新設計,可以與藝術家合作進行對書畫藝術的二次創造,注重與現代審美的結合,突出個性和差異化。且在推動書畫衍生品的設計與制作過程中,注重保留作品的獨特性和藝術家的創作靈感,避免標準化和機械化。
第二,書畫衍生品的創作需注重原作的精神內涵和審美表達,在充分了解中國書畫藝術元素的時代背景、藝術特征、文化內涵等因素的基礎上,將之作為傳統書畫藝術的延伸和表達,而不僅僅是用于銷售的普通商業產品。
第三,加強對傳統書畫藝術的教育和傳承,提高公眾的認知和欣賞水平,增強對傳統書畫藝術的尊重和保護意識,促進書畫藝術的文化熱潮,讓消費者更愿意選擇帶有審美內涵和文化底蘊的藝術衍生商品。
第四,隨著科技的發展,書畫衍生品可以利用數字技術、虛擬現實等新興領域,通過數字化和互動體驗來展示和推廣書畫藝術。例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讓游客身臨其境地參觀書畫作品的展覽乃至藝術家的創作過程。
第五,積極促進藝術家、設計師和商家之間的合作交流。通過合作舉辦展覽、講座和研討會等活動,促進書畫藝術與設計創新的結合,推動書畫衍生品市場規范且蓬勃地發展。
(四)中國傳統書畫商品化的機遇與挑戰
書畫商品化市場將逐步呈現出更多元化、高品質的特點。這將為藝術家、商家和消費者帶來更多的機遇與選擇。重要問題即是如何在市場需求與傳統藝術之間保持平衡。藝術家和藝術機構在商業市場中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和資源,傳播藝術作品或藝術家的聲譽,但藝術商品的需求和喜好常常受到市場趨勢和大眾審美判斷的影響,對藝術家的創作自由和創造力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這就要求傳統書畫創作者能夠保持藝術家創作的獨立性和創造力,在能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又能保護傳統藝術的純粹性。
四、總結
中國傳統書畫商業化發展飛速,書畫衍生品的制作和銷售為傳統書畫藝術家提供了更多的商業機會,使他們能夠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藝術家和藝術機構在商業市場中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和資源,傳播藝術作品或藝術家的聲譽。同時,通過書畫衍生品的創作和推廣,傳統書畫的傳承和發展得到了更多的關注。書畫衍生品的多樣性和可定制性也為傳統書畫的藝術表達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當然,中國傳統書畫衍生品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弊端也逐漸出現。比如原創性和創新不足,為追求成本效率而忽視了對產品品質的把控,過于注重商業化炒作而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版權和知識產權等問題都急需解決。展望中國傳統書畫的未來,期望能通過商業化的推動,抓住中國傳統書畫商品化的機遇與挑戰,讓傳統書畫藝術得以與時俱進,融入現代社會,為社會注入全新的活力,與此同時也促進了傳統書畫的傳承與創新。
參考文獻:
[1]張飛燕.博物館文創事業助推傳統文化的弘揚——以故宮博物院文創研發為例[J].文化產業,2023(12):111-113.
[2]崔麗艷.關于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研究[J].黑河學刊,2020(01):72+105.
[3]張艷杰.中國傳統書畫藝術衍生品設計方法研究[J].美與時代(上),2018(01):20-21.
[4]王荊.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在現代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天工,2021(07):52-53.
[5]趙紅日,梁曉凡,陳晨.中國古代書畫元素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可能性研究[J].包裝與設計,2022(05):144-145.
[6]朱越.新媒體環境下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現狀與未來[J].傳媒論壇,2021,4(04):105-106.
[7]胡淑梅,袁方.中國古代書畫元素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運用[J].今古文創,2021(42):81-82.
[8]徐青.傳承與創新語境下“姑孰畫派”文創開發及傳播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0,28(07):91-94+98.
[9]孫杉,周睿,高森孟,王源.新文創視域下張大千書畫藝術的界面視覺設計應用探析[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9,34(05):22-26.
[10]李卓霖.中國古代書畫元素在故宮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J].戲劇之家,2020(06):110.
[11]呂欣靜.傳統書畫展覽的現狀與思考[J].書畫世界,2022(12):13-16.
[12]施群.數字化時代下青瓷文創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探究——以人類“非遺”龍泉青瓷為例[J].佛山陶瓷,2023(02):5-9+15.
[13]尹浩英.淺議文創產品包裝設計中非遺文化元素的共融與創新[J].綠色包裝,2023(02):148-151.
作者簡介:
高玉瀅,2019年本科畢業于天津科技大學金融工程專業,幼時學習書法,師從李建華先生,現天津美術學院書法研究生在讀,導師呂鐵元先生。